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比鲁迅小几岁:<孟子》和〈论语〉中有哪些经典格言---名句-------成语(请写出出处与意义,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1 10:33:36
越多越好!!我会加高分数的!!!一定一定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论语>

哀而不伤 爱礼存羊 安老怀少 爱素好古 爱之欲其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必不得已 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辰星拱
不耻下问 不得其死 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 半间不界
卑宫菲食 不改其乐 不敢问津 白话八股 暴虎冯河
不惑之年 不教而杀 不咎既往 不堪其忧 不磷不缁
表里如一 不念旧恶 屏气凝神 博施济众 屏声息气
饱食终日 不舍昼夜 博文约礼 不相为谋 不亦乐乎
不以人废言 博弈犹贤 必也正名 不知老之将至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知肉味 不知所措 乘肥衣轻 春风沂水 从井救人
陈力就列 慈明无双 出纳之吝 赐墙及肩 参前倚衡
成仁取义 成人之美 成事不说 持危扶颠 存亡继绝
从心所欲 察言观色 穿窬之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相谋 导德齐礼 大节不夺 待价而沽 待贾而沽
雕镂藻绘 当立之年 当仁不让 箪食瓢饮 斗筲之器
斗筲之人 登堂入室 道听途说 道听涂说 多闻阙疑
笃信好学 大言不惭 大雅君子 迩安远至 而立之年
耳顺之年 恶衣恶食 分崩离析 犯而不校 发愤忘食
富贵浮云 肥马轻裘 父母之邦 斐然成章 饭蔬饮水
犯上作乱 肤受之诉 父为子隐 风行草偃 风行革偃
浮云富贵 飞扬浮躁 夫子自道 各不相谋 干脆利落
恭而有礼 观过知仁 故旧不弃 割鸡焉用牛刀 怪力乱神
告朔饩羊 过庭之训 告往知来 躬行节俭 过犹不及
龟玉毁椟 刚毅木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怀宝迷邦 患得患失
惠而不费 和而不同 囫囵吞枣 瑚琏之器 祸起萧墙
诲人不倦 化若偃草 后生可畏 好行小慧 和颜悦色
和颜说色 红紫乱朱 家常便饭 谲而不正 敬而远之
鞠躬屏气 计过自讼 继绝存亡 见利思义 既来之,则安之
尽美尽善 季孟之间 浸润之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敬事后食
尽善尽美 戒奢宁俭 季孙之忧 既往不咎 举枉措直
见危授命 即温听厉 见贤思齐 居下讪上 节用爱民
久要不忘 举一反三 精益求精 近悦远来 见义勇为
举直措枉 简在帝心 君子固穷 降志辱身 就正有道
困而学之 克己复礼 侃侃谔谔 侃侃而谈 侃侃而言
空空如也 侃侃訚訚 硁硁之愚 困而不学 喟然长叹
开柙出虎 六尺之孤 老而不死 老而不死是为贼 乐而不淫
流离颠沛 理屈词穷 敛容屏气 立人达人 了如指掌
了若指掌 临事而惧 犁生骍角 临危授命 临危致命
鲁卫之政 陋巷箪瓢 乐以忘忧 来者可追 乐在其中
名不正,言不顺 没齿无怨 苗而不秀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敏而好学
明鼓而攻之 鸣鼓而攻 鸣鼓而攻之 免怀之岁 门墙桃李
敏于事,慎于言 名正言顺 牛刀割鸡 涅而不缁 年富力强
能近取譬 念念不忘 内省不疚 讷言敏行 贫而乐道
匹夫沟渎 匹夫匹妇 匹夫小谅 被发左衽 披发左衽
匏瓜空悬 屏声敛息 片言折狱 群而不党 千方百计
泣麟悲凤 墙面而立 裘马轻肥 犬马之养 迁怒于人
群起而攻之 轻裘肥马 求全责备 求人不如求己 求仁得仁
求生害仁 杞宋无征 取义成仁 求志达道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仁人志士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入孝出弟 入孝出悌 任重道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指诸掌 思不出位 松柏后凋 驷不及舌
时不我与 时不我待 岁不我与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胜残去杀
施而不费 述而不作 死而后已 死而无悔 生而知之
三复白圭 三复斯言 岁寒松柏 岁寒知松柏 四海之内皆兄弟
善贾而沽 舍己为人 杀鸡焉用牛刀 适可而止 是可忍,孰不可忍
色厉内荏 丝来线去 诗礼之训 驷马难追 司马牛之叹
生荣死哀 生荣死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色仁行违 杀身成仁
三十而立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 升堂入室
斯文扫地 随心所欲 三省吾身 三月不知肉味 善与人交
逝者如斯 手足无措 事在萧墙 上智下愚 慎终追远
