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印者梦魇立绘:向了解一下“什叶派”“埃塔”“逊尼派”时怎麽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4:51:03

逊尼派

  逊尼派是与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该派。
  形成。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刺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对阿里继任哈里发表示不满。双方为争夺哈里发的职位爆发了隋芬之战。阿里在获胜情况下,接受对方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和谈建议,从而出现了既反对穆阿维叶又反对阿里的哈瓦利吉派。661年初,阿里被哈瓦利吉派刺杀后,穆阿维叶取得了哈里发职位。因此,围绕着哈里发问题的激烈争论,又形成了什叶派和穆尔吉埃派。什叶派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和穆阿维叶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穆尔吉埃派对此则持温和态度,主张哈里发问题应“推延”到后世由安拉裁决。而多数人则承认四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但对穆阿维叶担任哈里发职位一事,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承认。他们除尊崇《古兰经》外,还特别强调以圣训为立法、立论的依据,故被称为遵守“逊奈”(圣训)的人们,即逊尼派。嗣后,该派在同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的斗争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以后又在同穆尔太齐赖派的长期论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义、哲学思想和教法学体系,从而使初期的政治派别转而成为宗教派别。
  社会基础。据史学家巴格达人赫蒂《派别分歧》一书的观点,逊尼派主要由八个方面的社会力量构成:(1)通晓一神论、先知的使命、预许与警告、赏与罚的律例及通晓伊玛目与领袖的条件等学问的人;(2)在教法学方面坚持以教法学家的意见为立法原理的“意见派”和主张以圣训为立法依据的“圣训派”,这部分人中还包括主张按《古兰经》字面意义解释法律的查希里耶学派的学者;(3)精通圣训及其传述系统,并能辨别其真伪的圣训学家;(4)在文学、语法和辞法学方面坚持语言学大师们学说的库法学派、巴士拉学派的学者;(5)通晓逊尼派对《古兰经》的读法和注释的人;(6)主张听、视、心是人们辨别善恶的总中枢的苏非派修道者;(7)保卫穆斯林国土和尊严及逊尼派主张的卫士们;(8)各伊斯兰国家中坚持逊尼派各种主张的一般群众。
  政治主张。坚持哈里发必须经过协商选举产生。但需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1)古来什族;(2)成年男子;(3)身心健康;(4)公正,有勇气、魄力及有保卫领土所需要的其他性格特点;(5)为穆斯林所爱戴,并举行了臣服仪式。哈里发在管理国家方面有如下的权力保卫伊斯兰信仰和领土(特别是麦加和麦地那两大圣地);必要时宣布圣战;任命国家官员;征收赋税,管理公共基金;讨伐叛逆;执行法律等。
  教义学思想。四大哈里发时期,国家版图扩展到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和北非等地。为了在被征服地区确立伊斯兰教信仰,严格按经、训原则办事,以艾什尔里为代表的逊尼派教义学家针对穆尔太齐赖派的学说,进一步阐述了安拉的本体与德性、《古兰经》的无始性和前定与意志自由等问题,从而为该派信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安拉的本体与德性。认为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主宰,安拉的本体是第一性的,其德性是第二性的。本体和德性都是无始的、永存的。安拉的存在不同于万事万物的存在,他虽具有种种真实的德性,但决不与人同形、同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创造的,它们仅仅是一些实体和“偶性”,而不具备安拉的种种德性。
  (2)《古兰经》的性质。认为《古兰经》是最高、最神圣的天经,是安拉的言语,是天使按原型口授给穆罕默德的。它不是被造,而是无始和永存的。内在的启示并不寓于穆斯林的书、心、口、耳之中。
  (3)前定与意志自由。既承认安拉的前定,又承认个人有意志自由。认为安拉周知万物,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完全在安拉的洞察之中。任何人和物都是安拉所创造的,因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是在万能的安拉的意志下选择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行为,只是因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强制与自由之间发挥作用的。
  教法学思想。一贯重视奉行穆罕默德的言行,并据以立法。创制教法的原则,第一,根据《古兰经》;第二,根据圣训;第三,如《古兰经》与圣训无明文规定,才采用“公议”,即遇有重大问题时,召集穆斯林领袖和著名教法学家商榷研究,做出决断;第四,当在经、训中找不到根据时,采用“类比”,即把所遇的问题同经训中与其类似的条文或案例加以比较,进行逻辑推论,从中找到共同点,借以立法断案。但在运用后两种原则时,由于各有侧重,遂有坚持以圣训立法和重视执法者个人见解的两种不同观点。同时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思维方法和所持依据各异,因而又产生以艾卜·哈尼法·努尔曼、马立克、沙斐仪和伊本·罕百勒为代表的不同法学思想派别。
  逊尼派教法学思想的特点在于:(1)维护哈里发国家的统治秩序,一般情况下教法学家是哈里发的代言人;(2)以忠实执行经、训原则,教法学家以不自作主张而著称,从而获得广大穆斯林特别是逊尼派穆斯林的拥护和支持;(3)逊尼派教法的出现结束了阿拉伯半岛无法可依的历史,大大发展和完善了穆罕默德及其门弟子所刨制的教法,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伊斯兰教法。
  对古兰学和圣训学的贡献。逊尼派学者一贯重视《古兰经》和圣训在宗教上的价值,将其作为约束穆斯林言行、制定法律的重要理论根据,并对《古兰经》作了大量注释。在注释中,他们坚持以古兰注释古兰或以圣训注释古兰。坚持《古兰经》的无始性,并遵从《古兰经》的字面意思,不妄加解释。著名的逊尼派经注家泰伯里的《古兰经解总汇》是该派早期经注代表作,对经注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泰伯里以逊尼派的信仰观点指导经注,为该派经注学的先河。除经注外,该派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圣训学学者。他们将圣训作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又一重要经典,编辑、出版了六大圣训集。

