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的配方 罗大伦:曹操的资料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4:29:21
曹操个人资料

曹操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兖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魏王 丞相 谥曰武
家族资料 父亲 曹嵩
母亲 未知
配偶 卞氏
兄弟姐妹 曹彬 曹德
子女 曹植 曹彰 曹昂 曹冲 曹熊 曹丕 曹宇
相关人物 袁绍 周瑜 刘备
曾效力过的势力 东汉 魏

曹操 - 简明历史传记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 - 简明演义传记

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字 「孟德」 又名 「吉利」,小字阿瞒

三国时魏国的真正创业者,一代奸雄,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东汉王朝,为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最终平蜀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以权谋,奸诈,残暴闻名,同时他也是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此外,其书法,音乐,围棋技艺亦接近国手的水平.

曹操为何称刘备为英雄?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陈寿的《三国志》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千百年来,对曹操褒着多矣,贬者亦不在少数,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是盖棺论定了的。我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史论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史者谈谈对曹操的一些认识。

我认为曹操这个人本身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这些矛盾的综合体却成了一个“命世之才”。

确切说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所以曹操只是普通人中的一个,但由于他本身少有的气质和天赋,再加上少有的际遇,他又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矛盾综合体。

一。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矛盾的结合体。

曹操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人们都说:一个人的诗可以反映这个人。曹操戎马一生,“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是一个文学家、诗人的情怀,而诗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曹操也不例外。

他的《短歌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陌上桑》写道: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嶷历玉门。

《观沧海》又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却东西门行》则说: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这些勾画出一个集狂放、多情于一身的轮廓,字里行间透露出作为“建安文学家”的风采。

具体表现在他的事迹则是放荡和对故人的眷恋。比如他在袁绍墓前的痛哭,比如对郭嘉英年早逝的哀痛(注一),又比如对蔡邕之女蔡文姬的照顾。

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让志县明令》)中说:“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

这样的一个人你跟本看不出他能指挥千军万马,治理混乱残破的乱世,他更象一个“清谈家”,但事实上曹操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

曹操二十多岁时就能做出闻名朝野的“五色棒”事件,做济南相时其治下更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此时的他满腔热血,一心做汉臣留名竹帛,正如他在《让志县明令》中说的:“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但是,汉朝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一条破船到处漏水,曹操想安心做汉臣求得清名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破了。直到董卓弄权,曹操的人生目标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虽然他在态度上仍然是支持并拥护汉朝,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明白,汉朝难救了。荀彧建议曹操拥立汉献帝,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提议其实与曹操当时的目标和全国局势相适应的。曹操虽然对汉朝失望,但他还不敢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利用”,通过“利用”来实现“辅佐”,就成了“双赢”的一步棋。

曹操年轻时就为《孙子兵法》作序,表现了一定的军事天赋,但是在当时恐怕只是他的“课余爱好”,他那时更喜欢和热衷的是“权变”以及为官之道。曹操幸运之处就在于,他所处的时代使他的“课余爱好”以及天赋恰恰有了展示的空间,成就了一代伟业。

上面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年轻时的志向、客观环境的变化、再加那么一点点的运气造就了曹操的“现实主义”。

因为他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要“从政”,他必须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客观环境打破了他的梦想,使他学会了在面对现实,并把理想和现实很不情愿的区分开,这更象一种无奈,所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曹操对理想的改进,这种改进同时也是曹操对现实的妥协;曹操用兵推崇“兵无常势,水无常行”,他懂得战争没有可以事先预知结果的,应该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这种层次的领悟力只能说是“天赋”,而在实际运用中,曹操用兵三十年胜多败少,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是对“实干家”的最好诠释。
曹操做为“现实主义者”是“时世”所造,但他作为“理想主义者”却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这两种矛盾的性质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而且体现的那么淋漓尽致,这种人古往今来都不太多。因为同时具备“诗人气质”和“实干家才具”的人本来就不多,身处乱世的这类人更是少之又少,可能这就是我们对“曹操现象”难以理解的原因。

二。狂放不羁和遵守汉律的矛盾。

《曹瞒传》记载:曹操年轻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世语》记载:袁绍和曹操少时曾调戏人家的新媳妇。

《汉末英雄记》则记载:曹操在南皮破袁谭后,“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

《曹瞒传》又记载: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谈到兴头上就猛拍桌子,甚至一头扎到酒菜盘子里。

