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魂觉醒技能介绍:元缜离思后两句作何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20:23:15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取次:走进.

  赏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写照。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后来又有新欢。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轻薄的,从而也就否定了这首《离思》诗的应有价值。我认为,今天我们评论古典文学的价值,并不能依据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来作为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标准。文学作品往往会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产生巨大的

  社会效果。我们评价元稹这首诗,也应从它产生的积极社会效果着眼,给其艺术价值以充分的肯定。而不应联系作者私人生活问题,去贬低它客观存在的审美意义。

这首诗据说是元稙是他为了仕途取官宦家女儿而抛弃初恋情人青楼艺妓的崔莺莺而终生思念中写的N首伤情诗中的一首。大致意思如下: 曾经见过沧海的水、见过巫山的云就不会为其它的水和云而感动了,从烟花柳巷过(又作从漂亮女人丛中过)也懒得回顾,一半是因为修道养身一半是因为你!

我于花丛中走过,却没有粘惹一朵飞絮,也没有因留恋而回头张望。为什么呢?
说是修炼心性,不为美色所动,其实我是因为你啊!心里爱着你,眼中哪里还有别人?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句出自中唐诗人元稹《离思五首》之四,全诗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整篇意思:曾经领略沧海的壮阔浩渺,对一般的水便不以为然,曾经体验过巫山云雨的奇幻迷离,对他处的云雨亦不觉稀奇。在花丛中穿行并不因花的娇艳而回顾留恋,其中的原因,一半儿是因为学佛修道,一半儿却是难以忘怀你的旧影。

诗末句不言“只缘君”,而曰“半缘君”,乃抑扬手法。试问缘何修道?爱侣已矣,无奈情将何归,惟向道中寻寄。

原诗为悼亡之作,荡气回肠,哀婉情深。
此诗,为元稹悼念亡妻韦蕙丛而作。后人亦有揣测兴许是写给莺莺,但念及后半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说明元稹下笔阶段处于韦蕙丛身故,他寄心于道消弭眷恋。
诗写的确实感人肺腑,读起来也有几分似是而非的情真意切,仿佛元稹确实重情重义。尤其前两句,一向被受奉为文艺界爱情感悟的经典名句。实际的意思暂时不究,只消一目带过,表面就已经觉得浮夸而矫情。
在蒲州的普救寺,二十二岁的元稹与莺莺一见钟情,顺红娘推波助澜私定终生。数月后,元稹赴京赶考,娶高官之女韦蕙丛,莺莺随后另嫁他人。一年后,元稹遇莺莺的丈夫,以表兄身份请求相见,莺莺再三拒绝,最后去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莺莺以为凭元稹的才华与聪敏,会了解她心底的百转千回。元稹确实明白,可他选择假装糊涂甚至寡廉鲜耻地写下《莺莺传》,将之与莺莺欢爱的场面不遮不掩地搬出台面,全然不顾忌莺莺为人妇的身份,亦不顾及当时尚在人世妻子韦蕙丛的心情。
而后韦蕙丛去世,元稹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以标榜自己对爱的忠贞。可笑的是,过后不久便继娶河东才女裴柔之,又与名妓薛涛、刘采青私交甚笃……花名册上群芳数不胜数。
是的,我可以抗拒“曾经沧海”那太过华丽的比拟,可以笑嗤他的“除却巫山”的矫情,却又为他的“半缘修道半缘君”悸动不已。在未知他的罗曼史之前,被唬骗得以为他当真痴情得罕见。
元稹的确如他所言“取次花丛懒回顾”。但他不是视万紫千红视若无睹,而是尝遍了千娇百媚之后,得到了“懒回顾”的有感而发。何其之残忍?
更为可笑的是,这首似真似假的情意诗,成为后世标榜纯洁爱情的经典,这个中滋味,也只有各自揣测回味而已。

大意就是:即使是在风月当中,我也不再留恋那些红颜美色,一半是因为我的修道的缘故,但更是因为你已经占据了我的内心啊!

元稹后期思想偏向道家,对于道士的生活有一定向往与体验。道家“节欲”的思想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了“半缘修道半缘君”一句,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阐述与感慨!也“比兴”地表达了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

大意就是:即使是在风月当中,我也不再留恋那些红颜美色,一半是因为我的修道的缘故,但更是因为你已经占据了我的内心啊!

借花喻人,是说就算我从花丛走过也不会留恋美色了,一半是我休道的缘故,一半是因为你己经占据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