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重生之逆袭by:对舒婷的<双跪船>以及/,致橡树/>的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6:10:47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我也很喜欢
奇怪,都没人答你也不给我加分啊?好吧,我就破例认真一次吧:
《致橡树》
应该说,当代著名的女诗人,曾被誉为新诗潮的领袖人物的舒婷,也是抒写爱情的高手。而她抒写爱情的最著名的诗,恐怕就是这首了。
经历十年的浩动的苦难历程,在历史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国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观呢?诗人通过主体感情的抒发,用成功的艺术形象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的反动思想根深蒂固地灌输进了人们的心灵深处。妇女在社会上处于十分卑贱的地位,历来被看作男子的附庸。所以,那时的所谓男女相爱,即使是最大胆、最勇敢的抗命私奔,也总是以对这种附庸地位的承认为先决条件的。进入新社会以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观念并未彻底消除,它仍以种种不同情感表现形式影响着和渗透在人们的爱情生活之中。这处诗的前一部分,即从开始到“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上,正是对这种不平等的从属地位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诗人用“攀援的凌宵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没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人。表明自己决不利用爱情来攀高结贵,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也不一味附和,作丈夫的应声虫而丧失自己的存在,这一层是完全的否定。紧接着,诗人又指出,即使象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给爱人带来温暖、慰藉、衬托爱人的高度与威仪,也是不够的!这固然显示了爱的甜蜜与忠诚,但如果仅止于此,那还说明缺乏独立的精神,还不是真正平等的爱。那么,在诗人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诗人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是坚韧的“橡树”,我是火红的“木棉”,我们肩并着肩,以平等的形象扎根于大地之上。这就是诗人理想中爱的形象!这回答是很有力量的,它在诗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以后的全部内容,就是诗人对自己心目中的伟大爱情的深入抒写:“你有你的铜枝铁杆/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药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谁也不湮没自己的性格,谁也别做对方的附庸。共同战斗、共同生活、共同来抵御生活的雨雪风霜,共同来享受生活的风花雪月。“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就是诗人所理解的爱,所渴望的爱,所歌咏的爱!诗的最后两句,使全诗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样的情感,已经远远超出了私人感情的小圈子,而具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和意义。是的,爱情不应是一种单一的感情,它应和对祖国、人民、事业的爱,以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大地的爱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它才会有宽大的胸襟、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高洁而神圣的感情而显示其无比珍贵的价值和独具特色的风采。
总观全诗,诗人以优美的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歌唱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节奏与语言铿锵有力、感情饱满,思想境界十分高昂,而又不失之于空洞的说教。这是一首很有思想和情感力度的诗,也是一首创造了很美的艺术形象的诗,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它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为作者赢得了众多的赞赏。

《双桅船》
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这首尤其如此。似乎她自己也十分喜爱,她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
在辽阔的海面上,一艘双桅船要启航了,但居心叵测的雾却打湿了它的双翼——白帆,企图阻止它前行。然而,强劲的顺风也刮起来了,再不能迟疑了,扬帆启航吧!“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多少次和岸分别,去浪迹天涯闯天下,多少次又安全归来,和心爱的岸相逢,但却是在“另一个纬度”——也许是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处所吧。这“岸”暗示谁呢?情人?朋友?心爱的故乡?矢心不移的理想?还是她工作过的某个地方?可以说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也许另有所指喻。就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样,这首诗也无法分析得透彻,只能用心去体会、感觉。
但是,纵观舒婷的这一段的创作,将“岸”理解为她的恋人较为可信。“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多么真诚而细腻的感情。时而挥泪分别,时而握手相逢。互相牵挂,互相惦记,永不忘怀。从每一句来看,都给人水晶感,清澈明亮。但从整体来看,又使人捉摸不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余地。
舒婷熟悉海,因而热爱海的一切。她早期有许多以海为题材的诗,均写的情景俱佳,如《致大海》、《丽帆》、《海滨晨曲》等,但相较而言,数《双桅船》为最好,真淳的感情找到了最合适而美丽的依附体,灵性十足,正因如此,该诗的每一句都可以说是一语双关,这是该诗最明显的艺术特征。(周同馨)

我尤其喜欢(致橡树)这首,读着它,给人一种充实,向上的感觉,尤其是它所描述的爱情观,我最赞成

双桅船》
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这首尤其如此。似乎她自己也十分喜爱,她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
在辽阔的海面上,一艘双桅船要启航了,但居心叵测的雾却打湿了它的双翼——白帆,企图阻止它前行。然而,强劲的顺风也刮起来了,再不能迟疑了,扬帆启航吧!“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多少次和岸分别,去浪迹天涯闯天下,多少次又安全归来,和心爱的岸相逢,但却是在“另一个纬度”——也许是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处所吧。这“岸”暗示谁呢?情人?朋友?心爱的故乡?矢心不移的理想?还是她工作过的某个地方?可以说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也许另有所指喻。就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样,这首诗也无法分析得透彻,只能用心去体会、感觉。
但是,纵观舒婷的这一段的创作,将“岸”理解为她的恋人较为可信。“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多么真诚而细腻的感情。时而挥泪分别,时而握手相逢。互相牵挂,互相惦记,永不忘怀。从每一句来看,都给人水晶感,清澈明亮。但从整体来看,又使人捉摸不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余地。
舒婷熟悉海,因而热爱海的一切。她早期有许多以海为题材的诗,均写的情景俱佳,如《致大海》、《丽帆》、《海滨晨曲》等,但相较而言,数《双桅船》为最好,真淳的感情找到了最合适而美丽的依附体,灵性十足,正因如此,该诗的每一句都可以说是一语双关,这是该诗最明显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