这样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出格的,在当时简直就是“放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十分相当简朴和循规蹈矩。

他规定自己府邸不许用昂贵奢侈的物品,尤其是家人都要保持朴素,绝对不能打扮的花枝招展。诚然,他也喜欢欺玩异物,但是相对他的地位,对比他的性格,曹操是一个朴素的人。

在律法上,曹操在“戒子”、“惩人”、乃至“治军”,在很大程度上都继承了《汉律》,而且可谓“循规蹈矩”,这与曹操狂放不羁的性格看起来是格格不入的。

可实际上这又是曹操对现实情况的妥协,《通典》说曹操“难以藩国改汉朝之制”。在“妥协”的基础上,曹操在尽最大的努力改变着可以改变的东西,比如:曹操开始认为应当恢复“肉刑”,但是被孔融、王修等反对而作罢;“定甲子科......以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听得科半,使从半减也”。

从中我们可见,其实曹操并不是“循规蹈矩”,他作为政治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主观上他要求大胆创新,但是在面对力量暂时不足以改变的东西时,他又只得妥协。(注二)

所以说曹操又是一个“狂放不羁”但朴素的人,是一个渴望改革但又对现实妥协的人,这两种矛盾又在曹操这一个人身上体现了出来。

三。珍视生命和数次屠杀无辜的矛盾。

《蒿里行》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短歌行》又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天悯人、珍视生命的曹操。

但是,同样是这个人,先后在徐州、官渡等地,屠杀无辜百姓和投降士兵,简直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这与他前面的诗词颇为矛盾,是不是曹操很虚伪?

曹操在破邺之后听说有户三十万的欢欣,攻南皮时对百姓的网开一面,这些事件也都表明曹操是爱民的。

从先秦以来屠城先例屡见不鲜,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刘项战争时也有屠城记载、汉与匈奴的民族战争更是视屠城为儿戏,所以说屠城其实成了一个“惯例”,一旦遇到顽强抵抗的城市,那么该城城破之日也就是老百姓遭殃之时。同时,屠城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否则历代军队也不会乐此不疲。首先,它可以打击后来抵抗者的信心;其次,可以最大程度的破坏当地的生产力。

具体到曹操身上,我们会发现,他只是千百年来“屠城”中的一个继承者,有意识无意识的遵从者,与他本身的残忍关系不大。

四。拥汉与废汉的矛盾。

这里说“废汉”可能不太准确,毕竟曹操有生之年没有这个行为,但稍微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曹操已经为自己的后代“废汉”铺好了路,所以说“曹操废汉”也并不为过。

早年曹操对汉朝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但是随着自己实力和地位的提到,他渐渐对汉朝的感情淡泊了。

曹操与西汉霍光有相似之处,霍光后嗣的遭殃为曹操树立了一个榜样。但曹操绝不单单是为了后代的着想才行废汉之事的。曹操与霍光有很大不同之处,曹操稳定后汉的过程要比霍光艰难的多,而曹操对汉的感情是一种“布施”,霍光仅仅是“扶植”,曹操从感情上并不亏欠汉献帝。曹操的长子曹丕早在建安十二年就督邺,曹彰也在北方带兵,所以说曹操老早就在有意的扶植接班人。
身居高位的曹操行起“废汉”之事其实是易如反掌,他之所以不这样做,简单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自己的身份和早年的理想决定他不会这么做,孙刘的影响是其次的。

在对汉朝上他功大过少,虽然他曾杀皇后并威逼汉帝。但在“尺寸之地不为汉家所有”的情况下,正如曹操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说,曹操“废汉”其实是大势所驱。早年的“拥汉”对曹操和汉朝而言是双赢,早在董卓弄权时汉朝就已经名存实亡,当风雨飘摇的残汉再没有存在意义的时候,后代人取代它也是必然的。

五。爱才与害才的矛盾。

曹操颁布《求才三令》,屡次在自己的书信中提到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王沈的《魏书》评论曹操说:“知人善察,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中”。曹魏人才的鼎盛与曹操这种“海纳百川”式的用人模式有很大关系。

但正是这样一个爱才惜才的人,却屡次的迫害当时的名士和文人。

如果说杀崔炎,迫害杨彪、逼死荀彧是政治需要,那么他杀边让、杀杨修则或多或少的都有受到社会的影响。

魏晋尚“清谈”,与政治黑暗有很大关系,而这一点深究起来是起源于汉末的大动乱。人们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空间,稍有不慎就有杀头之祸,所以士族往往选择归隐和不谈国是。