推己及人 通力合作 天理昭昭 听其言而观其行 枉道事人
无适无莫 望而生畏 五谷不分 文过饰非 温故知新
五湖四海 恶居下流 无可无不可 温良恭俭让 无所不至
无所措手足 无适无莫 无所用心 为山止篑 巍巍荡荡
无为而治 文武之道 文行出处 危言危行 闻一知二
闻一知十 文质彬彬 恶紫夺朱 文子同升 行不贰过
小不忍则乱大谋 行不由径 小德出入 小大由之 秀而不实
学而不厌 信而好古 学而时习之 学而优则仕 讬孤寄命
兴观群怨 朽木不雕 朽木粪墙 朽木粪土 兴灭继绝
先难后获 血气方刚 萧墙祸起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无常师
循序渐进 下学上达 循循善诱 贤贤易色 下愚不移
行有余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欲罢不能 言不及义 愚不可及
言必信,行必果 游必有方 言必有中 有耻且格 因材施教
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 韫椟而藏 一刀两段 异端邪说
一箪一瓢 言而有信 言寡尤,行寡悔 有过之无不及 一虎不河
玉毁椟中 悦近来远 隐居求志 一举三反 有教无类
言简意该 一匡天下 衣马轻肥 鱼馁肉败 衣轻乘肥
以人废言 一仍旧贯 一日三覆 一日三省 一日之长
欲速不达 欲速反迟 饮水曲肱 沂水舞雩 用舍行藏
沂水弦歌 乐山乐水 有始有终 有始有卒 欲速则不达
怨天尤人 怨天忧人 以文会友 用行舍藏 逾闲荡检
一息尚存 言行相副 一以贯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丧邦
一隅三反 一言兴邦 洋洋盈耳 一言以蔽之 有勇知方
一隅之见 勇者不惧 以直报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紫乱朱
仰之弥高 允执其中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朝之忿 执鞭随蹬
造次颠沛 在陈之厄 直道而行 周而不比 知过必改
知过能改 众好众恶 钻坚仰高 直谅多闻 知命之年
知其不可而为之 择善而从 志士仁人 足食足兵 在色之戒
祝鮀之佞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为父隐 朝闻夕死 众星拱北
众星环极 众星捧月 主一无适 中庸之道 炫玉自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孟子>
安富尊荣 安宅正路 拔萃出类 败材伤锦 抱关击柝
不经之谈 不愧不作 不愧不怍 拔类超群 拔苗助长
勃然变色 杯水车薪 饱食暖衣 百世师 百世之师
变贪厉薄 不忘沟壑 不违农时 不为已甚 不肖子孙
不以辞害志 不言而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远千里
彼一时,此一时 不远万里 必由之路 不虞之誉 避之若浼
不知世务 裁长补短 持筹握算 出尔反尔 春风化雨
辞富居贫 曾经沧海 出类拔萃 岑楼齐末 充类至尽
寸木岑楼 驰马试剑 藏怒宿怨 晨秦暮楚 春秋无义战
丛雀渊鱼 成仁取义 陈善闭邪 乘时乘势 出圣入神
从头到尾 赤县神州 存心养性 采薪之忧 创业垂统
此一时彼一时 此一时,彼一时 绰有余裕 恻隐之心 辞尊居卑
赤子之心 地丑德齐 洞察秋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旦旦而伐 箪豆见色 大而化之 独夫民贼 敌国外患
大旱望云霓 大旱望云 大旱云霓 顿开茅塞 丢盔抛甲
丢盔弃甲 地利人和 吊民伐罪 东墙处子 得其所哉
箪食壶浆 独善其身 登山小鲁 当务之急 独行其道
独行其是 动心忍性 倒悬之急 倒悬之危 敌众我寡
断织之诫 断杼择邻 饿莩遍野 饿殍遍野 阿其所好
二者不可得兼 放饭流歠 富贵不能淫 富贵利达 返观内照
肥甘轻暖 法家拂士 逢君之恶 泛滥成灾 放辟邪侈
饭糗茹草 封妻荫子 反求诸己 艴然不悦 翻然改进
幡然改途 方枘圜凿 废书而叹 辅世长民 发棠之请
俯仰无愧 负隅顽抗 寡不敌众 孤臣孽子 孤独鳏寡
鳏寡孤独 孤寡鳏独 过化存神 孤家寡人 钩金舆羽
高楼大厦 膏粱文绣 过门不入 高门大屋 寡人之疾
广土众民 过为已甚 顾左右而言他 荒诞不经 闳大不经
晖光日新 鸿鹄将至 衡虑困心 旱苗得雨 豪门巨室
浩气凛然 火然泉达 浩然之气 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函矢相攻 好事之徒 毁瓦画墁 好为人师 好勇斗狠
红紫乱朱 居安资深 疾病相扶 截长补短 绝长补短
胶鬲之困 久假不归 己饥己溺 掘井及泉 岌岌可危
敬老慈幼 尽力而为 解民倒悬 鸡鸣而起 鸡鸣狗吠
救民水火 救民于水火 己溺己饥 拒人千里 距人千里
进锐退速 拒人于千里之外 疾首蹙额 兼善天下 金声玉振
洁身自爱 洁身自好 具体而微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亦多术
举一废百 居移气,养移体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旷夫怨女 壸浆箪食
愧天怍人 困心衡虑 困心横虑 渴者易饮 力倍功半
裸裎袒裼 乱臣贼子 流连忘返 粒米狼戾 廉顽立懦
