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巫医的翅膀:丁松的身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6:47:38
削球手丁松在第43届乒乓球锦标赛中一夜成名,后来他曾写过一篇关于他身世的文章,我很想知道内容。

江南刀客—丁松的故事

易大旗
(写于2001年)

说起取名的学问,便念及乒乓国手丁松,他正是一个例子。之所以拣起这个故事,一是我年轻时曾好此道,二是我和此道中人略略有点瓜葛。

丁松的名字其实是无心插柳,看他的身世,十足一部“孤星血泪“,怎能想象早逝的丁父会给儿子取一个引经据典的名字?但是丁松丁松,无意间与“丁固生松“的故事撞个正著,于是寒门终得大贵,这难道不是一种超验的荫佑力量?据《三国志.吴志》记载,丁固任尚书,那时尚书的官位并不高,但有一夜丁固做梦,松树生在他的肚腹之上,他给自己圆梦说:“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在今人听来,这是一种精神分析学的心理暗示,但他后来果然官拜司徒,位列三公。“丁固生松“就此成了一个典故成语,但岁月悠悠,它渐地沦为语言的化石,被现代汉语所遗忘了。

而一个横看竖看都不象是运动员料子的丁松,居然成了中国队扳倒劲敌瑞典的福将,丁氏独门秘技更使得他成为了世界乒乓球运动一个冗长闷局的终结者。这就是“丁固生松“的法力所在了。

先来说说,世界上任何体育竞技,都要有观众捧场才能兴旺。譬如大热门的网球项目,原先球儿也是白色的,后为了取悦观众,改成现在的鲜黄色。又因“大炮型“球员日益增多,发出“爱司“球瞬间时速高达一百几十英里,真是连警车都追不上!于是国际网联正考虑进一步改革成“黄色闪光球“,好让接发球者易于判断,不至于一拍就死。再观美国的职业篮球,每岁都在更改规则;国际足联也在讨论,将要把球门加宽两个足球的尺寸、加高一个足球的尺寸。这些改革,宗旨无非都是为了让赛事更加精彩好看。然而,再观暮气沉沉的国际乒联,却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究其因,竟然与中国人大有关系。

犹记1995年天津举办的43届世乒赛,中国队重振雄风,囊括全部七项冠军。然而,是届大赛的焦点人物并非“天津老乡“马文革,亦非报仇心切的邓亚萍----只因小山智丽没来参赛,戏剧性场面未能上演。真正的传奇英雄是怪球手丁松,他那套刁钻奇幻的“八卦门刀法“,直将宿敌瑞典队削得个晕头转向、徒呼负负。无疑,横空出世的丁松是中国队重获久违了的男团冠军的第一功臣。

丁松之意义还不限于此。他独辟蹊径的球技,给沉闷的国际乒坛敷上了一帖“黑玉断续膏“。乒乓球运动堕入一条穷街窄巷,由来以久。对乒坛贡献最大的中国人,恰是将此项运动驶进礁区险滩的始作俑者。在50年代末问世的“近台快攻“,横扫千军如卷席,这一战法代代相传,到江加良、陈龙灿臻达顶峰,这亦是世界乒坛最不景气的时刻。乒乓球这玩意儿,对参与者而言,颇具娱乐性,但对观众来说,则观赏性稍差。中国人的快攻又日益炉火纯青,提炼出“前三板“快、准、狠的武功要诀,人人宝刀出鞘,都有“温酒斩华雄“之慨,于是,赛场上捡球的时候多,挥拍的时候少,这样的比赛还有什么看头?国际乒联早就为此愁眉不展,按说该项在世界上颇为普及的运动,观众与赞助商竟然兴趣缺缺,乒联连年歉收,阮囊羞涩,不改革岂有出路?便有多国的乒协提出“革命动议“,说法纷纭,最关键的是增加网高,使得来往回合变多,观赏性自然水涨船高。“把观众请回赛场“,是当务之急。但是,动议遭到中国乒协的激烈反对,韩、日也追随其后。亚洲的主流打法都是速战速决,体能与相持能力不及欧洲球员,规则一改,此消彼长,哪还有黄脸孔们玩的份儿?再说,你打不过了,却要废了俺的武功,另划下道儿来,让你赢球,天下有这门子道理么?中国乒协便全力支持日本名宿荻村先生竞-选乒联主席,将伊文思老爷子取而代之。别的且莫论,至少在乒乓球界,亚洲人的势力是很大的。荻村当选,当家才知柴米贵,他坐上那位置就明白不改革实在是不行的了。当年打球时就号称“智多星“的荻村,果然能避实就虚、纵横捭阖,他擅打“擦边球“,先绕过中国乒协至为反感的“网高“问题,推行了几项改革,如对球拍质地与颜色的限制、男女团体赛的赛制变动,又如尝试将比赛用球改成鲜艳的黄色,便于席上观众看清球路的来龙去脉----中国体育记者曾用滥了的“银球“一词,大概要换成“金球“了。荻村的最大功绩是使乒乓球进入了奥运正式项目,这是一个里程碑。