曹操虽然是统治者,但并不是他一手造就了这个局面,相反,他曾经也是这个风尚的受害者。只是在他当政之后也有了这个“嗜杀”的毛病,应该说这与“屠城”一样,是一种政治手段习惯的延续。

曹操爱才求才是事实,但身居高位的他同时又受环境影响残酷的杀掉一些反对自己的人才,至于政治需要的杀戮他更是毫不犹豫的实行。

这种矛盾的体现的结果就是,曹魏在人才上超越孙刘。但由于曹操迫害了一部分人才,导致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此或以此为借口来反对曹操,似乎曹操完全是“嫉才、害才”的人。

六。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这一点其实不是单纯的矛盾,只算是对曹操矛盾本身的一个延伸。

曹操在战术上的造诣在整个后汉三国无人能出其右,从破兖州黄巾到官渡之战,奔袭乌桓,再到平西凉,曹操在战术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曹操在战略上却有着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比如,官渡之战时他曾想放弃官渡,结果被荀彧制止;在赤壁之战时他否定贾诩的正确建议,结果失去统一良机;平定汉中后没有趁势进兵巴蜀;关羽威镇华夏,他又想要迁都避其锋芒,幸亏刘晔等人提醒他。

在这几次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战略决策上,曹操都犯了错误,只是有两次他采纳谋臣建议才避免一败涂地。

曹操“短于战略”只是相对于他“长于战术”而言,其实他在战略上的建树还是不少的。

曹操“长于战术,短于战略”的原因是多重的,根本上还是曹操性格矛盾造成的这个现象。

曹操放荡不羁豪迈奔放,同时又十分敏感悲天悯人,这两种矛盾前者决定他敢于实施常人难以想象的战术,后者决定他对于事物的变化十分敏感,所以他可以及时的捕捉战机,这就造成他在战术层面上可以游刃有余。但是,也正是这两种矛盾的性格使他难以在战略构思上冷静和客观的分析问题,因为这类人前者决定他往往“想起来什么就是什么”,十分随性,后者又决定他十分“善变”,所以在战略这个严肃的问题上曹操体现出了他相对于战术的缺陷。

也许曹操也对自己这个性格有所认识,所以他对自己的部署很亲近,或许是希望通过“众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吧。

七。对曹操性格的小结和形成原因的探讨。

曹操这个人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既狂放不羁又循规蹈矩,既珍视生命又滥杀无辜,他拥汉但最后又废汉,他爱才但又害才,他长于战术但却短于战略......

这个人太矛盾,太令人感到难以琢磨,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这么多的矛盾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人的性格都是有两方面组成的,一是“天赋”,一是“环境”。这两者一开始往往是“天赋”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环境就成了改变一个人的主要因素。所以人们在年轻时都是“豪情万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说“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曹操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他也不可能摆脱这个规律,相反,我认为这个规律对他的影响比一般人要深。

从“天赋”层面讲,曹操天生就是一个“狡猾”的人。他曾装病骗得父亲同情,得以到处玩乐;又有“割发代首”的即兴表演;杀粮官稳定军心的别出心裁。这些可不是后天磨练可以学会的,只能说是曹操的“天赋”。

这种“善变、狡猾”的性格伴随了曹操一生,这或许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每个曹操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是最终形成其独有个性的决定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宦官身世造成曹操的自卑心理”,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毕竟曹操从他文辞和行事来看没有丝毫“自卑”的成分,最多只是敏感一点罢了,因为曹操的祖父虽然是宦官,但他父亲是养子,而到了曹操这一代这个影响是有的,但已经不足以改变曹操的性格了。其实真正改变曹操塑造性格的还是动荡的社会。

前文说过曹操早年一心报效国家,奈何“报国无门”,他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对他的刺激是造就他敏感性格的主要原因。而在以后,动荡的乱世又再次塑造着他,比如陈宫的背叛,当时曹操身负“家仇”,曹嵩与曹操父子关系是很不错的,家人的惨死已经让曹操痛不欲生了,而陈宫等人在背后却给了他一刀,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曹操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展露出他作为政治家残酷的一面。对诸侯之间勾心斗角耳濡目染也证明要想在“法典俱废”的动乱时期立足,没有“铁腕”是不行的。这个道理曹操原本肯定是知道的,但真正的实施却是环境逼迫他做出的。

