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岩 东阳:郑和远航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1:38:37
必须在06.03.23日晚回答!!!

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先进的华夏文明远播至所到的亚非国家,并进行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

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然而,郑和航海的性质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团抵达之地,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郑和船队为文明礼仪之师,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中西海上航道,将明朝“礼治”外交推向了全盛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明代京师则成为中国同亚、非诸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

郑和在南洋各国传播华夏文明,受到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抵国问禁,入境问俗,尊重其国风俗,给该地带去谷物培植,织布工艺,构筑砖屋,造船航海技术及使用钱币等,留下许多赞美传说。当地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和平先驱,为郑和修庙,焚香祭祀,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他们还用郑和的名字命名其遗迹和物品。如印尼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垄、三宝井,修筑雄伟的三宝庙,内立郑和塑像,香火极盛。马来西亚马六甲有郑和庙、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修建了“郑和历史纪念廊”,立起4米高的郑和石像。泰国亦有三宝港、三宝塔寺、三宝城等建筑物。曼谷的三宝公庙有副对联,上联曰: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下联曰: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返故都。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历时500余年,至今不衰。在国内,他带回的占城水稻良种遍植在闽、浙、粤地区,波斯的“西府海棠”之花每年春季都盛开在南京静海寺与北京长陵。

1、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他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先进的华夏文明远播至所到的亚非国家,并进行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
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然而,郑和航海的性质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团抵达之地,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郑和船队为文明礼仪之师,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中西海上航道,将明朝“礼治”外交推向了全盛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明代京师则成为中国同亚、非诸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
郑和在南洋各国传播华夏文明,受到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抵国问禁,入境问俗,尊重其国风俗,给该地带去谷物培植,织布工艺,构筑砖屋,造船航海技术及使用钱币等,留下许多赞美传说。当地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和平先驱,为郑和修庙,焚香祭祀,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他们还用郑和的名字命名其遗迹和物品。如印尼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垄、三宝井,修筑雄伟的三宝庙,内立郑和塑像,香火极盛。马来西亚马六甲有郑和庙、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修建了“郑和历史纪念廊”,立起4米高的郑和石像。泰国亦有三宝港、三宝塔寺、三宝城等建筑物。曼谷的三宝公庙有副对联,上联曰: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下联曰: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返故都。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历时500余年,至今不衰。在国内,他带回的占城水稻良种遍植在闽、浙、粤地区,波斯的“西府海棠”之花每年春季都盛开在南京静海寺与北京长陵。郑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礼治”外交的伟大实践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按照明代的地理概念,以婆罗洲文莱为分界,以东称东洋,以西叫西洋。明初推行“礼治”外交,力图构建以“天朝”为中心的“封贡”与“柔远”的外交格局,恢复汉唐以来长期中断了的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郑和七次下西洋正是明初“礼治”外交方针的一次伟大实践。庞大的船队出使亚、非诸国,提高了明王朝的国际声望,加强了与所达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确立了和谐的国际关系。他们不畏艰险地远播华夏“蓝色文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
15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的航海始于该世纪之初,出现在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之前,比葡萄牙人迪亚士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82年,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要早87年,比达伽马1498年到达印度科泽科德要早93年。郑和史诗般的远航绝唱,是日后西方冒险航海家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先进的华夏文明远播至所到的亚非国家,并进行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
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然而,郑和航海的性质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团抵达之地,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郑和船队为文明礼仪之师,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

1、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他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时平 摘自交通部《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官方网站)

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先进的华夏文明远播至所到的亚非国家,并进行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

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然而,郑和航海的性质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团抵达之地,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郑和船队为文明礼仪之师,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中西海上航道,将明朝“礼治”外交推向了全盛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明代京师则成为中国同亚、非诸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

郑和在南洋各国传播华夏文明,受到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抵国问禁,入境问俗,尊重其国风俗,给该地带去谷物培植,织布工艺,构筑砖屋,造船航海技术及使用钱币等,留下许多赞美传说。当地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和平先驱,为郑和修庙,焚香祭祀,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他们还用郑和的名字命名其遗迹和物品。如印尼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垄、三宝井,修筑雄伟的三宝庙,内立郑和塑像,香火极盛。马来西亚马六甲有郑和庙、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修建了“郑和历史纪念廊”,立起4米高的郑和石像。泰国亦有三宝港、三宝塔寺、三宝城等建筑物。曼谷的三宝公庙有副对联,上联曰: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下联曰: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返故都。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历时500余年,至今不衰。在国内,他带回的占城水稻良种遍植在闽、浙、粤地区,波斯的“西府海棠”之花每年春季都盛开在南京静海寺与北京长陵。

