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萨格罗斯vs索伦森:鸦片战争时,清朝到底有多少军队?八国联军有多少?清军装备如何?敌军装备又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5:44:46

大清朝:(全国)军队200万.装备:长矛,弓箭,一部分旧式火枪,木帆船,铁炮,满洲八旗军(驻广州)6万,汉军(驻广州)10万.
英吉利王国:士兵6000余人,装备最新式火枪,蒸汽机发动的船只,马刀,铜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经过本来不打算写了,但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么大一件事实在不吐不快,就趁这个机会再回顾一下这段惨痛的历史吧。当然,应从虎门销烟说起。道光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的禁止政策,1839年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林则徐很坚决,到广州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在经过两个多月和英方头目义律的斗智斗勇后,他成功收缴了两万多箱鸦片(为当时在广州的全部英国鸦片),在虎门附近的海滩当众销毁,一共销毁了二十三天才销毁完(从阴历四月二十二日到五月十五日)。这次销烟是振奋民心的,但义律自然不高兴了,他调动兵船准备威胁,水师提督关天培则率兵船防范,1839年11月3日,双方发生炮战,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一开始英国也是低估了清朝水军的作战能力,一直是中国兵船打胜,直到半年后,英国的印度舰队司令及英国远征军海陆军统帅双双带兵增援,战局才开始扭转。英国战舰一路从珠江开到长江,最后到达天津大沽口,沿途停泊数次,只遇到零星抵抗。道光帝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赶紧让琦善去谈判,并在穆彰阿和琦善的谗言下,把英国的强盗行为归罪于禁烟,撤了林则徐的职务。英国人倒也愿意谈判,把兵撤回了澳门,琦善到广东后立刻把林则徐布下的防线撤去,然后才与义律谈判,并在英军的威逼利诱下,私自签订了一个《穿鼻草约》,其中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此事奏报到北京,道光闻之大怒,痛骂他“无能不堪之至”,当即革他的职,家产充公,并拒绝承认条约。从这点看出道光在前期还是主战的,涉及主权的问题他认为绝不容侵犯,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始终没把区区英国放在眼里。英国方面,义律在琦善被革职的前一天又炮轰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不过英国政府却仍认为义律做得不够,把义律也革了,改派了更强硬的璞鼎查做总负责,此人就是最后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英方代表。道光随后改派了奕山等赴广州,积极准备进攻,可惜的是清军在广州与英军的交火中战败,被迫撤出广州,后来广州城内老百姓组织“平英团”自动抗敌,有名的如“三元里抗英”等。其实当时威胁广州的英军仅有两千三百多人,清朝军队的失利完全还是作战时畏首畏尾犹犹豫豫所至。奕山战败后,给了英国六百万元作为赔偿金,这一做法使璞鼎查更加肆无忌惮,开始沿着之前义律走过的老路,一路北上。他先后攻占了厦门、定海、宁波、上海、镇江,于1842年6月到达南京下关江面,做出要攻城的姿态。这下道光傻眼了,绝望的他被迫派耆英和伊布里在皋华丽号军舰上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天是1842年8月29日,鸦片战争也在这一天结束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朝的外患是我这次重点要写的,继他老爸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他痛苦的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次我说过,我认为对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应负一半责任;这一次,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我认为咸丰应负绝大部分责任。原因有三点,换句话说,咸丰至少犯了三个大错。就像陆游在《钗头凤》里写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第一错,是不知悔改。这次战争叫“第二次鸦片战争”,但其实和鸦片关系并不大,称“修约战争”似乎更合适点,因为它的起因是英法两国觉得上次的《南京条约》不过瘾,要求修改其中的若干条款,只是其中包括了“让鸦片贸易合法化”罢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以不到修约时间为名(上次条约里注明了修改日期,还未到)拒绝英法要求,两国就使出了惯用伎俩——出兵示威。这个叶名琛也有意思,既架子大的很,不见英法特使,又在他们挑衅时不作抵抗,说什么“不要理他们”。他不是投降派,对英法的强硬态度无可厚非,但他过于盲目自大,以为英法那两艘船不足为患,自以为是。恰好此时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遇害案,于是英法“名正言顺”的调集了5000多人,开始炮轰广州,不久占领,这一年是1857年。到这个份上,咸丰应该好好总结一下上次的经验教训,要么谈判,要么做好海防,严阵以待,抵御外侮才对,遗憾的是他仍视同儿戏,找一些无关痛痒的大臣去进行和谈,毫无诚意不说,还作出了不抵抗的姿态。而英法联军逮着这个软柿子便开始故技重施,一路沿海北上,中途又拉来美俄入伙,一起凑成了个20多艘船的舰队,浩浩荡荡。上次他们到达南京道光就怕了,这一次他们停在上海,没想到咸丰还毫无动静,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开到了天津大沽口。1858年5月30日,四国联军进入天津,此前未遇任何抵抗,沿海炮台束手就擒。直到此时,“沉稳”的咸丰才终于坐不住了,赶快派钦差大臣去谈判,结果就签订了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以及中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我倒觉得还好,除了把鸦片改称“洋药”,使其贸易合法化了;《瑷珲条约》着实令人心痛,白白割走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后来,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新疆西北部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和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又割去新疆西北部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几大条约使中国丧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次事件的过程和上次鸦片战争如出一辙,而咸丰丝毫没有吸取教训,该战不战,该和不和,坐以待毙,愚蠢至极。所以我说,他的第一大错就是,不知悔改。
