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黑社会与维族打架:“黄耳犬”一词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3:26:59
凡是路过的必须回答!

犬书,即用狗传递的书信,典出晋代写过著名文艺理论著作《文赋》的陆机。据《晋书·陆机传》和南朝梁任防《述异记》载,陆机原籍华亭,也就是上海松江,当年赴洛阳做官时将“黄耳”犬带在身边。远离故土,不免思乡心切,陆大人对“黄耳”犬说:“久无家信,你能送取吗?”“黄耳”犬听罢摆尾应允,陆大人便把信放人竹筒,拴系在犬的脖颈上,这只聪明的“黄耳”犬便出发了,一路南下,历尽艰辛将信送回老家,又将家信捎回。其间人要走五旬的路程,而“黄耳”犬往返才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元张翥《余伯畴归浙东简郡守王居敬》诗“家信十年黄耳犬,乡心一夜白头乌”,都是用的这个典故。

  古代的驿站,除了接待来往的官员,还负责传递文书、信函。到了700多年前的元朝,中国的邮驿通信已经非常发达。那时除“马驿”外,还出现了“狗驿”。狗跑得快,又能认路,不需人骑,只要在它身上缚一个装信的小袋,狗就能很快把信送到固定的地点。据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载:高丽以北自每年八月至来年四五月,“海水皆冰”。在这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商旅往来多有不便,这时“犬橇”可就派上用场了。这“犬橇”其实就是用狗拖动的雪橇。据《元史》记载,当时政府曾在辽阳一带设有“狗驿”共十五处,站户(即提供犬橇的人家)三百,犬“三千只”。每一架“犬橇”都用四只狗来拉动,其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此外,现代军犬也被用来代替骡马拖运枪炮,因为它们身体体积较小,行动敏捷,还会卧倒在地,躲避流弹,所有这些,都是骡马所赶不上的。

。《述异记》载:陆机(公元261-303年,魏晋时期著名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字士衡,昊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少时,颇好猎,在吴,有家客献快犬日黄耳。机任洛,常将自随。此犬黠慧,能解人语。又常借人三百里外,犬识路自还。机羁官京师,久无家问。机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出马日路,走向吴,饥则人草噬肉,每经大水,辄依渡者,弭毛掉尾向之,因得载渡。到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初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复驰还洛。计人行五旬,犬往还才半。后犬死,还葬机家村南二百步,聚土为坟,村人呼之为“黄耳冢”。又《松江府志》亦有记“黄耳冢”:在府城南。机有快犬日黄耳。性黯慧。能解人语。随机入洛。久无家问。机作书。以竹筒系犬颈。令驰归。复得报还洛。后葬此。由此在中国民间广传为《忠狗送信》的故事。如今上海到洛阳的公路距离超过1000公里,“黄耳”在一千多年前只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跑个来回应该当得“神速”而字,堪称最早的“快递员”了吧!到了唐代,诗人李贺还为之在《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一诗中提及:“犬书曾去洛,鹤病悔逊秦”。元代张翥也在《余伯畴归浙东简郡守王居敬》中赞道:“家信十年黄耳犬,乡心一夜白头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