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滑梯乐园:关于身体不舒服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4 19:51:49
我经常会感觉到有点发热,但是量体温又是正常的.人总是感觉不舒服,头有的时候会昏沉沉的,不知道是怎么会事情呀,希望医生大人帮忙,高分求救.

你缺少运动吧,每天傍晚出去转转,胃怎样,吃的怎样?也有可能是你营养不良

正常人的体温为37℃(华氏98.6F)左右,但是在各个部位的温度并不尽相同,其中以内脏的温度最高,头部次之,而在皮肤和四肢末端的温度最低。如直肠温度平均值为37.5℃,口腔温度比直肠低0.3~0.5℃,而腋窝下的温度又比口腔低0.3~0.5℃。体温在1日内也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如一般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7~9时逐渐上升,下午4~7h最高,继而下降,昼夜的温差不会超过1℃。体温在性别、年龄上也略有不同,如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略高于儿童;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最低。另外,体温也受到肌肉活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人体不断进行氧化代谢,不断的产热;同时体热也通过散热途径(皮肤、血管、汗腺)散发到外界环境中,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使体温在1日内保持相对的恒定。
人体之所以发热都是由于产热大于
散热而引起的。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人体体
温的正常范围保持在36.2℃-37.2℃,如果体温高
于正常范围0.5℃者,我们就称其为发热。人体之所
以会发热,不外乎致热原与非致热原两种因素作用
的结果。
(1)致热原发热: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
脘醇)等所致的发热。
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2)非致热原发热:此类发热包括:物理或化学
因素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引起的发热;体温
中枢功能紊乱(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相互抑制关系
失常,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及体温调节障碍等)所引
起的中枢性发热;先天性汗腺缺乏或患鱼鳞癣病等
使汗腺分泌障碍,不能散热而引起的发热等
(见图1)。
图1 发热、散热机制
人体发热的原因 知道了人体发热的机制,我
们就来介绍一下常见的可以引起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这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包括细
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与寄
生虫等的感染,引起急、慢性全身或局部的感染性疾
病所致。如我们常见的细菌性肺炎、麻疹、伤寒、脑
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及疟疾等病。感染性发热占发
热原因的50%-60%,可见临床上的绝大多数发热
是由感染性发热引起的。在感染性发热中,又有细
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等,这都是我们在用药中应
该注意的。
(2)非感染性发热: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
的发热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就是
说,没有“发炎”时也能发热,医学上称之为非感染性
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中枢
性发热。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中枢性
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颅脑出血等。发热
的特点是高热无汗。②吸收热。因无菌性坏死物质
被吸收后引起的吸收热,见于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
组织损伤、内脏梗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白血病
等引起的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吸收后引起的发热。
⑤变态反应性发热。常见的有风湿热、药物热、红斑
狼疮、输血输液反应等引起的发热。④内分泌与代
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等都可以引起
发热。⑤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影响了体温正常调节,也可以引起发热。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并常伴有心悸、
头晕、失眠、食欲差等症状。⑧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
病引起的发热。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尿量和皮肤散
热减少,心衰引起的肢体水肿又起到了隔热作用,可
以使体温升高而发热。一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
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不过此时
的发热多为低热。

只要你不属于上面几种,就可以放心了,你需要的就是TAKE IT EASY

检查一下肺脏!

你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检查过了你自己才会放心,.这种情况不好说的.

您好,从中医上说,汗病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而致,也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病后失养成等所致,它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该病以虚症多见,故中医有“虚汗”或“出虚汗”之说。若出汗持续时间过久,常易发生精气耗伤的症状,可见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等症状,损害人体和身心健康,所以您可选用一些止汗的药物来治疗,如奇星虚汗停颗粒等。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汗病涉及西医学中多种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所以您的多汗症状首先要确定诊断。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临床急症,易引起家长的重视和担心。在医学上什么情况下称之为发热呢?小儿体温若肛温>37.8-38.5C为低热,超过39.0C为高热,41.5C以上的为过高热,发热时间超过2周称之为长期发热。

正常人体温在一天之中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一般波动在0.5-1C之间,其中2岁以下一天体温可相差0.6C,2-6岁相差0.9C,6岁以后相差1.0C,一天之中体温以傍晚时较高。另外体温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高温环境、运动后及新生儿、未成熟儿哭吵、过分保温均可使体温升高,如运动后体温可升高至37.8-38.3C,需半小时后才能恢复正常。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它可使机体单核一吞噬功能、白细胞内酶活力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但另一方面,发热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自身物质消耗,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机能改变,长期发热尤其是高热可使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如高热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表现为烦燥、哭闹,甚至惊厥,超高热可致中枢抑制而昏迷,发热还可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下降,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使患儿消瘦虚弱。故应及时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小儿发热的型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变化,对疾病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均有意义。发热又是临床的常见急诊,需适当及时应用退热处理,根据对发热发病学的新认识发热的处理应根据情况分别对待。

(1)对伴有严重心肺冷疾病的患儿,应用解热药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使过高的体温降低,将有助于减少氧的消耗和心输出量。
(2)5岁以下有高热惊厥史者,针对发热给予治疗是合理的。
(3)小儿体温在39C以上或伴有明显不适或痛苦,如头痛、烦燥不安、倦怠,应立即选择适宜的解热方法。

传统的退热处理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首先选择非药物治疗,主要是适当的护理包括多给患儿饮水,在夏季降低室温,使室内空气通风、流畅,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凉爽而不寒冷的通风环境中;新生儿可散包降温。可给予冷敷、冰枕、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近年来已主张在高热时应用冷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因和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还可加重原发疾病,酒精可经皮肤吸收发生婴儿酒精中毒,尤其是某些家长用白酒或浓度酒精给患儿擦浴更引起注意。