  什叶派

  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什叶”的阿拉伯语意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多支系。目前,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历史演变。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内部曾在由谁担任哈里发(继任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后经协商,先后推选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为第一、二、三任哈里发。但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穆罕默德的权力应由其亲属中信教最早、追随穆罕默德传教有功的阿里来继承。据什叶派的传述,当时穆罕默德的门弟子赛尔曼·法里西、艾卜·达尔等人宣称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遗嘱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势力,被称作阿里党人。656年,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由于部分圣门弟子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因之先后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拿赫鲁宛之战。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伍麦耶王朝,阿里党人就在反对伍麦耶王朝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什叶派。
  在680年卡尔巴拉之战中,阿里次子侯赛因被杀,引起了一系列在什叶派思想影响下的暴动,规模最大者为685~687年在库法爆发的穆赫塔尔起义。起义参加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非阿拉伯的新穆斯林——麦瓦立人,什叶派随之传播到非阿拉伯民族中。起义失败后,其余部形成什叶派凯萨尼支派。该支派主张,阿里的权力是从穆罕默德继承下来的,不承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并创立了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救世主)复临人间,恢复正义的学说。认为阿里的第三子伊本·哈乃菲叶是隐遁伊玛目。这些主张对后来什叶派宗教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内容。此后,围绕着侯赛因之子栽因·阿比丁形成了什叶派伊玛目派,因其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奠定了该支派的教法学基础,故亦有人称其为贾法里学派。740年,侯赛因的孙子栽德·本·阿里在库法发动起义并战死,所部后来形成什叶派的支派栽德派。
  750年,阿巴斯人借助什叶派的力量推翻了伍麦耶王朝。但阿巴斯王朝建立后,因慑于该派影响的扩大,而对其采取了各种压制、瓦解措施,引起内部进一步分化。765年贾法尔·萨迪格死后,多数人拥护其次子穆萨·卡孜姆为伊玛目,后形成十二伊玛目派,少数人则拥护其长子伊斯玛仪之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为伊玛目,形成伊斯玛仪派,亦称七伊玛目派。嗣后,伊斯玛仪派聚集了激进的反阿巴斯王朝的力量,发展和宣传“内学”思想,广泛进行鼓动宣传,而十二伊玛目派和栽德派则对阿巴斯王朝持温和态度。
  9世纪末和10世纪初,什叶派的武装起义极为频繁,伊斯玛仪派、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及伊斯玛仪派的尼扎尔派、努赛尔派和德鲁兹派等,均在武装起义中得到发展;其中尤以伊斯玛仪派为最,其教义主张传播远至印度次大陆,成为什叶派中最有影响的力量。但11世纪下半叶,什叶派遭到了一系列挫折。除栽德派和十二伊玛目派尚保持一定力量外,伊斯玛仪派及其尼扎尔派均因失去已建立的政权而大大削弱。
  1502年,波斯沙法维王朝兴起,什叶派开始复兴。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沙法维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宣布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教义,建立宗教院校、清真寺,鼓励宗教研究,使该派在波斯发展历久不衰,成为什叶派中的主流派。