郑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礼治”外交的伟大实践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按照明代的地理概念,以婆罗洲文莱为分界,以东称东洋,以西叫西洋。明初推行“礼治”外交,力图构建以“天朝”为中心的“封贡”与“柔远”的外交格局,恢复汉唐以来长期中断了的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郑和七次下西洋正是明初“礼治”外交方针的一次伟大实践。庞大的船队出使亚、非诸国,提高了明王朝的国际声望,加强了与所达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确立了和谐的国际关系。他们不畏艰险地远播华夏“蓝色文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

15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的航海始于该世纪之初,出现在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之前,比葡萄牙人迪亚士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82年,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要早87年,比达伽马1498年到达印度科泽科德要早93年。郑和史诗般的远航绝唱,是日后西方冒险航海家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先进的华夏文明远播至所到的亚非国家,并进行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

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然而,郑和航海的性质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团抵达之地,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郑和船队为文明礼仪之师,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中西海上航道,将明朝“礼治”外交推向了全盛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明代京师则成为中国同亚、非诸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

郑和在南洋各国传播华夏文明,受到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抵国问禁,入境问俗,尊重其国风俗,给该地带去谷物培植,织布工艺,构筑砖屋,造船航海技术及使用钱币等,留下许多赞美传说。当地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和平先驱,为郑和修庙,焚香祭祀,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他们还用郑和的名字命名其遗迹和物品。如印尼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垄、三宝井,修筑雄伟的三宝庙,内立郑和塑像,香火极盛。马来西亚马六甲有郑和庙、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修建了“郑和历史纪念廊”,立起4米高的郑和石像。泰国亦有三宝港、三宝塔寺、三宝城等建筑物。曼谷的三宝公庙有副对联,上联曰: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下联曰: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返故都。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历时500余年,至今不衰。在国内,他带回的占城水稻良种遍植在闽、浙、粤地区,波斯的“西府海棠”之花每年春季都盛开在南京静海寺与北京长陵。

长期以来,“欧洲中心论”的主张在西方学界广泛地流传。言及地理大发现,莫不称颂达伽马、哥伦布等,而未闻郑和为何许人?近10多年来,西方有两部有影响的著作试图打破此种“成说”。一本为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写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书中估计,16世纪之后200年中,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为12万吨,约一半流入中国。表明此时的明清王朝已经不自觉地被纳入西方市场经济体系,并成为全球的经济重心。另一本为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写的《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提出郑和第五次出洋时,派遣属下洪保、周满各率分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此后的西方航海探险家们可能持郑和航海图发现新大陆。尽管这些“新发现”证据尚需充实,但其“中国发现了世界”的论点极大地提高郑和的知名度。

国家富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从明朝宣德之后,统治集团经营海洋意识淡薄。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后,却遭到一些守旧廷臣的攻讦,指责七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至此,明朝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结束了。宪宗成化年间,郑和航海卷帙繁多的文字记录与图册文件典籍,被车驾郎刘大夏所匿毁。这是明朝统治者目光短视的具体反映。

郑和下西洋推启了开放之门,大批使节来到明朝,进行广泛官方交流。当时明朝施行“惟不通商,而止通贡”的原则,将“商”与“贡”相分离,并实行“海禁”政策,只许外国贡使来华,交换物质,不准沿海居民下海经商。这种开放与海禁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宣德以降,海上交通封闭。此后,明清两朝闭关自守,放弃经营海洋的权利,饱受海上列强的侵略欺凌,割地赔款,甚至沦为半殖民地,这即是辉煌与衰落的强烈反差。郑和七次下西洋充分证实,文明的传承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敞开国门,不断吸纳各国先进文化,国家富强了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今天我们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意义所在。

http://www.greatchinese.net/famous/xianchen/zhengh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