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x:紧急!!古代诗人之间的友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1:34:16
如李白和崔颢,他们之间的事,最难得的事。
好的悬赏分为100。

李白和崔颢他们的友谊?没听说过
不过崔颢和李白的一段故事是听说过的

崔颢写了那首黄鹤楼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来李白也来了,看到这首诗后非常佩服,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拂袖而去,从此天下匠工罢手.后来李白还模仿这首诗写了<登金陵凤凰台>,也算是写的不差.
----------------在网上找到了--------------------

黄鹤楼畅引诗情
盛唐诗人崔颢(702-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早年多写闺情诗,不免流于浮艳,后来他阅历广了,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又去过边塞地带,诗风就变为雄浑奔放。
有一次,崔颢到黄鹤楼(旧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登临观景。这时,他非常熟悉的传说在脑海中映现出来: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三国时期的费文讳,又在此楼乘黄鹤登仙而去,这当然都是含有迷信思想的虚构故事,但在崔颢脑里,突然联想翩翩,一发而不可收,觉得仙去楼空,已成陈迹,只留下悠悠白云,千年不变,真是世事茫茫!他无限感慨,急忙要来笔墨,把得到的灵感一口气题写在楼壁上:
昔人已乘黄鹤楼,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四句纵笔写来,气势奔腾直下,气概苍莽,高唱入云,完全突破了七言律诗的格律,只因崔颢心中有了奇思,就顾不得平仄、对仗等的束缚了。崔颢写完上半首,换了一口气,又把刚才凭栏远眺时看到的景象和由此引起的乡愁,用工整合律的笔法写下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完八句诗,崔颢读了一遍,觉得文势从头到尾贯注到底,先放后收,很有情节韵律,这才署上姓名籍贯,含笑而去。
后来,大诗人李白也到黄鹤楼来游览。他登楼远望,见阳光普照汉水平原,汉阳城外的树木历历分明,而汉阳城西南浮在长江中的鹦鹉洲(已沉没)上,芳草萋萋,生机勃勃,真是画图般的美丽。李白不禁如获至宝诗情泉涌,拿过笔就要当场赋诗。忽然他抬头看到楼壁上崔颢已经题写的诗句,反复读了几遍,不禁连赞:“好诗!好诗!”他觉得,自己心中酝酿的篇章,未必能胜过此诗,便决定不再题写,只在崔颢诗后写了这样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七律,确是佳作,同时由于李白如此激赏,从此成为题咏黄鹤楼的绝唱了。
但是,李白并不只是品评和激赏,他记住此诗,并学习其长处。几天后,他登鹦鹉洲游赏时曾写《鹦鹉洲》诗,后来他到金陵(今江苏南京)游凤凰山,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两首诗都有崔颢《黄鹤楼》诗的影子。特别是后者,完全可以比美《黄鹤楼》,全诗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诗开头两句也是写传说,并连用三个凤字。相传,南朝·宋永嘉年间有三只羽毛五色、状如孔雀的鸟栖集于此山,叫声和谐,众鸟来附,于是筑台,山和台都以凤凰命名。这两句是说凤去台空,只有长江水仍不断流着。三四句是说,三国时期的吴国以及东晋都曾建都金陵,现在,昔日繁华的宫殿早已荒芜,埋在僻静的小路之中,东晋的衣冠名人也都进了坟墓。五六句是远望所见,“三山”是山名,指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座并列的山峰,它们南北相连,远远看去隐隐约约,似乎有一半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则在金陵西边的长江中(今南京水西门外),把江水分割成两道。这两句壮丽工整,历来广为传颂。结尾两句用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包围皇帝,而诗人报国无门,忧国伤时,心情愁闷而沉痛。这样的主题就比崔颢的“乡愁”更加具有积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