  信仰与教义。(1)除信安拉、《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些伊斯兰教的共同信条外,信仰伊玛目是什叶派的基本特点,并被定为信条之一。认为伊玛目是继穆罕默德之后穆斯林世界的领袖,伊玛目的权力应属阿里及其后裔。但在伊玛目的神性大小和数目多寡等问题上,内部见解不一。栽德派认为伊玛目是安拉确定的,经穆斯林大众选举而产生的有学问、有德行、有自卫能力的成年男子。十二伊玛目派认为从阿里开始至马赫迪而终的十二代伊玛目均是依安拉的意志,通过先知穆罕默德或前一任伊玛目相延而指定的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童均可担任;伊玛目还拥有一一切“表学”和“内学”知识,具有免罪性,能显示奇迹,是安拉和世人的中介。伊斯玛仪派则主张,伊玛目是自安拉而流出的神质,在人类发展的七个历史时期中,开创每个新时期的先知都有依次相替的七个伊玛目相随,阐扬先知所带来人间的天启。而最后一个伊玛目又上升为下一个时期的先知。在伊斯玛仪派的一些支系中,还有伊玛目即安拉化身的主张。
  (2)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思想。伊本·哈乃菲叶于700年死后,凯萨尼派提出他并没有死,而是隐遁于麦地那以东的一座山中,在将来某个时候将以马赫迪救世主的身份重现人间。尽管什叶派各支派对谁是隐遁伊玛目和将来的救世主意见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安拉不会让人间一刻没有精神领袖伊玛目。所以,最后的一位伊玛目没有死,只是隐藏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有一天重现人间,铲除暴政与邪恶,使人间充满正义。他们还认为在伊玛目隐遁期间,要有经过专门培养的教法学家,据经、训原则和伊玛目的教训,管理穆斯林政教事宜。
  (3)内学和流溢说。伊斯玛仪派发展了内学思想,认为天启的经典除了字面表义外,还有常人不知、只有伊玛目知道的隐义,只有通过伊玛目的秘传,信徒才能得悉其奥秘,进入宗教的更高境界,故该派常被称为内学派。他们认为《古兰经》和圣训的表义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一些支派曾因此一度废除伊斯兰教法,不履行五功,不要清真寺等。伊斯玛仪派还创立了一种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宇宙流溢说,认为安拉的表现形式是被称为宇宙理性的知识,由这种宇宙理性流溢出宇宙万物。这种流溢说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该派各支系的学说中。
  (4)祟拜伊玛目陵墓。由于什叶派信仰并尊祟伊玛目,且有几位伊玛目是被政敌杀害或暗害的,因此认为这些伊玛目既是超凡领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从而十分敬重他们的陵墓,经常前往参谒吊祭,缅怀他们的功绩,或哀悼他们的殉难,并为自己求取福泽。
  (5)塔基亚原则。什叶派在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掩护手段,即允许该派穆斯林在遇到难以抗拒的压力时,可以隐瞒自己的信仰,而且应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无谓的牺牲。
  教法原则。在法学原理方面,什叶派各分支均承认《古兰经》、圣训为立法原则,一般不承认“公议”,他们认为公议不一定正确,而伊玛目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据。他们认为,创制教法的大门一直敞开,没有关闭,在伊玛目隐遁期间由具有创制教法条件的法学权威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法例演绎,每个什叶派穆斯林都必须随从一位在世的教法学权威。在具体法例方面,该派主张农产品的天课税率不是十分之一,应是五分之一。准许实行临时婚姻制,即根据男女双方协议确定婚姻期限,届满后自行解除。什叶派一般的教法学思想与逊尼派较为相近,各支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是栽德派,他们不否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相信隐遁伊玛目,不承认临时婚姻制和塔基亚原则。

  还有其他派别:穆尔吉埃派 哈瓦利吉派
  请参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39059.html

