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反派居然是精分by: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8:48:06
我发现不同的参考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有点出入,希望朋友给予正确的答案!

2004年秋学期普专《数据处理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作用与任务

《数据处理概论》会计与统计核算、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分析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要求。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掌握DOS基本命令,熟悉文字处理系统运行的基本步骤及其各个功能模块的使用;掌握有关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包括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顺序、分支、循环等,为进一步建立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在教学中,本课程有关概念、原理、原则与方法,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 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1 计算机及应用基础知识 15 学时

2 Wndows98操作系统 12学时 其中上机6学时

3 Word97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15学时 上机7学时

4 数据库管理系统VisuallhaPro6.0 30学时 上机15学时

合计72学时

二、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文字教材是由魏晴宇主编的《数据处理概论》。

三、教学环节

1. 面授辅导

结合专业特点,本课程的面授辅导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所占学时最多,面授教学应配合电视教学,依据教学大纲,运用讲解、分析、答疑等方式,通过基本思路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数据处理有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应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讲解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 自学与作业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

3.考核

考试是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按照教学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卷面理论考核。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主。考试试题由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篇 计算机系统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学习,了解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处理工作的意义;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悉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工作原理,了解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软、硬件系统)。掌握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熟悉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与编码。熟悉微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指令、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与防范措施,了解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熟悉Windows98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98文件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Windows操作,了解Windows98汉字环境及Windows98附件应用程序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篇 计算机系统概论

第一章 数据、信息和计算机系统简介

第一节 数据和信息

1.数据和信息的概念

2.数据处理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的特点及其发展

1.计算机的特点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第三节 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和存储

1.数的进制

2.二进制的优越性

3.二进制的算术运算

4.二进制的逻辑运算

5.数制间的转换

6.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 微型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微机的硬件系统

3.软件系统

4.计算机程序语言

第五节 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第六节 计算机的安全使用知识

1.计算机的运行环境

2.病毒的防范

第七节 多媒体计算机基础

1.多媒体计算机知识初步

2.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3.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

第八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2.网络的功能

3.Internet简介

第二章 Windows98操作系统

第一节 Windows98概述

1.Windows98的特点和环境

2.Windows98界面组成

3.鼠标的基本操作

4.Windows98下键盘的使用

5.Windows98的启动与退出

第二节 Windows98系统设置

1.Windows98桌面概貌

2.控制面板

3.打印机的操作

4.输入法的设置

第三节 资源管理器

1.资源管理器介绍

2.资源管理器窗口

3.资源管理器显示方式的选择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返回

--------------------------------------------------------------------------------

1、引言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基础作用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要想根本改变农业的落后局面,使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必须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2、我国农业在现代化、信息化方面的现状
农业是基础产业,但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的需要。
(2)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农业科技、信息意识不强。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上得到有效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且信息意识差。
(3)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做指导,不能做到产品适销对路。高产出收到高效益。
(4)我国农业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科技贡献率低。就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达到70%~80%,而我国仅有20%~30%,且转化周期长。
造成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增加科技投入,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道路。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真正做到使农业的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的特点和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而每次变革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一步步迈向文明。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计算机以其运行速度快、存储量大、检索方便、传递信息迅速等特点正在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也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我国农业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的优势,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道路。
(1)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
科教兴农,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信息意识不强,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1年,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而我国到2010年才能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到2025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可以说,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有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培养跨世纪的新型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整、制定农业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之路。
(2)针对我国农业的特点,建立和开发综合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互相关联的数据集合。翔实、丰富、共享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之一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尽管我国已建成了一大批信息资源,但是数量与质量还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事实上,我国农业技术及农业科研成果也不少,但大部分都很零散,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利用。据统计,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数量仅为全世界的百分之一,而数据库的产值仅占全世界的千分之一,农业数据库的情况就更差了。面对当前的情况,我们应该大力挖掘信息资源,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数量,提高数据库的质量,使农业数据库成为一个涵盖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全社会的信息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要。同时,在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的更新,以保证数据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研究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和决策系统
专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它能够以人类专家的水平完成特别的某一领域的任务。我国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信息缺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多数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特别是在农业管理水平落后和农技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首先对传统和经验性的生产管理实行量化、规范集成和智能化,研究和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逐步实现以专家的水平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农业专家系统”已在全国六七个省市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专家系统在决策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面与国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研制和开发适合我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品种特点的作物及畜产品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4)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软件开发研究
众所周知,计算机生存离不开软件环境,高质量的软件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与软件开发水平不高有很大的关系。总体上讲,我国的软件成活率较低,应用面太窄,不适应农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现有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等重要的软件,成功和失败各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只在某些方面应用。如何开发高质量的软件,是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开发过程中要统筹规划与合作,由于农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开发软件应采取专家咨询、统一设计、分工协作、重点突破的方针,提高软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对农业知识工程进行深入研究,把知识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与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中产生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新技术、新方法。第三,技术集成和信息的综合利用。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例如专家系统与决策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集成。
(5)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
信息是一种资源,而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传递的有效载体。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并且有独立能力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协议和软件实现网络中的资源共享的系统。农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才能被社会所认可,从而收到好的效益。而农产品由于季节性较强,如果不能做到产品适销对路造成积压,最终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拥有信息,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在农业生产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便利、有效。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发展最快的领域,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一批部委及地方信息中心和信息网络,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例如,从1995年开始,农业部开辟的农情信息网络,将1000多个县的农情包括农产品、化肥、农机的价格、农田耕种面积、土地墒情等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以便各级管理部门、各地农户了解市场行情。在当今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离开网络就不能“生存”,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建立农村信息网的关键环节。在信息网的建设方面,结合农业的特点,应注重建立以下几个子系统:①农业信息系统;②农业决策、支持系统;③农、科、工、教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农业,建立农业信息科学势在必行,科技兴农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农业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普及且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领域中也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