在那个岁月,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惩罚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任意实行,曹氏对袁氏如此,对吕布也是如此,曹操的“残忍”形象或许和他多是胜利者有关系。而有时的残忍则是政治需要,比如杀马腾。而这种必须的“残忍”反反复复影响着曹操,对他的性格肯定是有影响的。

另外,曹操又是一个朴素、随意的人,这个性格的形成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的。汉朝的宫廷斗争以及后汉动乱造成很多读书人不愿出仕,他们认为生命得不到保障。而曹操早年也受这个思潮的影响,所以他在《让志县明令》才一再说自己在遭受“报国无门”的挫折后原本不想再侍官,只想过田园生活。这倒不是他虚伪的话,当时形式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而这种朴素、随意的性格的形成也影响了曹操的后半生。

曹操在无数次风浪和争斗中幸运的走到了最后,他在很多事情上其实是控制自己的“天赋性格”,向环境妥协,但他并不是“随波逐流”。人们都说:有的人是适应环境,有的人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其实纯粹的这两种人都不存在,人们其实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中,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这个大环境,大家都是这个环境中的一员,所以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在适应环境,只不过,有的人会顺应潮流改造环境,曹操应该算是这类人。

---------------------------

(注一)《与荀彧悼郭嘉书》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注二)蜀汉和孙吴也分别制定自己的“科”来继承和取代汉律。

蓝天空04

冬天午后的阳光透过不散的云层如水一般落下,远方笼着白茫茫的雾气,为何不散失。那一日走在人流褪尽的大街上,如稀奶般的光芒与建筑的阴影几乎没有分界,带着一些已开始沉郁下去的寂寥与温煦,在日当中天的时候,风在树以外的画面里拂过水面。

冬日早晨的乡间路上飘来熟稔的气息,太阳已升的很高,建筑远远的散布,望见田地里带绿的庄稼,念及那一个宛若春季的故事,如同而今,看见空寂的校园外灿黄的菜花,下午浓郁的阳光落于布满细沙的学校操场。

一年的祝福即将告终,也许并没有鲁镇那样的大雪,但曾经体会过下雪的声音,反射的粉红灯火在室内户外辉映,终究不知这一年的情绪,将在怎样的乐曲里点燃与共鸣。

1.12.97傍晚

下午的自习课上班主任指桑骂槐的无非说我,脸上一阵阵潮热,还在装模作样的看书,但分明预感到这次定然出乖露丑了,她越说越不屑,这种话对任何人都应点到即止,否则太伤自尊心。或许我平时太过放浪形骸,中考以后的一段时间已有些飘飘然……

“你不配!你是什么东西?你不看你自己,是幅什么样子?失魂落魄,胡言乱语,想的天花乱坠。你身无分文,寄在父母身上,家中被父亲斥骂,表姐又开始避嫌而不收留,成绩一文不名,班里排名只有十七,每一天发疯似的和同学谈笑些什么?你在这世上根本无处可藏!在教师眼里你是个狂傲自大的人,鄙视你,你有什么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高兴?你努力过么?你付出过么?你这个懦夫!你不配!你不配!你不配!”

那时的黄昏与而今分明已经不同,总是带着火红的颜色,那种颜色像水一样晃荡,仿佛要流溢出来,在唤醒早春田野里的采花味,但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感觉,有的已开始感到憎恶和恐惧的寂静,只觉得在下午的阳光里已厌倦一切,将要被滴落的瓦蓝的天空掩埋;田野里采花的印象已在两年以前,液体一样流动的云在高空里不停的无息翻卷,无言的带来午后阳光的温煦,操场上的土都漂浮起来,轻散的让人留下足迹,建筑都在远处,单调的单杠和双杠边无人,让阳光在地上拖曳下长长的影子,在无声里静寂的移动,湿润的土地里或许有草,但无人真正去体会,落寞的人会有那样的细心,似要凝咽一般的去捉弄它,那时刻,似乎有很长很多的时间可以挥霍,那里没有湖。

海边的黄昏或许会显得个广阔,并没有真正身临其境,却应从歌里体会海的寂寞,黄昏时一个人独自在海边,一任海风拂过脸庞和头发,沙滩下写满眼泪和脚印,别人或自己留下的无谓的文字,在海水的起落里湮没,带着或多或少的无奈的笑,脑海里也是一片广阔,却是空落,远方天边,太阳正在缓缓下沉,巨大的身躯映红地平线上的海水,海水依然莫名的涌动,鲜红的图像像被扯断拉碎,一缕一缕的悬挂在头顶上的天空里,那里的云布满了粉红和橙红的颜色,仿佛要化为一阵彩色的雨,将那么多的色彩从云际撒下,改变海的蔚蓝。那深蓝里多少年赖一直无法拜托深沉的日光,如电一般从海底的山岭中传出,被谁的眸接受,成为那个每天独自一人漫步在海边的人,一个爱上浪漫的人。