  “埃塔” 是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裂组织
  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裂组织“埃塔”成立于1959年,“埃塔”是巴斯克语“巴斯克祖国与自由” (Basque Homeland and Freedom -- ETA) 的缩写。该组织原为弗朗哥独裁统治时代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一个地下反抗组织。弗朗哥政权垮台后,“埃塔”逐渐发展成为危害整个西班牙社会、以暴力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组织。该组织主张在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和法国南部巴斯克地区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但这一主张遭到西班牙和法国的反对。1978年,西班牙与法国签订联合反恐协议,两国政府与警方也多次进行联合行动,先后逮捕了“埃塔”组织的700多名成员。30多年来,该组织用暗杀、绑架和爆炸等手段夺走了近千人的生命,欧盟和美国已经将“埃塔”列为恐怖组织。

  “埃塔”有数百名成员,他们除了在本地区活动外,还经常流窜到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以及拉美的墨西哥、乌拉圭、多米尼加等国家作案。“埃塔”暗杀对象的范围很广,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平民百姓。

  “埃塔”的暴行激起了西班牙人民的不满,并遭到强烈谴责。近年来,西班牙政府加大了对该组织的打击力度。2003年,西班牙警方共抓获190名“埃塔”成员。

  2004年3月21日,“埃塔”发表声明称,该组织在不放弃为独立而“继续斗争”的情况下,希望与西班牙新政府进行对话。10月3日,“埃塔”最高领导人安特萨在法国西南部被警方逮捕。2006年3月,“埃塔”发表公报,宣布从3月24日起实行永久性停火。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3/12/content_1361153.htm

巴斯克 (VASCO)民族主义的成因与埃塔(ETA)的演变

吴 飒

内容摘要 :本文从历史和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巴斯克民族主义与埃塔组织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趋势。同时,还阐述了历届西班牙政府对其采取的措施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由此得出:尽管二者的形成不无其合理性,在历史上也有过一定积极意义,但民族主义绝不能走向极端。埃塔已经成为恐怖机器,反埃塔是西班牙政府面临的严重考验。

关键词:西班牙 巴斯克 埃塔 恐怖组织 民族主义

历史发展到今天,民族问题已不再主宰世界局势。曾经绚烂一时的民族主义,今日却渐渐淡出历史。但是“区域性的,局部的民族主义仍然存在,大都是在民族和国家关系依然纠缠不休的地区存在,而且大都以暴力形式出现.”(《民族主义》徐迅)。比如英国的北爱尔兰、俄罗斯的车臣、土耳其的库尔德等等。西班牙也未能幸免,巴斯克独立与埃塔组织的恐怖主义构成了西班牙社会的最不稳定因素。

巴斯克自治区位于西班牙北部,在通往大西洋的比斯开湾的南部,其东北部隔比利牛斯山与法国相邻。包括阿拉瓦、吉布斯夸与比斯开三省。该自治区成立于1979年12月,占地7233平方公里,人口210万。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与巴斯克语。而巴斯克民族主义者所定义的巴斯克,除以上三者外,还要加上相邻的纳瓦拉自治区,以及法国南部的三个省份:巴斯——纳瓦拉、拉布赫与苏勒。西、法境内巴斯克人约三百万。

埃塔是巴斯克语“自由的巴斯克”头尾字母的缩写,因反对佛朗哥专制独裁而于1959年成立,是一个地方性激进民族主义组织。为实现其民族独立,建立巴斯克主权国家的目标,埃塔自成立以来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活动。这些活动给西班牙人民,乃至巴斯克本民族人民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巴斯克民族主义与埃塔组织的形成并非偶然,埃塔组织也并非在最初就以恐怖主义面目出现。甚至可以说,埃塔组织在某一历史阶段还起过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埃塔最终还是沦落成为一个没有政治生命的恐怖组织。

本文旨在阐述巴斯克民族主义的成因,分析巴斯克民族主义与埃塔的关系,埃塔的演变及其危害,并指出西班牙历届政府对巴斯克独立及埃塔采取的立场。

一.巴斯克民族主义的成因

1.种族因素

据巴斯克史学家考证,巴斯克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早在15万年前,在比利牛斯山西麓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约公元前32,000年到8500年,出现了“巴斯克人种”,后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巴斯克民族。巴斯克人以自己本民族不同于欧洲其它民族的独特的语言、历史、文化习俗为骄傲,有着极强的民族意识。巴斯克人性格冷峻顽强,历史上曾多次击退外族(罗马人、西哥特人与摩尔人)入侵。正是这种极强的民族认同感,使得巴斯克民族在经历了历史的磨蚀之后,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长期聚居在一个固定地区。这一点也是巴斯克民族主义得以萌生的基础。