第二错,叫愚昧无知。《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又后悔了。但他不是惋惜鸦片进口的猖獗,不是痛心广袤土地的被占,而是后悔答应了让外国公使驻京以及外国使节行礼时可以不磕头,他认为这是“藐视天朝”的行为。发生了这么多事件,咸丰仍然沉浸在普天之下为我最大的狭隘浅薄的思想中,多么可悲可笑!咸丰想翻案,但不是说翻就能翻的啊,当时是他答应批准条约四国才退兵的,现在反悔,不要说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就是以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标准看,天子的话那可是一言九鼎的。不过在此我也不想多指责他,毕竟他想推翻不平等条约的意愿是好的;问题是他毁约的方式太愚蠢了,直接导致后来英法联军疯狗似的侵入北京。事情是这样的:《天津条约》签订时规定,当年让两国元首分别在两份合约上签字,第二年由两国派特使在北京“换约”,合约才正式生效。外国人这么做的目的原本是想显示两国平等的关系,挫挫中国皇帝的锐气(之前咸丰一直不让英法使节入京),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第二年咸丰会翻脸不认人。当几百人的换约团漫不经心驶进天津港时,遭到清军进攻,死伤惨重。这一下让英法两国恼羞成怒,他们立刻回上海向本国政府请兵,不久,一个两万多人,上百艘船的海军开向天津。这一次他们是准备动真格了,但清政府也是积极备战的,这将是胜者为王败者寇的一仗!要是清军赢了,会让所有外国殖民者再也不敢小觑中国;要是清军输了,恐怕会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阴影,以后的外交都将处于被动。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清军惨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一仗为什么会输?我想,主要是由于军队上层和最高领导层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清军主帅是僧格林沁,这是员久经沙场的老将了,打农民军很有心得,但打外国人不行。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时,他下令撤掉海防,他以为英法长于海战,不长于陆战,存心让他们登陆,然后再用精锐的蒙古马队将其消灭。但他忘记了双方武器的差距,放着先进的大炮不用,而让蒙古马队用血肉之躯去吃联军的枪炮又不懂得掩护,结果全军覆没,三千人被杀的只剩七个。这一仗打得清军士气大挫,其后联军势如破竹,一口气打到北京城外。其实这中间清军并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敌军这样孤军深入,弹药必供应不上,如果断其后路,则必可围而歼之。联军也阴的很,他们一旦弹药将尽,就停下来修整,并派使者跟清政府谈判,以此作缓兵之计,等弹药运到便立刻翻脸,长驱直入。而咸丰此时也并未丧失斗志,他想了一招更“阴”的——直接逮捕了英国派来的谈判使巴夏礼,打算以此威胁英法退兵。这个举动可以说极其愚蠢,他竟不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白白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下风;而增格林沁向咸丰报告,说“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挥,现已就擒,夷兵必乱”,把敌人的翻译官看成统帅,无知至于此安能不败!咸丰一系列极不明智的举动使英法打着“换约”和“要人”的旗号肆无忌惮的闯进北京,可以说后来火烧圆明园也与巴夏礼事件不无关系。
咸丰的第三错,为临阵脱逃。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占领圆明园。他们本以为会在圆明园抓到咸丰皇帝,没想到扑了个空,原来咸丰早在9月22日就离开北京,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了。当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2月2日,永乐十九年元月初一,和我生日相同呵呵),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天子守国门”;再往前追溯到北宋,当年辽兵也是孤军深入,眼看到达都城开封,寇准力排众议连拉带骗的让宋真宗到前线的澶(音“缠”)州驻扎,立刻士气大振,终于逼走了辽军,结下“澶渊之盟”。而咸丰呢?大敌当前他先跑了,跑得还很艺术:他是暗示大臣给他上奏章,建议他去木兰秋狄打猎,只留下了恭亲王奕欣在北京主持大局。也许有人会说咸丰这么做是“留得青山在”,总比晋怀帝、明英宗、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做了敌人的俘虏受尽凌辱强。我说,如果咸丰到承德能重整旗鼓,知耻后勇,痛定思痛的话,他这么做也许不失为明举。但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咸丰在避暑山庄贪美色、恋丝竹、酗酒、吸鸦片。尤其是最后一条,从雍正到道光都是禁烟的,咸丰不仅不禁烟,还自己吸食,真是恨铁不成钢。皇帝当到这份上也的确差不多了。咸丰离京的第二年就死了,他死之前对后事也没作好安排,直接导致他老婆慈禧后来耽误了中国近半世纪。慈禧的事放在下回写,在这里,我还想对圆明园补两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次日上午,联军头目,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司令格兰特,就在正大光明殿商量怎样抢掠和瓜分圆明园的财物;10月18日,这一天永远值得中国人民记住,就是这一天英法侵略军大规模地焚毁圆明园,大火三昼夜不绝,也有说烧了六七天的。圆明园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共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集中了中华五千年各族优秀文化遗产于一处,所以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无论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分。圆明园被焚毁,被抢掠,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沉痛的浩劫,也是中华五千年的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