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首创即事名篇:《尚书》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6:01:46
汉代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究竟是28篇还是29篇?为什么我看到教科书上说是29篇,网上却有很多人说是28篇?
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不要乱抄!
说了不要乱抄,倒一个比一个抄得厉害了。

今文尚书伏生传本28篇.后又得古文<泰誓>,成为29篇.详细情况请登陆汉籍电子文献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阅读<十三经注疏>中<尚书注疏>的相关内容.

《尚书》在先秦时代大约就有定本了,但它究竟成书于何时,为何人所编定,由于资料缺乏已很难确知.春秋时,其中的一些篇章已成为贵族们熟悉的读物,孔子聚徒讲学时,把它作为最主要的教材之一.所以,汉代人大都认为它是孔子编纂.但是,这个说法自宋代以来就受到怀疑,现在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末期.

秦始皇一声令下,焚书坑儒,除了朝廷博士所掌管的,其他民间私藏的《尚书》统统化为灰烬.此后不久,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接着又发生刘邦,项羽的楚汉战争,一连打了七八年仗.山东济南有个学者姓伏,名胜,人们称他伏生,曾在秦朝担任过博士,手头保留下一部《尚书》.为了躲避战乱,他把《尚书》藏在家中的墙缝里.等到战争结束,伏生返回故乡,从墙缝中找出来,已丢失不少,只剩下28篇.伏生便捡起这28篇,在本乡传授门徒.汉文帝即位后,注意搜集整理文化典籍.这时伏生已九十多岁了.文帝派晁错到伏生家里,伏生口授讲解,晁错记录下来,带回朝廷,又加上另外发现的一篇《泰誓》,共29篇,成了官方承认的定本.由于这部分《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的,所以后来被称为"今文《尚书》".到了汉武帝末年,分封在曲阜的鲁恭王刘余在扩建宫殿时,拆毁孔子故居,突然在墙壁中发现了几部先秦古书,其中就有《尚书》.后来,各地又接二连三出现了古《尚书》,由于都是用先秦小篆字写成,统称为"古文《尚书》";

西汉末年,刘歆将它整理编成34篇.从此,汉代的儒学便分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研究"今文尚书"等经典的称今文经学派,研究"古文尚书"等经典的称古文经学派.两派互相攻讦,各立山头,闹得不亦乐乎.两派的区别,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的问题,而是随着师承源流的不同,对经义的解释不同,政治地位也不同.今文经派把经文与谶纬迷信联系起来,使经学神学化,对经文的解说随意发挥,牵强附会,空虚繁琐.例如,有个叫秦恭的人,为解释《尧典》这两个字的篇名就写了一百多万言.这与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用几万字考证天国的猪进上帝花园是哪只脚先进去,以及一只针尖上能站几名天使,简直如出一辙.古文经派比较注重文字训诂,不凭空臆造,从实际出发阐明儒家的道理,显然比较进步.但由于官府把今文《尚书》定为正宗,立为官学,研究它成了一般知识分子跻身仕途,飞黄腾达的终南捷径.像东汉专治今文《尚书》的桓荣家族,三代连任五位皇帝的老师,煊赫无比.他家各代传授的弟子都数以千计,不少人做到卿相等大官.所以今文《尚书》风靡一时,人们趋之若鹜,古文《尚书》虽只是民间私学,却因为具有简要明了,思想犀利的特点,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渐成为私学的主流.东汉时,大师辈出,贾逵,马融,郑玄等便是代表.在他们的倡导下,古文《尚书》在学术界日盛一日.三国时,今文《尚书》反倒无人问津了.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突然向朝廷献上一部据说是西汉经师孔安国注解的"真本"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除把伏生所传的28篇分成33篇外,又多出了25篇.这部来路不明的奇书传到唐初,唐太宗命令著名学者孔颖达修订,由政府颁印发行,成了唯一正统的读本,不但帝王臣僚学习它,科举考试也以它作为标准经典,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从北宋开始,直到南宋朱熹,宋人就已怀疑这部《尚书》中有赝品伪作.清初,经过著名考据学家阎若璩等人考证,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梅赜献的这部古文《尚书》除伏生所传的33篇(实为28篇)是真货外,其余25篇竟全是伪造的假古董!一千多年间高高尊奉的煌煌圣典被痛快地推翻,这是清代学者继北宋以来历代学者探索完成的一项杰出的学术成就.从此,学术史上的这桩大疑案铁证如山,判词铸定,人们再也不会以假当真了.只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仍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阅读时需慎重甄别.

今文尚书应该只有28篇~~~~~~~~~~~~~~`
绝对没错~~~~~~~~~~~~~~
我到大学文学参考书中找到答案

汉代,<尚书>的传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今文本,一个是古文本.
今文<尚书>由伏生传授.<史记 儒林传>说伏生曾经担任秦的博士,秦始皇焚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流亡.到了汉惠帝时,取消禁书令,伏生搜寻藏书,失掉了几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如果把<顾命>和<康王之诰>合并计算,只有二十八篇).伏生用来在齐 鲁间讲授,他的学生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所以叫做今文<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