2.语言因素

语言是确认民族身份的最根本因素。巴斯克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巴斯克语与印欧语系的语言之间没有任何姻亲关系。基于这点,巴斯克民族主义者开始刻意渲染巴斯克语言起源的神秘性,并将巴斯克语和巴斯克民族神化,得出巴斯克自古与伊比利亚半岛其它种族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为民族主义找到了重要的依托。佛朗哥执政期间,巴斯克语虽被禁止,但并没有因此而泯灭。相反,却潜枝暗长,默默地生存了下来,在1979年地区自治后与西班牙语共同成为巴斯克地区的官方语言。

3.地理、历史因素

巴斯克地区天气阴冷多风。寒冷的天气或许可以成为巴斯克人强悍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该地区地形为沿海平原或高山,多绿色植被。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班牙一个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隐藏在相对孤立的山区里,巴斯克人得以长期自治并多次成功抵御了强敌。但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最终侵入阿拉瓦。他们给巴斯克人带来了天主教。奇怪的是,保守的巴斯克人对这种外来宗教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从这点上说,巴斯克分离主义运动不象它的几个同类那样,包含有强烈的宗教因素)。13世纪时,卡斯蒂利亚王国企图统一伊比利亚半岛。巴斯克地区虽保持了许多特权,实际上却在逐步丧失自治,直至19世纪末最终完全成为西班牙王国的一部分。不过,还应该看到,在巴斯克地区丧失自治的同时,巴斯克民族主义运动也正在崛起。由于物产丰富及港口运输的便利,巴斯克地区在这一时期,成为西班牙重要的工业区。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巴斯克人开始不满相对落后的西班牙中央政权的束缚,同时也排斥来自外省的无产者。

4.早期巴斯克民族主义者的主要思想

1895年,萨宾诺·阿拉纳创立了比斯开省会议,即巴斯克民族主义党的前身,目标是巴斯克民族独立。他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即“种族、宗教与巴斯克语”,以及“巴斯克传统与主权”。这时候的民族主义更多地体现出对逝去的封建贵族社会的怀恋,对世界变革的恐惧,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他所追求的实际是在变革世界中的一个巴斯克式的世外桃源。此外,他有着强烈的排外心理,强调巴斯克民族血统的纯洁性。因此,这一含义上的民族主义更具有种族主义倾向。

二.佛朗哥统治下的埃塔

1.埃塔产生的原因

埃塔始建于1959年,由巴斯克民族主义党中的一批年轻人组成。其产生,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佛朗哥的专制统治与其对分离主义运动的强硬立场。

巴斯克地区在西班牙共和政府执政期间,享有极高的自治权利。因此,当西班牙内战爆发的时候,巴斯克大部分地区自然而然地,同时又是不幸地站在了共和政府一方。巴斯克军队对佛朗哥的进攻进行了激烈的反击。佛朗哥于是要求德国盟军轰炸巴斯克历史名镇格尔尼卡(十三世纪卡斯蒂利亚王国与巴斯克地区的代表曾在此签署保证巴斯克人特权的法律),该镇瞬间化为废墟。在随后佛朗哥的专制统治中,整个西班牙都处在万马齐喑的状态之下。佛朗哥对任何地区分离主义倾向都予以坚决打击,对分离主义分子施行严厉惩罚。巴斯克语也遭禁止。佛朗哥过于强硬的立场,导致的后果与其期望适得其反。巴斯克人对佛朗哥的仇恨愈演愈烈,民族分离主义者从而赢得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巴斯克民族主义党的温和立场。

内战前,巴斯克民族主义党迫于形势,不得不与人民阵线政府联合,从而巴斯克也享有了极大的自治权。战后,该党活动转入地下。党的领导人幻想借助同盟国的帮助推翻佛朗哥。但是,佛朗哥在经历了长期孤立之后,于50年代中期终于取得了美国的支持,从而打碎了民族党人的梦想。而同时,民族党人的温和立场也引起了党内年轻人的不满。于是在1959年,这些年轻人成立了一个激进的组织ETA(埃塔)。