冬日的阳光开始零落衰弱,带着红色的光辉从窗口一直拖曳进来,落在镜子里,再被反射在一侧的遮床的白布上,在高低起伏的没有折叠的被子上擦过,上面丢着一叠这个学期最后的试卷。布上的阳光是那样的喘息不停,黯淡的如同手电里的散发出来的光辉。

在一瞬间看见窗外正在向山那一边滑落的太阳,似乎从去年夏天遥遥传来的气点,谁来晚餐,忽然是那样杂乱的心绪,没有缘由的开始烦躁,被许多事情指使,被许多气氛指引,被许多季节许多年的变幻更迭嘲弄。

1.28.97上午、下午

上午的阳光从左边的窗户里投射进来,宛若昨日的又一个重合,,歌曲在空落的心里游荡,带着西窗外的清寂,看不见风的模样,但又仿佛在海滨的早上,刚刚醒来,海边的天空还未被升起未久的太阳全部点燃,海鸟在浅海上飘曳飞舞,码头上停满了浅色的游船,或许已有许多人在那里忙碌,听见水的声音,在另一个角落鼓动,泛着诱惑和清新的声音,似乎什么都可以不顾,往年的印象都是那么黯淡,在远处海水荡漾里,都已化为那种远逝的不快乐,天空已是那么蓝,高处有什么在飞翔,成为一个黑点,来回的盘旋。

临海的客店总是由木料制成,却并不是一种黑郁的颜色与气氛,似乎已和空灵的空间不一样,清晨的阳光在那里孕育,而却在这里成为黯淡的熄灭,然而决没有早年焦灼的心绪,以往的事件是多么可笑而荒谬,似乎全是一种梦境,里面的人物那样的歪曲变形,终于都放弃,终于都背叛,而选择现在全新的生活,每一天都不同,四处游走,充满了象阳光一样的脸孔,抛弃了平凡的人们的庸碌,联系着的仅是过去的一切,但是而今都可以淡忘,远在这个都市,多年以前梦想中的地点,究竟哪一个是哪一个的梦境,在过去与现在,有如此许多的不同。

房屋里的物什那样的娇小,阳光从另一个窗口落下来,照得那些本来隐没在黑暗中的物品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浅色的房间漾满了微芒,窗外海边的游船出航或归来,天空已被逐渐点亮,海风吹来,拂过沉静的房间,隐隐的有灰尘在明亮的阳光里翻腾不息。

1.29.97上午、下午、晚

记忆里的冬季很多年前就是这幅脸孔,没有太多欢愉的脸色,在春节的前后,总是点滴雨水满天飞,永远记得乡下时光,冬季里,傍晚凄清的街道,那天空高高在上,一言不发,不禁在昏眩,空间里布满寒冷的气点。

儿时颇在意下雪的天气,在雪地里与人追逐,互相投掷,如今又于凄冷的雪天走在大街上,街道上潮湿地面上的寒意透过已湿了的鞋子传到脚上,一直刺到脑里时,才发现我早已厌倦这些游戏,紧握着伞柄的手上的冻疮已在隐隐作痛,身边草地上几乎无人践踏的草地上,积雪一任雪白,连同雪地后同样雪白的围墙,一齐映入眼里,只觉得一阵阵发痛,心中一片麻木,头顶上的天空迷茫不清,纷扬的雪花在瞬息间落入眼里,开始融化。

草地里初中生们正在嬉戏,或者只有这些从小学中逃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兴致去玩雪,他们,很多人,远远在草坪上互相抛掷,我看得见飞扬的雪花,却看不清他们的脸庞,一瞬间察觉走在草坪外的自己离他们是那么遥远,是十载,还是半个世纪,在一刹那,似乎早已遗忘自己的年龄,只感到紧握着书,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

