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哪里:要怎么辩“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9:42:49
我们要辩论“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心理还是来自课业”,我抽签选择了“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心理”,请问要怎么去辩啊,有没有相关资料提供啊?

反方;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心理界定负担主要是一种感觉,所以主要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说课业是一种中学生不能承受的负担,那么多数人都要反对,也没有人能够承受和获得好的成绩,但是现实是很多学生学习很好,并未被压跨,而且精神愉快,应对自如。这说明主要还是一种心理问题,厌学,不愿意为学习去努力,这种心理导致把课业看作负担,所以是一种心理问题。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调节好,愉悦心情,那么也便不会看作是负担。

有人拟定了一套”中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在某市市郊部分中学的高二年级发放。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2份,回收有效卷516份,回收率98.85%。被调查对象中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比率基本持平。原以为十六、七岁是天真烂漫的年华,是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当收回问卷,只粗略的翻了一遍,便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后来的统计结果更是证实了这一点。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郁郁寡欢者占9.32%,深感自卑者占7.45%,忧虑担心、心事重重者占35.40%,苦恼烦躁、行为反常者占9.32%,四项合计共占61.49%。由此可以看出,过半的同学不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待生活。所以说,中学生的负担来自心理。

要证明中学生负担主要来自课业还是心理,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课业负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看到中学生的真正的负担源——心理负担。
第一,任何一种负担或压力必定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反应,中学生作为一个承受负担的主体,我们观察他们的反应及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何处了。课业主要让学生承受了体力负担和智力负担,心理主要让学生承受了非智力负担。课业负担事实上是一种体力与智力结合的劳动,如果中学生负担主要来自课业,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满教室疲惫不堪、昏昏欲睡的中学生了,对面的几位也就不会如此精神焕发、身强体壮了。常规的体检结果是绝大部分中学生身体健康,而与此恰恰相反,国家教育司心理调查的结果是61.9%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真正心理负担的反应:厌学、逃学、撒谎、攻击、自杀或违法犯罪等,无不与心理有关。所以我们认为,中学生负担主要来自心理。
第二,课业作为一种体力与智力负担,如果它是正常的,那么他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如果它是过重的,它就会通过心理转换成一种压力,也就成了心理负担,没有这种转换也就没了负担。比如,面对同样的课业,有的同学轻松自在(当然这当中有游刃有余的,也有破罐破摔的),有的愁眉苦脸、愁肠百结。甚至有跳楼的、杀人的,其实都只是与心理承受能力有关,与课业并无多大联系。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只是一个条件而已。所以,佛说:一切魔皆由心生。善哉,善哉!
第三,非智力负担是由需要、情感、期望等意向性心理因素引起的负担(包括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家长、老师的外在要求等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非智力负担往往易被人们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教师、父母等对学生缺乏理解、沟通等。这会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非智力负担加重。这种负担可以普及到每一个中学生身上,因而它才是中学生负担的源头。

不难看出,课业是中学生的负担源之一,但比较心理负担而言,它远不是主要的,因此,减负决不能仅仅减去我们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主要的是要减轻我们学生的心理负担,才能让我们生动活泼、充满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才能让我们在明媚的阳光下放飞心灵,自由翱翔在知识的蓝天。

我正好也是这个辩题,我整理了一下,大家共享吧~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又从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讨论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比较差;2%智力因素。(注:本材料来自本学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见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经调查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中学生的课业实际上可以完成的,主要是学生的心理有一种负担,对课业的繁多产生了惧怕,对它们嗤之以鼻,并且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做,所以有了心理负担.

这是我写的,对不起啊,有些短,见谅^你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