2.埃塔的政治纲领

埃塔的主要理论基础即萨宾诺·阿拉纳的民族主义思想。该组织与巴斯克民族主义党具有一致的政治目标,即推翻佛朗哥统治,争取独立,建立巴斯克国家。二者不同在于:巴斯克民族主义党战前已倾向基督教民主,立场较温和;而埃塔更具有世俗性,主要强调巴斯克的语言、文化,认为它们派是巴斯克统一与独立权的主要象征。在某一阶段还强调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事实上,埃塔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其自身除主张巴斯克民族独立外,并没有其它更为稳定统一的政治纲领。埃塔内部,因政治目标与实施手段上的分歧,不断经历着分化、瓦解、重组的过程。各种分歧交织在一起,使得埃塔很难发展成一个正规的党派。埃塔继1962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分别于1963、1964、1965、1966、1967、1970年召开了五届全体会议(ETAⅡ、ETAIII、ETAⅣ、ETAⅤ、ETAVI,)选举领导人并制定纲领。ETA IV除民族独立外,还提出要解决社会问题;EIAⅤ则更进一步作出了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并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决议。另外,还把该组织的活动分为文化、政治、工人、军事四个阵线。可以说,这个时期埃塔的斗争不仅仅局限在小民族的利益之内。这与莎宾诺·阿拉纳的宗教的、贵族式的、反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已经相去甚远。埃塔坚决反佛朗哥的立场,在巴斯克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从这点上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后,埃塔几经裂变。1974年分为埃塔——政治军事阵线(ETA-PM)与埃塔——军事阵线(ETA-M)。这两个派别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矛盾,这种分歧和矛盾所导致的斗争势必转嫁灾难于巴斯克人民身上。

政治纲领的易变,内部的不团结,以及指导思想的不明确,使得埃塔一步步蜕化,直到今日沦为恐怖组织。当埃塔一天天走向纯暴力的时候,它的政治生命也就结束了。

三.民主政府时期的埃塔

埃塔在成立不久就开始了暴力活动,因为该组织的负责人认为,这是对付佛朗哥专制的唯一途径。由此推断,在民主政府时期的埃塔应少些暴力。但是,民主政府时期的埃塔,事实上比佛朗哥独裁时期的埃塔表现得更为血腥。这一时期因埃塔暴力而伤亡人数大大超过从前。佛朗哥执政时期埃塔谋杀人数为50人,而民主政府执政期间,谋杀人数则上升为800多人。

1.民主政府时期的民族自治政策

佛朗哥统治结束以后,在胡安·卡洛斯国王的支持下,西班牙成功实现了从独裁到民主的过渡。阿道夫·苏亚雷斯政府与反对党谈判,希望得到它们对民主化进程的支持。非法的埃塔组织也在对话之列。1978年,西班牙颁布了新的宪法。新宪法被认为是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共处的基本准则。它确保了从独裁到民主,从中央集权到自治政府的过渡。宪法同时也明确指出:西班牙不仅仅是行政意义上的,同时也是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国家。宪法还确定了自治原则。由此,巴斯克与其它几个地区一起重新获得自治。自治政府享有极大的自主权,拥有自己的议会。

2.埃塔在民主政府时期的活动

由于西班牙实行了民主,巴斯克实行了自治,许多巴斯克人,包括埃塔中的一些成员,放弃了埃塔的极端立场。但是剩余的埃塔成员并不满意巴斯克的这种自治,他们追求的是彻底的独立。这时候的埃塔,也愈加看清自己所反对的不再是某届西班牙政府,而是作为统一国家的西班牙。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无论政府是独裁的,还是民主的,对埃塔来说,都变得无所谓。埃塔放弃了参加选举,而暴力仍在继续,且不断升级。由于警察的权力受到限制,埃塔的活动更为便利。他们在西班牙各地制造爆炸、枪杀、抢劫事件。通过勒索恐吓来强迫巴斯克本地人交“革命税”。事实上,埃塔初创时期赖以生存的土壤,已不复存在。在民主时期的西班牙,巴斯克人与其它地区的西班牙人民一样享有极大的自由。人们呼唤和平,埃塔早已不得人心了。

