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双头鲨下载地址:庄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请给我一点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21:30:51
我想知道庄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给我一点意见,谢谢
我想问的是大家心目中的庄子,不是庄子的日常言行

庄子有言:薪火相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发明中只有薪火是传延至今的文明。这与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盗窃神火,给人类带来光明有异曲同工
之妙。可见,薪火是多么重要。或者,庄子也希望自己的智慧能世代相传。
在中国思想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而在这之中,奇人庄子则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老子所讲的“道”作了进一步的唯心主义说明。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向了相对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在奴隶制彻底瓦解和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对自己前途完全绝望的悲观情绪。
(一) 人生观
庄子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它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思想解脱与个性张扬的学说。
在人生观方面,庄子鄙弃世俗追求名誉地位,声色货利的生活,要求达到精神自由的世界。现在所谓自由,在庄子,谓之“自适”,亦谓之“
适志”,庄子认为,万物间的区别与事物的成毁(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对的,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尽管他的“逍遥游”其含义实际接近于我们常说的“绝对自由”。绝对即无条件,亦即无所依傍。这是庄子追求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但读原文可以知道,庄子认为自然万物中大至高飞几万里的鲲鹏,寿命几千年的冥灵、木椿,小至飞不过数仞的蜩与学鸠,寿命短得可怜的蟪蛄,社会上的大道德像不慕虚荣的宋莱子,可御风而行的列子,小德如“知效一宫,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都必须依赖某种外在条件,方能有所作为,所以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恶手待哉”,只有“无名”(不要名位)的圣人,“无功”(不要功业)的神人,“无己”(物我两忘)的至人,才能真正无所待,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游”。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超功利,超自然的人生追求,是作者不满当时纷乱的社会,并企图摆脱现实的空想,在生活中绝对不会实现的。庄子认为,首先要了解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得必然的,应该“安之若命”,而不必有所爱憎喜怒于其间,这样就可以摆脱外物的干扰,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看他的文章现实的人认为,庄子纯粹在胡言乱语。而正是这些胡言乱语,却反映了他对宇宙人生的真切体验和严肃思考。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可谓道出了庄子为人的真谛。而所有这些,都使文章充满了虚幻的荒诞和浪漫。儒家不多谈生死问题。庄子则大谈生死问题,认为对于生与死应该等量齐观,不必悦生恶死。庄子肯定客观规律性,但是完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承认一切“事之变”都不是不得不热的,实际上只是不动情感,泰然自若,就能“自适其适”了。这种自由只是一种消极的适应而已。庄子向往自由,其实只是用虚幻的想象来安慰自己。
由人生观引申到政治方面,庄子提出了等级制度的批评,认为一切政治制度都是多余的。
(二)知识论
知识有没有用?庄子说有用,但看怎样用。对待知识的态度决定了对知识的使用效果。出自天道的态度,将使知识取得大用,如果执着于某种知识,学说(如仁义之道),那么非但无用,反而有大害。这里,孟子也来论证。淳于髡问难孟子提出的“男女授受不亲”,说如果嫂嫂溺水,救不救呢?孟子非但批驳了他不知变通的谬论,而且提出拯救水深火热的百姓,应靠“大道理”这一观点。可见,死读书不若无书。
(三)深远的影响
日本学者曾这样说,“道”是中国文化的特产,一如上帝是西洋文化的特产,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错,许多基督教徒通过向上帝忏悔,都得到心灵的荡涤,摆脱了烦恼,而道家以“出世”的态度去做人,任思想纵横,而又不超出伦理道德之外,自我陶醉,自我赞美,甚至用戏虐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反正在必要的时候原谅自己.有位哲人说过:“巧妙地适应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毕竟当时我们的心灵着实是快活了一阵。这就对了,等于学会了“精神制胜法”,天天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做和学习中去。这正如印度谚语所说:身后丢下了一个瓦罐,就不要再回头理它了,关键的是怎样把腰边的瓦罐系紧。有时侯我们会羡慕某个人为什么运动这么好,功课也好。后来读了“庄子说”中一篇“小麻雀的得意”——小麻雀的飞行,知识境界和大鹏鸟不一样,我们不必朝笑小麻雀,也不必羡慕大鹏鸟。我发现,为什么要去羡慕别人呢?她也许有自己的苦处,知识我们身为局外人,未察觉而已,而我们自身的优点,也许正是她所不具备的,管她干什么呢?其实准都是一样的。
由此说到中国历代隐逸文人的心态,他们不慕名利,不强求“出仕”。这对于贾雨村之流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讥讽。我们也曾记得中举后范进那疯狂的丑态,披发跣足。可见其利欲熏心,要不是胡屠户那有力的一巴掌,范举人恐怕就成了范颠人。其实,是他们曲解了“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使其成为自身的束缚。学业有成,是应该走出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做人民的父母官的,但并非一定要“出仕”,把读书当作敲开名利之门的砖块,并“孜孜不倦”,皓首穷经,以至出现了花甲之年的新举人——范进。人生之路并非只有仕路,同样,并非只有蹲在博雅塔里才能修身治世,生活是本无字书,就如庄周那样豁达洒脱,页页有滋有味地细细翻看,不同流合污,终于写就《南华经》,不也光耀门楣吗?刻意地追求过大的目标,眼睛只盯住一处看,是很累的,不是吗?
但是,如果庄周出仕,我想会引来更多的赞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激浊扬清。如果像陶渊明那样,“穷则独善其身”,实际是逃避责任。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不仅能诗善吟,还为国家的兴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被流放,仍然不该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比如苏轼,因为支持革命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自哀”,甚至“尚思为国戍轮台”,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去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人怀才不遇,便要隐逸,这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要“隐”,那他真的是懦夫了,就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这个世上,不能只去修身养性,自己清静愉快,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要勇于承担责任,尽管失意,也要坚持不懈。像庄周那样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孔子那样以如世的态度做事。
社会和时代的局限,因此他思想上的某些缺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庄子思想中大多数内容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中华思想史上,庄子思想永远是无与伦比的一块瑰宝。然而,庄子毕竟生活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必然受到社会的局限,因此他思想上的某些局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庄子思想中大多数内容则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司将来,在中华思想史上,庄子思想永远是无与
伦比的一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