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养殖视频:热带草原动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02:18:58

非洲热带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特征最典型的热带草原,其中生息繁衍极其丰富的珍禽异兽,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王国。为了适应那里干湿季交替、草原稀树的生态景观,动物养成了许多有趣的行为习性。

一、穴居

热带草原开阔厂袤,地势平坦,缺少动物藏身躲敌的天然屏障,因此穴居就成为一些中小型动物重要的求生手段。
中小动物,特别是那些弱小动物,如土豚、疣锗、跳兔以及所有啮因类,既无凶猛的御敌本邻,又少善奔疾走的逃跑能力,几乎都穴居于地下,洞穴成为它们生儿育女、保护幼仔、贮存食物、逃避敌害、躲避高温的理想场所。长期的控掘活动,使它们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掘地本领,还形成了适合地下生活的身体形态:弯曲而锐利的爪子,发达的胸肌,合并的腕骨,短短的唇鼻间距,大大的门齿。

二、快跑

大型动物对于广阔草原景观的适应则表现于迅速的奔跑能刀。这里几乎聚集了地球上所有的跑得最快的动物。例如羚羊,全速奔跑时速高达80千米,斑马时速40千米,长颈鹿40~50千米;黑斑羚一跃可高达3米,远达9米。食肉动地在长期的追捕过程中,也练就了快跑能力。例如,菲洲狮能以每秒9米的高速奔跑,猎豹里速超过110千米,其加速能力更为惊人,从起跑至加速72干米/小时,只用2秒时间。长期的奔跑,使这些动物形态结构友生很多适应性变化:羚羊、斑马、长颈鹿、鸵鸟四肢增长,步幅加大;而猎豹则有一条柔软而富弹性的脊椎。

三、集群

集群生活是热带拿原动物在长期生存竞争中逐渐形成的。群居有利于共同对敌、防御敌害、增进繁衍、保护幼仔。是弱小动物和大型食草动物抵抗凶猛兽类的有利武器。
一般来说,每一种群都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体,通常田几个强者担任首领,负责全群安全,指挥全群行动。例如,狒狒、羚羊、斑马等都是集体生活,即使草原巨兽大象、长颈鹿、河马、犀牛、野牛等也喜群居,经常几十、甚至上百头生活在一起,共同觅食、嬉戏、对敌。

非洲草原上还可经常见到不同种群组成的混合种群。例如,斑马、羚羊、长颈鹿、甚至还有驼鸟群聚一起,共同生活、和平共处、集体防御。长颈鹿吃高树嫩叶,斑马、羚羊吃小灌木和野草,长颈鹿高头大眼,是天生的了望塔,善于侦察发现故情;驼鸟的机警和惊叫,则是天生的报警信号。
热带草原高草繁生,大树稀疏,因而动物中地栖者占绝对优势,如前面提到的大象、河马、犀牛、羚羊、斑马等等。树栖动物很少,就连本该树栖生活的少数几种动物也放弃了树上生活。例如:驼鸟,翅膀严重退化,已离不开地面;再如狒狒,身形娇小却四胶粗壮,适于地面奔走,时速超过32千米,喜欢群集于树木稀少的石山上,晨昏活动频繁,采食野果、昆虫、爬虫、鸟卵,有时盗食谷、瓜果。

五、巨兽

非洲热带草原,面积辽阔,哺育了大量食草动物,这些动物的极大繁盛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这里巨兽种多量大,主要有象、长颈鹿、河马、犀牛、狮等。
大象是非洲热带草原,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象鼻粗壮发达,能连根拔起6~9米高的大树,又变伸自如,可以拾起地上细小的物体;象退如柱,能把狮豹踏毙;象牙是其门齿,质地细致,经济价值很高,为了保护象,国际上已严禁象牙交易。

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仅颈即长达2米,也使真成为兽类世界里血压最高的动物,收缩压高达350毫米,否则因脑与心脏相距3米会得不到血液供给。这么高的血压,由于在进入大脑之前颈动脉已分成大量细小血管,血流缓慢入脑,故其低头喝水时亦不会发生脑溢血。