1998年,在北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政府签订和平协议的影响下,埃塔单方面宣布无限期停火,这也是埃塔实施暴力30年来,第一次停火。同时,埃塔及其政党巴斯克公民党与巴斯克民族主义党联合,远离全国性政党,如西班牙工人社会党、人民党,企图通过在地方选举中获胜,来达到建立巴斯克国的目的。最后巴斯克民族主义党在地方选举中获胜。但埃塔的终极目标看起来仍遥遥无期。埃塔的领导人在1999年与西班牙政府进行了会谈。埃塔提出的条件在西班牙政府看来是极其苛刻的,也是无法接受的。而埃塔方面,原本也无谈判的诚意,只不过企图通过谈判达到休养生息,以利再战的目的罢了。停火最终于1999年12月结束。

3.民主政府对埃塔的政策

在民主时期,民族主义的言论没有象佛朗哥时期那样遭禁,不同信仰的党派得以共存。但对于埃塔,历届政府却都采取了强硬态度。在几次谈判破裂的情况下,西政府继续采取各种措施打击埃塔恐怖活动。如加强警察部队的建设,与法国警方配合等等。现任首相阿斯纳曾说:“对付恐怖主义唯一的立场就是彻底消灭他们。”

但是有些以暴易暴的措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苏亚雷斯政府组建了一个准军事组织“西班牙巴斯克旅 ”来打击埃塔,后解体。而冈萨雷斯政府的准军事化组织“自由反恐大队(GAL)”更是走到了极端。GAL事件也因而备受人瞩目。GAL的负责人,当时的内政部长下令警察招幕一批外国雇佣兵,在法国的土地上绑架埃塔成员,进行拷打并秘密枪杀。但不幸的是,有些被抓者仅仅是同情者,甚至与埃塔毫无关联。GAL最后也不得不解体,其负责人在阿斯纳政府时期受到审讯。以上事件不禁使人反思:政府是否有权以恐怖的手段来对付恐怖?

西班牙政府还与法国政府合作打击埃塔。法国一度被认为是埃塔成员的避难所。法国政府也一直对埃塔成员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并为到其境内的埃塔分子提供政治避难。原因在于,法国政府认为他们是反对佛朗哥的进步政治力量。佛朗哥政权终结以后,法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转变。终于在1984年开始与西班牙警察联合打击埃塔。由于法国的合作,西班牙政府逮捕了一些埃塔组织的重要头目,并击败了埃塔的一系列恐怖行动。此外,埃塔的政治代言人——巴斯克公民党(HB)也在今年被宣布为非法政党。

四.总结

综上所述,巴斯克民族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种族的、语言的、地理的、历史的种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至于埃塔,可以说已经沦为一个纯粹的暴力机器。西班牙人民对埃塔的暴行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其中也包括巴斯克本族人。巴斯克民族党中的一位领导人曾说:“ 埃塔唯一的成功即杀戮。”国际大气候也迫使埃塔的活动不得不收敛。 9.11事件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对反恐达成共识。作为公认的恐怖组织,埃塔的处境很不妙。西法的联合使其屡受重创,国际上的支持者也越来越少。但笔者认为,鉴于民族问题的微妙性,西班牙政府要想彻底消灭埃塔并非易事。在采取强硬措施的同时,仍应积极寻求对话的途径,以期达到双方和解。

有关巴斯克民族主义及埃塔合法性的问题,西班牙国内外舆论存在不同的看法。某些人认为巴斯克民族自古就存在,并有自己的语言,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大多数人认为国家与民族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等同。不同民族也可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不应该过分强调民族这一概念,使之神化,而践踏人类共处的一些道德准则。许多西班牙学者强调西班牙民族这一概念,意味着巴斯克民族也是西班牙民族的一分子。但巴斯克民族主义者却认为,巴斯克与西班牙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个体。巴斯克民族主义党领导人阿尔萨尤斯肯定地说:“我是巴斯克人,不是西班牙人……”。看来,西班牙政府与巴斯克民族主义者的斗争,与其说是两个民族的斗争,还不如说是两种观念的斗争。这一斗争,由来已久,而且仿佛没有尽头。

参考书目:

1.《民族主义》,徐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Joseph Pérez,Historia de España, París,1996.(Traducción Castellana de Juan Vivanco, Magda Mirabet y María Carmen Doñate, Barcelona, Crítica,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