2.1.97晚

临近中午的时候,阳光开始由柔转炽,仅在那短暂的一瞬间,就已察觉与往日的不同,楼下的阴影应是最甜美的时刻,早晨清丽的神气还未完全褪尽,空气里淡青的颜色越来越少,树叶依然有朦胧的色彩,并不想离去么,仿佛在怀恋夏季的最后一个早晨,可惜现在已不是,冬天走了,春天来了,感情不曾融解。

游戏在旋律里断断续续的香皂的气息,带着熟稔的影像,不是而今,已过去了那么久,地点和情节似都可以淡漠,而不死的影像总若生命一样被镌刻,永恒的流淌,或喜或忧的情绪在最后的阴影里延伸,片刻之间就要消逝。

太阳在看不见的那一部分天空里缓慢划过,从每天都存在的淡青里飘过,远远看见庭院里的人们忙碌着什么,没有太多阳光照耀,黯淡了每个人的脸孔。院外的树木茂盛的长着,超过了墙高,不禁想起竹子,茫然的想要化解那影像,就像已触到了,又逃逸开去,看得见背影,就是不知你是谁。

好陌生的景致,有那么多的时间,看见那一方地,本已定型的故事,因为一些时空的幻彩又将思维牵引,逃离了凝固的城堡,改变成一个陌生的地方,好像远方,在召唤,抑或是过去。

鸟鸣一点点的溅起,宛若清晨从梦里苏醒,不知从何方传来,他们都在会晤和诉说些什么,长长的阴影从屋瓦上落下,湮没了那么多的地方,却看得见,就像遥远的传说,在凝望的一刻,不断改变服饰,而让你永远看见,永远凝望那幅美丽的脸。

道路上如往日一样断续走着稀疏的人,阴晴不一,还记得夏季结束的某一个黄昏,大约是雨后,或许是凭空的幻想,看见院墙外那棵树上缀满了夕阳的金辉,在凉风里摇晃不息,近处伫立的人又开始在感悟里化成幻影,脸孔都融化掉,掩映于仅是一丛树木里。黄昏,以前做些什么,那么凉爽的风,游魂般走过,仿佛在河边,是自己最初的依恋。

应该如同风里的梦,依稀的感觉,将它留在那个黄昏。

人们在阴影里走,看着狭长的天空一如既往的不改变,音乐仿佛从似水的屏幕里落下,他们都莫名的张望,寻觅看不见的飘逝的源头,而又带着那样的漫不经心,刹那间就走开,在阴影里的小道上离开,留下历史里孤寂的影子。

下午的阳光早已开始炽烈的燃烧,很多地方都很耀眼,古旧的房上黑色的瓦片熔成白色,侧阳的那些瓦槽那样分明,上午曾是阴影的地点也许还是,但柔和的颜色已褪尽,它们都不存,都溶解在光芒中了。

冬日午后的阳光很温暖,但说出的时候却总带着无奈和略显忧郁的意味;阳光那么好,像是一杯逐渐沸腾的水,慢慢达到沸点,那些温煦的感觉始终都在温暖人,但阳光中无人的街口多少会有落寞的感觉。此时都寂静了,洗发膏的气息在临近夏季的时刻飘逸,不远的地方,树上泛着明亮的阳光,建筑工地上也无声息,苍白的泥土外翻着,似已被荒废了许久。

2.13.97上午、下午、晚上 这天写了超过1万字1048-1064

窗外的天空看不见,应是漆黑里的一片阴郁;傍晚,没有看见鲜艳阳光最后的闪烁,仅在一片云彩后在影像里沉落。也许没有日光了,也没有风,悄无声息的空间,不去触摸它,一任冰凉的感觉,在玻璃外悠悠荡荡。

二月的天气在这个地点依然寒冷,却已不下雪;二月的夜晚或许没有情人,度过沉寂的夜晚,烟火哑寂在想象的天空里,仿佛渐渐看见幻象里人们的欢愉脸孔,想象在长窗后数着梦中雪花的手指,凝白的脸上冻结了长久以来所有的迷惘。

子皿,你累了么,今天是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台北明天要下雨了,你冷不冷,我问候你。

窗口的紫浣花有没有开放,不要让它湮没在清澈如雪的眸里,透过空气一样的玻璃,有什么在荡漾,一个人充满了自由,孤寂的感觉,酒杯里的琥珀色何时变的那般朦胧,沉默不语的唇上留着不变的沟壑,从最初到现在就没有真正快乐,充满了莫名的哀怨,何不让它去,释怀于透明的夜窗外。那里有遗忘的气氛,外面是他人璀璨的灯火,长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