河马是陆地上体态最臃肿、丑陋的动物。身体滚圆,头嘴庞大,终日生活在水草丰美的河湖沼泽之中,夜间上岸休息。

犀牛是脾气最坏的动物。模样似牛,但两角一前一后长于头顶,眼小视力差。皮肤多褶,褶内肉嫩多血管,常滋生大量寄生虫,痛痒难忍,故常到泥塘打滚涂泥,还经常因此而大发雪霆,凶狂异常。

菲洲狮是最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犬齿长达5~6厘米、上下交错,形似剪刀,舌生利刺,一口可咬断角马咽喉,一掌可劈断斑马颈椎,故有“百兽之王”的称号。

距今大约三千万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这片“草海”,

为动物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进化舞台。

东非的热带大草原也是人类的出发点。

就是在这里,我们人类告别了猿的时代,开始了人的历程。

“塞伦盖蒂”取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马塞人的语言,意为“无际的平原”。

过去,在野生动物的汪洋大海中,人类不过是孤岛般的微小存在。

这片世界上最富饶的草原养育着300多万头动物。

而这些动物们也让这片热带草原在千百万年里容颜不改,生机勃勃。

我们将分两次介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宝库,

带您领略惊心动魄的野生动物的生命世界。

塞伦盖蒂作为完好保留了太古时期动植物生态体系的宝贵场所,

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是肯亚尼马塞马拉国家保护区。

8月,牛羚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繁殖期,

为了寻找新鲜的嫩草,150万头牛羚组成的牛羚大军开始向塞伦盖蒂进发。

牛羚的一年是在严酷的迁徙中度过的。

在长达3000公里的跋涉中,有时竟有25万头牛羚在途中丧生。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比塞伦盖蒂更早地进入雨季,

牛羚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这里。

然而,等待它们的除了新鲜的嫩草,还有食肉动物。

不过,即使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捕捉牛羚的成功率也仅是五成左右。

牛羚故意靠近猎豹,用鼻子发出声音以示威吓。

这样就近监视着猎豹,它们才能放心进食。

体重仅有50公斤的猎豹要想攻击一头200多公斤的成年牛羚,对它来说也是一种危险行为。

为了奔跑得更快,猎豹的身体已经进化到极致。

但同时,这也限制了它能够捕食的猎物。

牛羚——塞伦盖蒂大舞台的主角。

被指定为国家公园的塞伦盖蒂为了适应大群牛羚对青草的需求,

进一步扩大了面积。

巨大的地球能量使非洲大陆形成了纵贯南北的东非大裂谷。

由于大裂谷阻挡了能够带来降雨的西风,

致使东非地区气候干燥,形成了广袤的热带大草原。

现在,大约有60种大型哺乳类动物生息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其中多半是以青草、树叶为生的食草动物。

由于300多万头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动物们自主地实行了“分餐”制。

牛羚之所以能在热带草原上生生不已,种群兴旺,正是因为它们总是在行走移动之中。

倘若如此庞大的群体只停留在一个地方,那么将很快因为吃光食料而灭绝。

为了寻找新生的嫩草,牛羚们向天空布满积雨云的方向移动。

据说,它们能够从空气中嗅出50公里以外雨水的气味。

除了不停地迁移,还有一个因素使牛羚种群保持了兴旺不衰。

经过3000公里长途跋涉来到塞伦盖蒂的牛羚群,在每年2月——短短的两周内一齐分娩。

集中诞生的新生命大大分散了食肉动物的攻击目标。

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分娩开始了。

初次分娩的这只雌牛羚经过3个小时终于产下了小牛羚。

小牛羚一出生马上就能站起来,无需妈妈的帮助,它自己找到奶头,大口大口地吃起奶来。

雌牛羚绝对不会哺育其他牛羚的孩子。

一个月后,将有一半的小牛羚因为与父母失散而饿死、或者被天敌吃掉。

不过,对于种群延续而言,有剩下的一半就足够了。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毗邻赤道,位于高原地区。

