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广场舞三月里的小雨:豌豆潜蝇与 豌豆潜叶蝇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23:10:18

豌豆潜叶蝇又称油菜潜叶蝇,属双翅目、潜蝇科。该虫在国内分布较广,目前除西藏、新疆、青海尚无报道外,其它各省(市、区)均有发生。

  豌豆潜叶蝇寄主较多,据报道共有137种,但以豌豆、蚕豆、油菜、甘蓝、白莱、萝卜等受害较重。此虫以幼虫潜入寄主叶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叶肉,造成不规则灰白色线状隧道。为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蛀道,尤以植株基部叶片受害最重。一张叶片常寄生有几头到几十头幼虫,叶肉全被吃光,仅剩两层表皮,受害株提早落叶,影响结荚,甚至使植株枯萎死亡。

  豌豆潜叶蝇成虫

  豌豆潜叶蝇末龄幼虫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3毫米,翅展5—7毫米。头部黄褐色。触角短小,黑色。胸部隆起,背面有4对背中鬃。前翅半透明,白色带有紫色闪光。胸、腹部灰黑色。

  卵 长约0.3毫米。长椭圆形。淡灰白色,表面有皱纹。产于叶片组织内。

  幼虫 老熟时体长2.9~3.5毫米,蛆形。初为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头小。口钩黑色。前胸和腹部末节的背面各有管状突起的气门1对。腹末端斜截形。

  蛹 长约2毫米。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后变黑褐色。

  发生规律

  生活史和习性 该虫一年发生的代数因地而异。华北一年发生5代,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可发生8一上0代和10~13代。淮河以北以蛹越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以蛹越冬为主,也有少数幼虫或成虫过冬;华南地区可周年活动,无越冬现象。

  豌豆潜叶蝇在北京地区,3月份即为害阳畦莱苗,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成虫大量发生,产卵于豌豆、留种白菜和春甘蓝等寄主上,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为害盛期,5月中旬后虫量下降,至秋季气候转凉,数量又有上升,以为害十字花科秋莱为主。在江、浙一带大面积种植油菜区,越冬代成虫3月份盛发,第工、2代成虫4月间发生,此后世代重叠严重。春季主要为害油莱和豌豆,以4月下旬前后油菜开花期受害最重,春末夏初田间虫量下降,秋后数量上升,先为害秋莱,如萝卜和白菜苗等,以后又转移到油莱、豌豆上繁殖为害。在浙江无明显越冬现象。各地全年种群消长情况大致相似,春季为害重于秋季。

  豌豆潜叶蝇成虫活跃,白天活动,吸食花蜜+对甜汁有趋性。夜间静伏于枝叶等隐蔽处,但在气温为15~20℃的晴天夜晚或微雨之后,仍可爬行或飞翔。卵产于叶背边缘叶肉内,以嫩叶上较多,产卵处叶面呈现灰白色小斑点。卵散产,每处1粒。每雌可产卵50~100粒。

  幼虫孵出后,即由叶缘向内取食,穿过柔膜组织,到达栅栏组织,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灰白色弯曲隧道,幼虫长大,隧道盘旋·伸展,逐渐加宽。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化蛹,化蛹前将隧道末端表皮咬破,使蛹的前气门与外界相通,且便于成虫羽化飞出。

  成虫寿命7~20天,气温高时7~10天。在日平均温度15,6—22.7℃时,卵历期为5~6天,幼虫历期为5—7天,蛹历期为8~12天。 .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温度 温度对豌豆潜叶蝇有明显影响。成虫适宜的温度为15—18~C,幼虫为20'C左右,气温22'C发育最快,超过35℃不能生存,虫口密度急剧下降,因此,高温季节多在生长于荫凉地方的杂草及其它寄主上繁殖渡夏。

  2.寄主 成虫喜选择高大茂密的植株产卵,故长势好的田块受害重。

  3.天敌 天敌已发现有1种小茧蜂和4种小蜂,在福建4月上旬因小蜂寄生的寄生率占48.4%,在江苏5月下旬幼虫死亡率极高,除因高温影响外,天敌寄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1)早春及时清除田间,田边杂草和摘除油菜花叶,可减少虫源。

  (2)成虫症发期,可用3%红糖液或甘薯、胡萝卜煮出液,加o.5%敌百虫制成毒糖液,在日间点喷,并视虫情每隔3~5天点喷1次,连续数次,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掌握在成虫盛发期或始见幼虫潜蛀时,用90%晶体敌百虫等各1000倍液,任选一种进行喷雾;也可2.5%敌百虫粉,每亩喷2—2.5公斤。视虫情每隔7—10天,防治2—3次,可取得明显的效果。

  学名 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双翅目,潜蝇科。异名 Phytomyza atricornisMeigen、P. nigricornis horticola(Gourean)别名 豌豆植潜蝇。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豌豆、菜豆、豇豆、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番茄、茄子、大蒜、马铃薯等。

  为害特点 幼虫潜叶为害,蛀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曲折隧道,影响蔬菜生长。豌豆受害后,影响豆英饱满及种子品质和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mm左右,头部黄色,复眼红褐色。胸部、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侧板、翅基、腿节末端、各腹节后缘黄色。翅透明,但有虹彩反光。卵长约0.3mm,长椭圆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3mm,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向前伸出;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蛹长2—2.6mm,长椭圆形,黄褐至黑褐色。

  生活习性 全国均有发生。在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以蛹在被害的叶片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为

  害阳畦菜苗、留种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5—6月为害最重;夏季气温高时很少见到为害,到秋天又有活动,但数量不大。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交尾产卵。产卵多选择幼嫩绿叶,产于叶背边缘的叶肉里,尤以近叶尖处为多,卵散产,每次1粒,每雌可产50一100粒。幼虫孵化后即蛀食叶肉,隧道随虫龄增大而加宽。幼虫3龄老熟,即在隧道末端化蛹。各虫态发育历期:13—15℃时,卵期3.9天,幼虫期11天,蛹期15天,共计30天左右;23—28℃时,各虫态历期分别为2.5、5.2、6.8天,计14天左右,成虫寿命一般7—20天,气温高时4-10天。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败叶和铲除地边、道边等处的杂草,将其集中处理,可减少虫源。(2)药剂防治。初见为害状时为成虫大量活动期(5月中下旬),幼虫处于初龄阶段,大部分幼虫尚未钻蛀隧道,药剂易发挥作用。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6000一7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除豌豆田外,地边、道边等处的杂草上也是成虫的聚集地,应进行防治。农户如能统一防治效果将更好。(3)上述药剂防效不理想的地区,可选用防治美洲斑潜蝇的杀虫剂。详见美洲斑潜蝇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