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在名字里的寓意:我星期日要参加辩论赛 题目是农村发展靠自身还是城市 我方是靠自身 谁可以帮帮我呀 求求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4 13:11:50

不同农村应结合自身特点着力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着力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适应市场、连接农商、农民受益的特殊经济体,为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本届政府免了农业税,下一步将免除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费用,力图缩小城乡差距,追求全社会的公平。近一年来又考虑“建设新农村”,将其作为“十一五”的基本国策提上“两会”议程。但是,这项国策真正执行起来又会如何?是不是抛出几个典型之后就不了了之呢?农村自身具备条件吗?当今的既得利益阶层会眼睁睁地看起农村变“新”而不想捞一把?农民富了,权益和民主意识增强了,对某些人来说不是好事。

  “新农村建设”不应当仅仅是口号和政绩量化的一个指标,而应该把它落到实处。要真正将它落到实处就要考虑种种农村自身和整个社会的种种现实因素。
  首先是钱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中央几千亿的财政资金平均摊到每个农民头上仅几百元而已。就是这几百元,放在发达的江浙农村,根本算不了什么,而对于广大中西部的贫困乡村,却是及时雨——但只怕这点雨淋到地上,也只能浸润一层浮土,风一吹,照样是尘沙蔽日。(诚然,中央财政投入应该是有地区差异的,应该倾向于贫困地区,希望经济发达的乡村不要吃这口醋,争这块面包。)这还没有考虑资金下拨中的种种截留。要把这个因素也考虑进来,天知道能有多少钱用于专项建设。
  除了上级拨款,农村自身的生产也是一个资金来源。可是,这个来源似乎是很有限的,需要各项新政策的支持,要不然还要“新农村建设”干什么?“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生产发展”。不能将子目标作总目标的一个初始的重要条件吧?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赖自身的生产促进农村发展,使之实现自我增值,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眼下条件不成熟。“渔”毕竟不是直接的资金支持,而渔具是要花钱的,甚至鱼钓上来也是要交给养鱼人一笔钱的。
  资金的缺口只能逐步解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大额度地向农民摊派,那样只能激起民怨,适得其反。

  “新农村建设”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在自身生产缺乏的初期阶段谁来建设?没有良好的经济收益,就没有几个青壮年愿意留在农村工作,城里打工一个月也许能顶留守的“703861”部队一个排全年的收入,虽然在城里,打工者的地位是最低的。这是劳动力的缺乏。农村更缺乏的是各种技术和管理人才。各种专业人才不愿意到乡下,而免除农民的农业税和乡村两级提留后,基层组织影响力比原来更小,面对一群妇女老少,它的正面作用有多大?它能够接受监督,不挪用资金,不走形式主义,不把原本好好的村庄铲平,改作农田,将村民驱逐到一个地方盖房就不错了。
  上面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学习技术、学习文化、学习新的自我组织和管理经验,都是空谈,更不要说生产的发展。
  要想早期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也许只有靠政府的干预,效果能有多大,只能看实际实施了。
  。“新农村建设”会促进农村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他们可以抵制上级政府以及相关开发商的一些(或许得当的)措施,特别是对村委会行使否决权,检举上级的腐败行为。同时,政策向农村的倾斜又会使这些官员和开发商等既得利益者获得更多的机会掠夺土地和资金。二者并非此消彼长,势必会有新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