药物降温包括中枢解热药和激素,后者不宜作为临床常规用药。中枢解热药大家熟悉的有APC、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乙酰氨基酚被WHO推荐为儿科退热药,其解热镇痛作用明显,在美国已为最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解热药,父母可根据患儿病情自行使用。但药物降温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尤其是长期发热不宜盲目用退热药,应积极针对病因治疗。

概述: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口腔温度>37.3℃,直肠温度>37.6℃),或一日内体温变动范围超出1.2℃;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反应和表现。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超高热可能是中暑(心率与呼吸加快、皮肤灼热、汗闭、谵妄、昏迷等),或因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浅短、瞳孔散大、晕厥、意识障碍等)引起,应在及时物理降温的同时,急送医院抢救。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要轻易应用抗生素及退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和治疗,应在查明发热原因后对因治疗。
对急性发热患者在病程中伴有发疹者,属于急性疹性发热类疾病;在发疹性急性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发热病人,应逐日详细检查全身皮肤和口腔粘膜;如见有皮疹,应注意皮疹的大小、形态、有无高出皮肤面、颜色、硬度、边缘等情况,指压(最好用玻璃片压迫观察)有无褪色、有无瘙痒,注意初发部位及分布范围,经过中有无脱屑、脱皮及色素沉着等。各种急性疹性传染病有不同的发病潜伏期,皮疹的出现也在病程的一定时间内出现,在诊断时有相当意义,应注意观察。
发热的同时伴有肺部病症,如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是肺部炎症的主要表现(但患者的症状不一定齐全)。除按本栏目查询外,可按不同的突出症状进行查询比较。
周期性发热:体温突然或缓慢升高至高峰(可达40℃或>40℃),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后,迅速或缓慢下降至正常;经过一段无热期后再度发热,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后再次下降至正常,可反复多次。
发热持续两周以上者,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感染性、风湿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四大类。
体温升高在37.5~38℃(口腔测温)并排除生理性原因,持续2周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

--------------------------------------------------------------------------------
症状 可能的病症
·病程中伴有发疹
·在急性发热的同时伴有肺部病症,如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但患者的症状不一定齐全)
·体温突然或缓慢升高至高峰(可达40℃或>40℃),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后,迅速或缓慢下降至正常,经过一段无热期后再度发热,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后再次下降至正常,可反复多次
·发热持续两周以上
·体温升高到37.5~38℃(口腔测温),并排除生理性原因,持续1个月以上
·突然以畏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全身酸痛、头痛、面潮红、眼结膜充血、虚弱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鼻咽部症状较轻微),热程3~5天 应去医院诊治,可能是流行性感冒
·恶寒、高热、咳嗽、咽痛、扁桃体潮红肿痛,可被以灰白色假膜(易擦去) 应去医院诊治,可能是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炎
·恶寒或寒战、高热,胆囊区绞痛和压痛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胆囊炎和胆管炎
·以畏寒、发热起病(发热一般不高,多呈弛张热),肝肿大及/或肝区扣击痛,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并出现黄疸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发热一周以上原因未明,伴肝肿大、肝区扣击痛与压痛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阿米巴肝脓肿
·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腰痛、尿频、脓尿等症状起病,尤其是生育期妇女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急性肾盂肾炎
·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有原因未明的发热(不规则热/弛张热/间歇热,可高可低)持续一周以上,发病徐缓,伴乏力、苍白、皮肤粘膜淤点、脾肿大 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可能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原因未明的急性发热,呼吸迫促,脉速、伴明显乏力、苍白、盗汗,尤其是青少年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在原有感染灶存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发热(弛张热或间歇热),伴有恶寒或寒战、出汗、皮肤可见有出血点,且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或休克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败血症
·夏秋季,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嗜睡症状,抽搐或颈项强直,并伴剧烈呕吐,尤其是青少年 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可能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感、食欲不振,颈项强直、伴剧烈呕吐,可伴有急性胃肠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后期出现肢体瘫痪,多为5岁以下小儿 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可能是脊髓灰质炎
·突然以畏寒/寒战、高热起病,全身症状重(头痛、腰背肌痛);病期第3~5天,皮肤出现密集的帽针头大小出血点或出血斑,排列成链状;持续5~6天,退热后症状反而加重(甚至出现休克);第9~13天,出现少尿症状 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
·发热原因未明、持续一周以上(早期呈阶梯形上升,极期呈稽留热,后期呈弛张型缓解),相对性缓脉与重脉,神志淡漠、精神错乱、谵妄或昏迷,脾肿大,病程第二周分批出现10个以下色淡红、稍隆起直径2~4mm,压之退色,分布于胸腹部的“蔷薇疹” 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可能是伤寒与副伤寒
·由寒战-高热-大汗降温各期组成,隔日或三日交替反复发作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疟疾
·不规则的周期性高热,伴有淋巴管(结)炎、阴囊内器官与组织炎症或橡皮肿,乳糜尿或乳糜血尿等症状 应去医院诊治,可能是丝虫病
·急性发热(热型可以是不规则热/弛张热/低热/高热),伴有心动过速(与体温不成比例)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主要侵犯大关节的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而无局部红肿)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风湿热
·持续的发热,出汗、衰弱、胸骨压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有出血倾向和进行性贫血 应去医院检查确诊,警惕可能是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