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空调报价表:2005年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6:00:04

大哥你的用词要准确啊,这样的用词你要出事的~~~怎么用国内生产总值呢?

2005年下半年经济形势虽好于上半年,但全年增长远不如预期,呈现低增长态势。台湾官方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2.5%,较原预测的4.2%相差甚大;第二季度增长3.03%,上半年平均增长2.75%。下半年,台湾经济形势略有好转,第三季度增长4.38%,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为3.8%左右,难以实现4%的增长目标。按此一增长率计算,全年台湾GDP将超过3300 亿美元,人均GDP将突破15000美元。
台湾经济出现低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内冷外温”,即内部需求不足,外部需求增幅下降。在内需方面,由于台湾股市陷入“停滞状态”,薪资不增反降(前三季度非农业部门经常性薪资较上年同期增长0.9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质下降1.23%,而且为8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现象),严重影响民间消费,上半年民间消费仅增长4%左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增幅有限,“主计处”将全年民间投资增长率从原预测的9.94%降为3%。可以说,内部需求严重不足,是影响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外部需求方面,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依旧景气,台湾外销订单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因生产基地外移,台湾岛内出口能力下降,出口增长速度较上年大幅下降,影响了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贡献。
不过,失业形势略有改善,物价持续回升。2005年,台湾失业形势持续改善,失业率逐步降低,但隐藏性与结构性失业总问题仍然严重。其中,10月份失业率降为4.07%,为近半年来新低,预计全年可能降到4%以下,但与历史相比仍属较高失业率。特别是10月份隐藏性失业人口升至22.2万人,受失业影响的家庭人口数也较上月增加1万多人,显示失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隐藏性与中老年等失业问题仍较严重。下半年,就业率回升,尤其是制造业与建筑业就业人数增加,显示经济形势略有好转。
受能源价格的上涨因素影响,台湾物价持续攀升,1-10月消费者物价上涨2.3%,其中8月份一度上涨3.6%,预计全年增长2.2%。若扣除石油等能源价格与水果、蔬菜价格上涨因素,通货膨胀率约在1%左右,属温和性上涨,尚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不过,进口物价波动较大,从年中的负增长转变为11月份上涨5.4%,显示台湾物价受国际能源等价格影响较大,但总体价格表现仍属平稳。
外贸增长放缓,外商投资持续下降
2005年,台湾外贸表现欠佳,尤其是上半年出口增长缓慢,导致顺差下降明显。上半年,外贸顺差降至不足8亿美元。8月份开始,出口有所好转,顺差增加,1-11月累计顺差49亿美元,全年将超过50亿美元,但仍较去年减少。
外贸顺差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入世后,台湾一向“出宽进严”的政策逼迫调整,市场开放加快,特别是2005年石油价格与原料价格上涨明显,进口增幅明显,而出口增幅则有所下滑,影响到顺差的减少。预计2005年台湾外贸出口增长8%左右,进口增长11%左右,外贸总额将达到3700亿美元。其中,两岸贸易仍呈现较快增长。依台湾“经济部”统计,1-9月,两岸贸易总额达51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为3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远高于台湾总体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同时,大陆仍是台湾最大的顺差贸易来源,前三季度达228亿美元。
台湾外贸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外销订单与出口增长逐渐脱节。8月份开始,台湾外销接单迅速增加,连续三个月创下新高,其中10月达2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6%。主要是由于电子产品、半导体与资讯、通信产品订单增加加快所致。不过,由于生产基地的外移,外销订单的大幅增长不再是台湾经济景气与否的重要指标,外贸出口并没有与外销订单同步增长。
外商不看好台湾经济,外资持续减少。台湾曾以成功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而闻名,如今,由于政治动荡、投资环境不佳与两岸关系前景不明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留不住外商,也吸引不来新的外商,外商对台投资连续五年呈现衰退趋势。依台湾官方统计,2005年1-9月,外商投资金额只有2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投资项目减少5.1%。
同时,由于总体经济力的相对下降,台湾对外投资能力开始弱化。2005年1-9月,台湾对境外投资(不包括大陆)项目405件,批准投资金额18.4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18.4%与会33%;对大陆投资项目与投资金额分别为965件与41.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40.1%与12.4%。
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趋于严重
2005年,台湾产业的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内部的不平衡以及三大产业的不平衡发展。
台湾产业结构出现标志性变化,台湾服务业产产值占三大产业总值的比例首次超过70%。上半年,服务业产值占生产毛额GDP的比重为70.5%,首次突破70%,第三季度进一步上升为73.2%,制造业产比例降至五分之一左右。对于此一经济结构的变化,台湾“经建会”官员认为台湾经济没有产业空洞化问题,而是向成熟经济结构转型(2005年11月2日,台湾《工商时报》)。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台湾产业结构“早熟”。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产业超过70%,服务业就业人口也占70%左右,即服务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保持一致,但台湾的情况不同。台湾服务业产值比重突破70%,但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只有58%,存在着显著不对称关系。尤其是三年来,服务产业比重升高了三个百分点,但所创造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提升了0.4个百分点。同时,四年来服务产生产毛额平均增长2%,也低于经济增长率。就2005年三大产业增长趋势观察,农业衰退3.47%,工业增长2.15%,服务业增长3.28%,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台湾制造业出现恢复性增长。年初,台湾制造业产业仍呈现衰退迹象,第二季度开始形势略有好转,上半年增长约2%左右,第三季度制造业实质生产毛额达到7800亿元新台币,较上年同期增长5.83%,创下近一年来最高增长率。在制造业内部,电脑通讯与电子零组件等高科技产业表现优异,生产额增长20%左右;而传统产业增长有限。另外,依据台湾工业研究院发表的报告,2005年,台湾半导体产业产值预计为11131亿元新台币,年增长1.3%;平面显示器产值为9324亿元新台币,年增长31.3%;通讯产业产值4940亿元新台币,增长23.4%,显示部分高科技产业仍是台湾制造业的核心与支柱。
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制造业的支柱产业资讯业在岛内生产比重持续下降。台湾“经济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5年,台湾资讯硬件产业的全球生产总值(不包括通讯)预计达7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5%。但由于资讯厂商的大量外迁,资讯制造业在台湾岛内生产产值大幅下降,预计由2004年的109亿美元降到2005年的52.4亿美元,减少了一半多,资讯业岛内所占生产比重由去年的15.6%降为6.8%。另外,在软件产业方面,预计2005年市场规模为1669亿元新台币,较上年增长6.6%。上述数据充分显示了台湾产业的不平衡发展与结构性变化趋势,台湾产业“外移”与“空洞化”日趋严重。

参考资料:http://www.viewcn.com/tw/sdbd/zq/2005/00401660.html

都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