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远不远有你的地方:道教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7:17:01
我知道道教非常复杂,科目也很多~~
如炼丹,体数,法术 ,仙术,等~~~~谁能告诉我道教到底有多少科目?
我想了解的是道教不是有很多很杂吗?如炼丹,伏,仙术,体术(身体的武术)天文,地理,风水什么的~~
到底道教有多少这类的?

银近男怎麽引佛教的链接?用佛教说明道教?

楼上是学术观点,与道教内部观点有异,道教五术基本包含道教一切科目

以下引一个道教内部人士的通俗易懂的解释:

五术简介
提到“五术”,我们时常在报刊杂志或访问书籍上看到这个名称,然什么是五术呢?所谓五术,就 是“山、医、命、相、卜”这五学问,它是以《易经》为版本,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人生所成立的一种 趋吉避凶的方术,大体言了解五术的意义与运用,就可了解人生活的目的及人生命的意义。然什么是“山、医、命、相、卜”呢?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禅、静坐、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胳、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 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 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阴庇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大道虚旷,宁有方所,学人聪明,已失其真。

Taoism。以老庄思想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之民间信仰,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而形成之宗教。道教始自东汉之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大成。其教义系以道家对儒家之反动思想(即“无”之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之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之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复于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遂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之宗教。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之义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谦之(365~448),完成道教丰富而组织化之教理体系,信徒亦扩展至上阶层。经隋、唐、宋三代,儒、佛、道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方面皆得均衡发展。有宋一代,道教与佛教予儒家哲学以极大之影响。
关于道教之发展,最早系渊源于古代之巫术,及秦汉时之神仙方术,复融合阴阳五行、谶纬、咒术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统,并导入佛教思想而发展之。东汉顺帝(125~144 在位)时,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至此道教已逐渐形成。“道教”一词,则始见于“老子想尔注”一书,其书亦成于东汉之世。汉灵帝(167~189 在位)时,张角之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并以符水为人治病,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与张衡、张鲁之五斗米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之基础。
其后有“老子化胡经”出现,鼓吹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佛为道教弟子之“老子化胡说”,考其内容,其书乃西晋时之伪经。至东晋建武元年(317),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之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之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之基本典籍。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人亦曾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嵩山道士寇谦之于魏太武帝(423~451 在位)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参考佛教之仪礼而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确立道教之国教化,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未久,南朝宋之庐山道士陆修静(406~477)与梁之陶弘景(456~536)等人整理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之理论与组织形式因之愈臻完备,称为“南天师道”。
至唐代,道教之发展愈加隆盛。陶弘景之法孙王远知融合南北天师道,成为唐代道教兴盛之重要基础。唐代之历代君主,广建老子庙、道观,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道德经”一科。贞观十一年(637),太宗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此种“道先佛后”之政策乃成为唐代一贯之方针。唐高宗(650~683 在位)以老子为唐代王室之祖先,并封以“太上玄元皇帝”之尊号,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玄宗(712~756 在位)之时,更进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学,并以老子、庄子、列子等诸典为“真经”。至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于整理道教典籍,而集道教仪礼之大成。吕洞宾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又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对剑术之研习,对北宋道教教理之发展影响颇大。宋真宗(998~1022 在位)时,敕令王钦若、张君房等人编辑道藏,其中以“云笈七签”一二二卷为代表作,此外亦大建道观。宋徽宗(1101~1125 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诏令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板,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时道教大盛。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箓为主之“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于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历时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极一时。于当时,全真教与天师道同为道教之二大主流。王重阳极力调和儒、释、道三教之说,去除咒术、迷信之要素,而强调佛教(尤以禅宗)之教理与出家主义。其七大弟子称为“七真人”,其中以丘处机尤见重于元太祖(1206~1227 在位)。元世祖(1260~1293 在位)时,由老子化胡经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佛道论争,道教失败,遂于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禁断道教。由是,道教发展大受打击,教团势力亦逐渐衰微。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至清代则渐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势力兴盛时,教团组织每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遂形成特殊阶层及专事修道者之宗教;至道教逐渐衰微时,则转而注重民众之宗教欲求,处处以民众生活与日常伦理为基础,乃有“民众道教”之称,同时大量之善书与宝卷等亦应运而出,即所谓民众道教之经典。
道教主张人类之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之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之仪式,故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仅其顺应性、适应性之幅度扩展,即其信徒阶级亦因之增广。道教之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在“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之最高神系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之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之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之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吕洞宾之神格化)、关圣帝君(关羽之神格化)、北斗神君(北斗七星之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之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之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之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之呼吸法)、符箓(符咒等之秘文)、房中(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之谷类)、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现存之道藏共有五四八五卷,系由明正统年间(1436~1449)刊行“正统道藏”五三○五卷之后所追加补成者。此外,另有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均为现存之道藏总集。

道教是综合性的类体,不仅在宗教本身,而且是整理当时各种学科的载体.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底在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