朝阳大悦城名片橙娱乐:唐代秘书省和秘阁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6:35:33

中国古代的藏书

古代藏书和书籍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据《史记》等书记载,早在周代就已有“藏室”之类的藏书机构和“史”、“太史”等负责管理藏书的官吏了。几千年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典籍的繁富,历代藏书机构不断增多并日臻完善,至宋以后,私人藏书又蔚然成风,甚至为官藏所不及。

先谈谈“官藏”。

所谓“官藏”,就是封建王朝的国家藏书。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图书只能保存在政府手中,私人是不能收藏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或“太史”是负责“记言”“记事”并兼管收藏图书文献的官吏。周代设有“藏室”,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据《史记》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是“周守藏室之史”。

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早在开国之初,相国箫何就在都城长安(今西安)未央宫的正殿北面盖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三座藏书阁。为我国专用皇家藏书楼之始。石渠和天禄后来成为皇家藏书的别称。皇家藏书处,历来统称秘府或秘阁;其藏书则称“中书”或“中秘书”。为了利于防火、防潮,汉代宫中藏书室有用石块彻成的“石室”,书柜则用铜包边的“金匮”。汉武帝时,藏书的地方分设六处:宫内有延阁及广内与秘室,外朝官署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亦即太学)。据刘歆编的《七略》载,西汉皇家藏书33690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皇家藏书数的明确记载。东汉的皇家藏书除东观、兰台、石室、仁寿阁等处,还有宣明殿和辟雍以及鸿都学等都藏有图书。

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时,御史大夫(副丞相)的助手御史中丞既掌管监察,又是管理图书的主要负责官员。卸史官署所在的兰台也是朝廷的重要藏书处所。汉武帝时设太史令掌管天下之书。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继承父职出任太史令,有机会遍览皇家藏书,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名著《史记》。东汉时期,掌管图书和文书的官员是校书郎和兰台令史,桓帝时期特设专管艺文图籍的秘书监一职,此后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朝廷都沿设秘书郎、秘书监之职来掌管藏书。明初废秘书监一职,由翰林院典籍掌管内府书籍。清朝由文渊阁领阁事掌管册府图书,其下属有直阁事、校理等。

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著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朝初年,宫廷藏书3万余卷,到炀帝时期达到37万卷。隋炀帝曾在东都洛阳的观文殿藏书,观文殿两侧有精致华丽的藏书室,东厢藏甲、乙两部(经、史)书,西厢藏丙、丁两部(子、集)书。长安宫中的嘉侧殿也藏有大量图书,可惜这些藏书都毁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之中,到唐初只剩下14400多部、89000多卷了。

唐朝初年,太宗曾下令广购天下图书,从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里选拔书法好的抄写后收藏。玄宗开元年间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献所有异书由国家缮写。国家为了表示对藏书的重视,将史馆和藏书处由秘书省(高宗时改名兰台,武则天时改名麟台)属改由中枢机构门下省和中书省直辖。皇家图书主要藏在弘文馆、史馆和集贤书院。玄宗时开始整理图书,将整理的图书各抄正副本,在东西两京各聚经史子集四部书,分藏于四个书库。“四库书”之名即由此而来。据史书记载,唐代宫廷藏书在开元最盛时,东西两京的四库书125960卷。另有唐人著作28469卷,佛、道经籍2500余部、9500卷。

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开始推广促进了藏书业的发展,但由于战乱频生,皇家藏书也和南北朝一样旋聚旋失。历代朝廷虽然也有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藏书,但远非盛唐时的状貌了。宋朝建立后,太宗下令重修三馆,命名为“崇文院”。崇文院内,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馆书库。唐三馆分处三地,藏书以集贤院为主,而宋三馆则集中于一院之中,藏书以史馆为主,以后在崇文院内又立“秘阁”,从秘阁分设“内藏四库”。宫中龙图阁、宣和殿、玉宸殿、四门殿和后苑太清楼等处,也藏有图书。南宋王朝虽然偏安江南,但朝廷在南方各地广求图书,并在秘书省特设“补写所”从事抄书。所以其时藏书量也很可观。

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嘉靖年间修建的皇史宬(chéng藏书室),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国家图书档案库,明、清两代的各朝“实录”“圣训”“玉牒”等重要典籍都藏在这里。清代的宫廷藏书最著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这就是,北京宫内文渊阁、盛京(沈阳)宫内文溯阁,圆明园内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内文津阁,以上为北四阁;亦称内廷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以上为南三阁。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即藏于这七阁之中。此外,昭仁殿、五经萃室、南薰殿及紫光阁、舆图房等处,也是清代宫廷重要的藏书处所。

我国古代私人藏书虽然起源较早,远至战国时期就开始有私人藏书,但私人藏书成风则是宋代以后的事。其中尤以江浙一带为多。据吴晗先生《江浙藏书家史略》一书统计,两地历代较有名气的藏书家有889人之多。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将藏书家分为“好事家”和“鉴赏家”两类。清人洪亮吉则别藏书家为考订、极雠、收藏、掠贩诸家(《北江诗话》)。这些收藏家怀着不同的目的,广集奇书,筑室贮藏,对保存祖国文化典籍作出了贡献。

宋代士大夫藏书成风,出现了江正、王溥、李昉、宋敏求、司马光、王洙及子王钦臣、叶梦得、晁公武、尤袤、陈振孙、周密等著名的藏书家。尤其是晁公武和陈振孙将所藏图书精心校阅,写出了我国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著作《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此外,宋代私人讲学的书籍也多,民间藏书之所也多,如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邱的应天府书院以及南宋四川的鹤山书院等。

明清江南私家藏书特盛。明朝末年江苏常熟有三大藏书家: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著录藏书六千余种。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

清代藏书家仍以江南为多,且极重版本,尤其是宋元古本。如黄不烈、专室贮藏宋本,名曰“百宋一廛”,积累了宋本近200种。江南的藏书家和藏书楼著名的有浙江杭州汪宪的“振绮堂”、汪启淑的“开万楼”、鲍廷博的“知不足斋”、卢文弨的“抱经楼”,江苏昆山徐乾学的“传是楼”等。北方的藏书家著名的有北京翁方纲的“三万卷楼”、满族昌龄的“谦益堂”、蒙族法式善的“梧门书屋”等。晚清有四大藏书楼: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归安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海源阁盛时藏书达208300多卷。清末编定书目,其中善本书计469种,11000多卷。皕宋楼藏书为天一阁的两倍,其中宋、元刻本多达600条种。可惜全部藏书于1907年被日本人购去,至今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