然而,乒乓球运动的致命弱点在于“攻强守弱“,40年来这一基本矛盾未能摆平。所以,无论在东方西方,它始终只能是一项“自娱“性质的康乐运动,要想将它升级为网球那样的世界大热门,必须令攻守趋于平衡,才能赏心悦目。80年代国际乒坛那一波改革,毕竟回避了这一要害。改革未能深化,原因不仅在于中国人的阻挠,而是欧洲乒坛的中兴,令“修改规则“的呼声减弱了。以瑞典队为代表的强力弧圈球,一度压倒了亚洲式的近台快攻。乒坛之新气象固然可喜,但弧圈仍是“见血封喉“的进攻性技法,它的网上回合只比中国人速战速决的“前三板“略多,何况,中国人又应变奇快,迅速研究出近台扣杀欧式弧圈的绝技,结果是,欧人之间的比赛尚稍有看头,只要对上中国人,赛事就是不精彩,划拉几下,不是你落网就是我出界。扪心自问,若不是夹杂著民族感情在内,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愿花钱买票去看这种了无意趣的比赛!

话说弧圈球,其实是60年代日本人原创,很不幸,他们与庄则栋、李富荣为代表的中国军团撞个正著,弧圈球未闯出名号来,却被欧洲人拿过去了。拉弧圈的动作大,观赏性比迅雷不及掩耳的近台快攻为高,但动作更优美的当数削球,它原是欧洲人所创,然而早已式微,它的香火余脉,仅在中、日、韩乒坛偶有所见。中国一度出产最盛,张燮林、王志良、林慧卿、郑敏之、陆元盛、葛新爱、黄亮、陈新华、童玲等等。不过,削球手越来越稀落,这门内家武功已日薄西山了。说来正是乒乓球的攻守失衡所致。别说欧洲球界再无传人,连中国乒坛也绝迹了若干年了。好不容易,这才出了个丁松,他之成长历程,恰也说明乒坛规则的改革势在必行。

丁松,上海人,是削球名宿陆元盛的弟子。培养一名削球手,本来就比调教攻球手困难得多,现代弧圈加快攻的凌厉,更令守球的空间愈见狭窄,原来学削球的,一是太苦,二是不出成绩,都更弦易辙了。快攻手容易少年得志,一举成名天下知,如当年的江加良,与今日之邓亚萍。打守球的才出道已是小老头了。丁松也是如此,他熬到27岁才扬名立万,这无论在中国或世界乒坛都是一项记录。丁松是天造地设的苦行僧角色,他出身于贫民区,父亲早逝,母亲是推小车沿街卖馒头、牛奶的小贩。丁松8岁就进入徐汇区体校,一直是不起眼的陪衬。每天训练完毕,家长来接孩子,奉上的都是点心加饮料,只有丁松之母胡妹娣带来的是家制的馒头加白开水,丁松为此在同伴中受尽白眼。在上海市乒乓球队的遴选考核中,丁松的立定跳远、60公尺跑都不合格,又兼瘦弱、弓背、近视,如此“等外品“,幸有伯乐相中这匹黑马,原因无非是打削球的丁松在全国乒坛已是珍稀动物,就算无望培养成主力球员,当陪练还不行么?就凭这手绝活,丁松又跳级进入国家队,不过,京师高手林立,丁松难以出头,不久又被“退货“回上海,这时丁家又生家变,母亲有了新男友,丁松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带上球拍和几身洗换衣服,离家出走了,他一去就是六年,与母亲音书断绝。丁松成了一个沉默寡言、抑郁愁苦的青年,他除了乒乓球,再无任何人生乐趣,终日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遂大器晚成,中国乒坛的兵器库中空缺了好久的削球“八卦门“刀法,重现武林,他被委以重任,在争夺斯韦思林杯时祭出这一独门兵器,突袭瑞典队,打得那些金发碧眼的弧圈名家不知所措。连年屡战屡败的中国男队,终于光复山河。

然而,众人皆狂喜,丁松独悲凉。他付出的实在太多,至今游子与慈母尚天各一方,尽管母亲胡妹娣函电交驰,但心如顽石的丁松仍无反应。幸而他的小学班主任与体校启蒙指导一再斡旋与撮合,加上丁松成名后社会对这幕人伦悲剧益发关注,丁松终于在陆元盛前辈的陪同下,回家探母,却没有过夜。为了等待这一刻,胡妹娣早已和男友分手。它为“丁松探母“之团圆戏蒙上了一层悲哀,社会同情心多倾注在母亲这一边。然而,倘若没有丁松的这份孤绝与阴沉,谁又能穿过炼狱而登上苦海之彼岸?从另一角度而论,人们期待的成功,是否一定要以人性的扭曲与牺牲为代价?