巨大的昼夜温差使一块岩石爆裂成几块,形成了热带草原独有的景观。

这座花岗岩的小山丘铭刻着两亿年前的地球记忆。

岩石山积蓄的雨水滋养出丰美的绿草。

对于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来说,低矮的岩石山是它们的生命堡垒。

20世纪初,欧洲的猎人来到了塞伦盖蒂。

看到这片由野生动物主宰的土地还完好地保留着地球远古的风貌,这些欧洲人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里只生活着马赛人,他们不狩猎也不耕田,只靠放牧牛群维持生存。

马塞人说:“神明为马塞人创造出动物。马塞人赶走了其他人,保护了动物。”

然而,在英国的统治下,这里却成了欧洲人绝好的狩猎场。

1951年,塞伦盖蒂被指定为国家公园,狩猎活动受到禁止。

而且,马塞人也被移居别处,这片大草原彻底告别了人类的活动。

随着雨季的来临,草原开始苏醒。

虽然草叶被吃光,但是只要根还在,大地便会重新披上绿装。

动物的饮食代谢维持了自然链条的正常运转。

以吃腐肉和抢夺猎物而著名的斑点鬣狗其实也是非常优秀的猎手。

生,还是死?

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决定生死的攻防战。

猎豹能够全速奔跑的时间只有15秒,所以它必须在一瞬间决定胜负。

猎豹每次摄取相当于体重30%的食物,

因此只要三天能捕到一次猎物饱餐一顿,便可以维持生存。

胡狼很快就嗅到了食物的气息,它准备从中分一杯羹。

猎豹身单力薄,经常是到嘴的猎物又被夺走。

所以,在能吃到食物的时候,就尽力吃饱,把肚子填满。

在热带草原,食者与被食者环环相扣,形成一条生物链。

高居这条生物链顶端的是狮子。

然而,即使是“百兽之王”的狮子,在牛羚群离去后也会骨削形瘦,很多幼狮被饿死。

草原的盛宴从这里开始。

对于那些等候出场的赴宴者来说,

即使是只剩骨头的残羹剩饭也不失为一顿美餐。

斑点鬣狗能把含有蛋白质和骨髓的坚硬的兽骨咬碎吃掉。

因为这一特性,它们才在热带草原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活了下来。

过去,坦桑尼亚总统曾这样说过:

“我们人类能否生存下去,能否幸福地生活,

都取决于这里的动物们能否生存下去。”

——动物的命运就是我们人类的命运。

在东非的热带大草原上,

150万头牛羚为了寻找新生的绿草,每年要长途跋涉3000公里。

而那些拥有自己固定的活动范围、不能迁移的食肉动物正翘首等待着大批牛羚的到来。

历经千百万年的时间,这里一直保持着完整的原始生态体系。

在“塞伦盖蒂”的下集,让我们来一同追寻“百兽之王”的踪迹。

温带草原地带的动物群体。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温带。动物数量繁多,尤以啮齿类、有蹄类及昆虫为最,两栖类和爬行类较贫乏。有蹄类发展了迅速奔跑的能力和集群生活方式、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啮齿类具有穴居生活习性来适应开阔草原缺乏天然隐蔽的景观环境。它们的生命活动季相变化显著,爬行动物和多数啮齿类有冬眠习性,多数鸟类冬季南迁,有蹄类冬季到雪少地区觅食。代表性动物,哺乳类有欧亚大陆的黄羊、旱獭,北美的美洲野牛等;鸟类有欧亚大陆的大鸨,北美的草原榛鸡;爬行类有欧亚大陆的蝮蛇,北美的箱龟等;两栖类,欧亚大陆的花背蟾蜍分布较广;昆虫以蝗虫、蚁类以及粪食甲虫、尸食甲虫为优势。由于气候原因引起草原年产草量的明显变化,导致啮齿动物以及以啮齿动物为食的食肉兽的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狮子,长颈鹿,鸵鸟,猎豹,袋鼠,羚羊,斑马,鬣狗

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