来者不拒 良知良能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摩顶放踵 孟母三迁 茫然若失 茅塞顿开 媒妁之言
民贼独夫 南蛮鴃舌 被发缨冠 披发缨冠 匹夫之勇
贫贱不移 仆仆亟拜 平治天下 穷不失义 取长补短
齐东野语 强而后可 秋毫之末 弃甲丢盔 弃甲曳兵
妻离子散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求全之毁 弃若敝屣 齐王舍牛
却之不恭 取诸宫中 弃之如敝屐 如此而已 若合符节
如解倒悬 仁民爱物 如弃敝屣 仁心仁术 仁心仁闻
日以继夜 事半功倍 事倍功半 失道寡助 食箪浆壶
遂非文过 三过其门而不入 深耕易耨 上好下甚 水火之中
舍己从人 舍己就人 舍近求远 豕交兽畜 舍己芸人
市井之臣 市井之徒 睟面盎背 嫂溺叔援 三年之艾
食前方丈 事齐事楚 三迁之教 视如敝屣 视如草芥
视如寇仇 视如土芥 授受不亲 嗜杀成性 私淑弟子
似是而非 水深火热 舍生取义 守身如玉 率兽食人
声闻过情 视为寇雠 舍我其谁 善为说辞 深恶痛疾
深恶痛绝 守望相助 死于非命 守约施搏 声音笑貌
神州赤县 始作俑者 通功易事 同流合污 天时地利人和
袒裼裸裎 天下无敌 天与人归 托之空言 位卑言高
为丛驱雀 五尺之童 枉尺直寻 无敌天下 无敌于天下
为富不仁 王顾左右而言他 闻过则喜 枉己正人 顽廉懦立
为民父母 五十步笑百步 恶湿居下 威武不屈 万无一失
五音六律 为渊驱鱼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恶醉强酒 先得我心
胁肩谄笑 下马冯妇 凶年饥岁 下乔木入幽谷 下乔入幽
畜妻养子 血气之勇 行若无事 挟山超海 效死勿去
习焉不察 心悦诚服 孝子慈孙 心之官则思 先知先觉
掩鼻而过 由博返约 言不顾行 仰不愧天 以辞害意
淫辞邪说 引而不发 一傅众咻 一介不取 犹解倒悬
于今为烈 言近旨远 言近指远 盈科后进 引领而望
以力服人 以邻为壑 一毛不拔 缘木求鱼 与民同乐
揠苗助长 怨女旷夫 一曝十寒 一暴十寒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逾墙窥隙 移气养体 逾墙钻隙 逾墙钻穴 一人敌
易如反掌 与人为善 仰事俯畜 养生送死 以身殉职
以叔援嫂 引首以望 有所作为 以文害辞 用夏变夷
幼学壮行 源源不断 源源不绝 渊鱼丛雀 渊鱼丛爵
源源而来 夜以继日 以意逆志 鱼与熊掌 以羊易牛
一肢半节 运之掌上 自暴自弃 众楚群咻 斩钉截铁
至大至刚 坐而待旦 晬面盎背 罪人不孥 知人论世
知我罪我 尊贤使能 钻穴逾墙 专心致志 坐以待旦
左右逢源 左右逢原 造言生事 坐于涂炭 邹衍谈天
自以为是 长幼有叙 自怨自艾 再作冯妇 沾沾自好
濯足濯缨

至于解释,太多了,请参考网站:
http://www.kingsnet.biz/asp/chengyu/Search.asp

孟子名言: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 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

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4、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译: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

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1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

1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3、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4、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15、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译:杨子主张为我(自己),尽管只要拨掉一根汗毛而有利天下,他也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即使磨光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天下,他也愿做。(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批驳杨、墨二家“执一”的片面主张)

16、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做事应当有所选择)

17、 尽信书, ——《孟子•尽心下》

18、 以其昏昏, ——《孟子•尽心下》

19、 不以规矩, ——《孟子•离娄上》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孟母三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