犹记少年时,我亦很玩过一阵小银迷,如今早生华发,已沦为看客,视野里却仅存大球,小球早已淡出。所以我一向主张,正因为中国是乒乓强国,就更应有大胸怀,拿出气度来,支持和促进乒乓球运动的改革,岂止增加网高,连加大球桌的尺寸都是可以讨论的。无庸置疑,只需乒乓球桌的网高增加那么一点点,攻守平衡便能大幅改善,此项运动定将流派纷呈,赏心悦目。人们看到的丁松,不再是一张苦瓜脸,而是有郭跃华的潇洒身法、陈新华的灿烂笑容、瓦尔德内的绅士风度......惜乎,荻村未竟全功即去世,继任者为瑞典人,椅子还未坐暖又不幸病逝,第一副主席徐寅生顺位接任国际乒联主席,而现在到底谁才是乒联大当家,我真是孤陋寡闻,竟不再关心矣。我只听说,中国人仅支持将乒乓球加大的“大球改革“,而对“网高改革“十分消极。但无论如何,大球改革也算是迈出了辟邪转运的第一步,来自沪上的八卦门刀客丁松功不可没,小丁哥现已退役,快要成老丁了,听说他到了东瀛,也不知是也不是。

我在日本有个隔别多时的忘年旧友,乃是当年威镇江湖的天府剑客陈龙灿。龙灿的名字好不好?当然上佳,但比“丁固生松“来得直白,少了点内涵厚度。也不知龙灿在那厢混得怎样,但我可以担保,丁松出国(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不可能混得比龙灿好,他根本就不宜迈出国门,何解?这又与他们丁家祠堂的陈年旧事有关__《史记》记载,季布的舅舅丁固(奇怪,又叫丁固!这可不是三国时那个老丁)在项羽麾下当大将,在彭城战役中,他把刘邦打得割袍弃须,刘邦被撵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便回头喊道:“两贤岂相厄乎?“那是你大人大量,放我一马的意思,丁固便真“引兵而还“,这酷似华容道的前传故事。没想到,等到项羽兵败垓下,楚亡,丁固来投刘邦,刘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于是推出去斩首,还昭告三军:“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从此又有了个典故叫做“丁公被戮“,专门比喻为臣不忠的下场。别小瞧了这些历史轶事,回到丁姓家祠,它们都被供奉于神龛之中,蕴藏著种种人生命途的神秘隐喻。总之,丁松不能叛主,不宜出国打球。我言尽于此,请丁松自重。

姓名:丁松
出生年月:1971
运动经历:
1994年中国“乒协杯”混双冠军
全国锦标赛第3名
第43届世乒赛男团冠军主力队员
曾效力俱乐部:
2003-2004 陕西银河国梁俱乐部

姓名:丁松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1年
身高:1.78米

球星简介:

中国上海队队员,后入国家队.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守结合打法.主要成绩:曾获得1994年中国"乒协杯"混双冠军,全国锦标赛第3名,是第43届世乒赛男团冠军主力队员.丁松头脑灵活,手感好,变化多,攻势强,风格怪异,将扣,削球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并形成了他技术上的三大特色:高质量的发球,正反手的变幻稳削和快攻.他削中反攻的独特打法曾令世界一流好手无计可施,在第43届世乒赛上的杰出表现使他名震天下,是继60年代削球世界冠军王志良,削球机器张燮林和80年代的陆元盛,陈新华之后,中国又一位体现当今世界乒坛"更快,更转,更凶"潮流的新型削球高手.乒坛名将丁松将赴德国参加当地的俱乐部赛,有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若顺利成行他将参加今年('98)下半年的欧洲乒乓球俱乐部联赛。中国国家体委规定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必须超过28周岁才能到外国打球,来自上海的削球手丁松今年已30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丁松在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上,以其独特的削中反攻打法一鸣惊人,但由于近一两年他的打法逐渐被外国选手所熟悉,已失去了昔日“秘密武器”的威力。今年在国内的乒乓球甲级联赛上,代表上海参赛的丁松甚至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失意于国内乒坛的丁松寻求到乒乓球俱乐部制度完善的德国发展,目前已与德国的科隆费丁根索俱乐部签订了合同,与他一同前往德国打球的还有队友席敏杰。

在重庆当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