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美学客服:白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为货币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20:33:41

在中国,黄金最早在商代就已经作为货币,战国时期更多地用黄金论价。白银则始于西汉,到宋代市成为主要的币材。
国外的一白音作为比才出现在公元前千年前后,金的出现要更早一些,但与白银相比,为占主要地位,直到18~19世纪,仅比才在西欧货币中占据主要地位,20世纪初,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币材由黄金垄断

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看看下面这个推导:

1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3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4 结论,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5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白银则始于西汉,到宋代市成为主要的币材。

第三节 宋代货币与财政的关系

一 财政收支带动的周期循环

货币是因商业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但货币在其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又同国家财政相联系。这是由于国家税收中有一部分是货币,财政支出中也有一部分是货币,此外,货币的制造发行往往是由国家垄断的。但是,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不同,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货币同国家财政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相差很大的。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如前所述,宋朝是中国古代靠俸禄为生的人数最多的一个朝代,霏幸禄的人的生沽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俸禄中有一定比例的货币。国家要筹集这么多人的俸禄,并严格按规定数额分配给这些人,较便捷的办法是掌握较多的货币,因为货币变转为实物比一种实物转变为另一种实物更方便,而且运输货币一般也比运输实物容易。所以,靠俸禄生活的人多就势必导致财政收入中货币所占比重增加。同时,宋代的税收不同于现代税收,它里面包含有较大的超经济剥削的成分,因而其数额在社会总财赋额中所占比重也就大大高于现代税收所占的比重,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居地位也远较现代税收重要。据统计,北宋前期(宋神宗即位以前)每年财政收支的铜、铁钱(金、银不计在内)共约2000万一4000万贯,北宋神宗时期,财政收支中的货币比重增加,每年财政收支中的铜、铁钱增为约6000万贯;南宋时期铜铁钱贬值、纸币因数量激增而严重贬值,税收征钱比例加大,这都导致财政收支数额增加。宋代每年的财政收支货币都有数千万贯,有时甚至上亿贯,这样,每年就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货币在封建国家和百姓之间往返运动。这就是说,在宋代,随财政收支往复运行的货币数量是异乎寻常的大的。

就宋代特殊社会背景而言,财政收支推动的货币循环,还会裹挟另一部分货币随之运行。例如纳税者筹钱时总要比实际纳税多置办一些,用于支付手续费(縻费钱)及贿赂收税官吏。由于有些人要借债纳税,到下一年,这些借债者在还债的同时,还要偿付利息。即是说,还债与纳税往往相伴而行,这也增加了货币循环的数额。当然,实际上,货币随财政收支往返运动并不是直来直去的,因为向国家缴纳货币者往往并不能直接从官方得到同

样多的货币,官方支出的货币往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回到缴纳货币者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官方收入货币和支出货币在地域上也存在不平衡性,特别是税收最多是东南地区,而军费支出最多的却是西北地区,这种不平衡性更增加了货币循环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扩大了货币循环的数量和规模。

二 财政对货币经济的促进

既然宋代财政负担沉重,既然宋代国家管理和财政管理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那么为了有效实施管理,防止有人乘机贪污作弊,就必须实行量化管理。我们可以看到,宋朝财政上的许多定额都精细到一文钱、一两丝、一合米(甚至更细)。但是实际操作上却遇到困难,粮食有秤量不准确的误差,在运贮过程中又会有水分等的损耗;布帛有长宽重量精粗的差异,又会出现退色变质的损耗;其他实物大抵都有类似问题,这给贪污作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却给管理造成了困难。相比之下,货币大抵较少这方面的问题。另外,从财政调拨的需要看,实物调拨所受局限较大,如需要粮食的地方要调粮食,而调运粮食很麻烦且费用很高,如果官方恰好没有库存就会出现问题。货币是灵活的,它可以代替任何一种实物,而且可以采取兑换的方法,比调运实物要便捷得多。所以,财政收支的货币化是管理上的需要,特别是简化管理的最有效途径。财政收支货币化既是大势所趋,专卖、税收等的货币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更何况食盐、酒、茶、香、矾禁榷等既采取贸易形式,其收入必然多是货币。而税收折征现钱,也是变相增税的便利途径。所以,官方始终对各种收入货币化持积极态度。

宋代税收中货币所占比重非常大,事实上远远超过了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它不是货币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而较大程度上是由财政作为“催化剂”“催”出来的“早产儿”。官方对各种货币收入持欢迎态度,就导致赋税折征现钱的情况较普遍地发生和存在。征税折钱迫使农民出卖农副产品,使这些农副产品变为商品。同时,征税迫使农民低价出卖农副产品,就给商人谋利提供了较大空间,刺激了其经营的积极性。农民为了减少在收获季节急于出卖农副产品时造成的损失,就必然在平时想方设法集攒一些货币,其主要办法就是从事农业以外的一些经营活动。即如宋人李椿所言:“今谷帛之税,多变而征钱,钱既非民之所自出,不得不逐一切之利以应官司所需。既逐一切之利,则不专于农桑。”①这些都导致自然经济的破坏,而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

禁榷制度也有促进货币经济发展的功效。农民要得到食盐、茶、矾等这些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禁榷品的物品,过去可以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现在在禁榷制度下,就不得不先出卖农副产品,在获得现钱后再用钱购买。唐代韩愈论官卖盐说:“除城郭外,有见钱籴盐者,十无二三,多用杂物及米谷博易。盐商利归于己,无物不取。或从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用此取济,两得利便。”而官卖盐“令州县人吏,坐铺自粜,利不关己,罪则加身,不得见钱及头段物,恐失官利,必不肯粜。”②宋代的情况也是一样,官府直接经商,为了管理的需要,在出卖商品时,也必然要收现钱。宋人刘宰说:“今夫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③卖米是为了纳税、买盐,这种情况的形成,显然同赋税征钱、禁榷制度的推行有直接的关系。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 ... 34K 2005-3-11

你可以找度娘,我记得是西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