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回风所需金石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市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0:53:09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部边疆的战略要冲和边陲重镇。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沿边开放带与黄河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市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年平均气温8℃左右,年降雨量350-500毫米,日照时数3000多小时,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别是每年的7、8、9月,绿树成荫,气候凉爽, 更是旅游避暑的黄金季节。
  呼和浩特市辖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总人口244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143万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朝鲜、 达斡尔、鄂温克等36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呼和浩特具有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正西150 公里是“稀土之都”包头,偏北490 公里是“内陆口岸”二连浩特,西南380公里是鄂尔多斯天然气田, 东南距首都北京也只有 578公里,是西部地区首府、省会城市中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
  呼和浩特地域辽阔,物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石墨、稀土、膨润土、石灰石和金、铜、铁等上百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地170余处,矿点及矿化点128处。其中武川县的黄金储量居自治区前列,清水河县的陶土储量之大、品位之高为全国少有。此外,还有丰富的农畜土特产品,开发潜力比较大。
  呼和浩特的工业以纺织、服装、食品、电子、石化、电力、机械、建材为主,共20多个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伊利、仕奇、炼油厂、化肥厂、卷烟厂、TCL 内蒙古电器有限公司、金河、三角、金宇、蒙牛、三联化工等十多家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伊利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及中国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厂家,内蒙古仕奇集团生产的“仕奇”牌西装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西装之一。
  呼和浩特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现有耕地840万亩, 粮食产量稳定在90万吨左右。引黄入呼、万家沟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正在逐步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条件。依托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较快,目前,马铃薯、玉米、蔬菜、乳品等农畜产品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伊利集团、蒙牛公司、华蒙金河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呼和浩特是自治区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京兰铁路和3条国道在这里交汇, 京呼高速公路和呼包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民航已经开通了48条国内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 电话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百人拥有电话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八。随着多条铁路、公路和光缆的开通,呼和浩特已经成为连接东北、华北以及首都北京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呼和浩特的科研教育也有一定的优势。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24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万余人;全市科技人员占自治区全部科技人员总数的30%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 20%以上。全市拥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34所。呼和浩特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有一定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优势和基础。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以如意、金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托县星火密集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呼和浩特对外开放步伐较快。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软、硬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来“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如意、金川开发区为龙头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对外交往方面,呼和浩特同日本国爱知县冈崎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等2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呼和浩特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有距今七八十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闻名遐迩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番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共同组成独具魅力的召庙文化。加上充满蒙古族特色的草原风光、具有大漠风情的黄河旅游区、号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于大青山丛林翠柏中的乌素图国家森林旅游娱乐区,使呼和浩特成为游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实施以调整结构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工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工程、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等“三大系统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五”期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2亿元。比“八五”期末增长70.7%,年均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13%和10.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78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2.9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00万美元。
  展望未来,呼和浩特发展前景广阔,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绘就了世纪之初的发展蓝图:“十五”期间,我市总体发展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提高”,推进“三大系统工程”,强化“四个意识”,完成“五大战略任务”(一个目标即: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两个提高即: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三大系统工程即: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工程、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工程、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四个意识即:首府意识、服务意识、机遇意识、赶超意识。五大战略任务即: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体制创新和科教创新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首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与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此,全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和生态市建设步伐,努力促进首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早日把呼和浩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到2005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控制在1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15年,中心城市、三个卫星城市及两个县城人口规模共达到260万人左右,城市建成区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左右。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6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00亿元,到2015年力争突破千亿元大关。目前,244万呼和浩特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把呼和浩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相关连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呼和浩特—城市概况

  【地理状况】【历史沿革】【城市特点】【城市现状】【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地理状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市,自治区首府。位于内蒙古中部土默川平原上,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东距首都北京669公里。介于北纬39°35′~40°51′,东经110°46′~112°10′之间。东临集宁市、丰镇市,南隔长城与山西朔州市相望,西与包头市为邻,北与四子王旗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0公里,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77.9平方公里。现辖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郊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等4区1旗4县。总人口200.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01.8万人。居民中蒙古族较多,约17万人,还有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藏、苗、土家、锡伯、维吾尔、鄂伦春等35个民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青山横亘北部,蛮汉山绵延东部,丘陵起伏于南部,形成一马蹄形,环山之间为平畴沃野。市区平均海拔1100米,山地最高点海拔2246米。境内河流为黄河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枪盘河(水磨沟河)向西南汇入黄河,东部有湖泊哈素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6.4℃,1月份平均气温?-13.2℃?,7月份平均气温21.9℃,绝对最低气温?-32.8℃?。无霜期约14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集中在7、8两月,春季少雨干旱。地下藏有金、铜、铁、石棉、石墨等矿,紫砂与大理石储量丰富。

  历史沿革

  早在30~50万年前,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人类生息。夏商周三代,北方许多游牧部落在此活动。战国赵武灵王于阴山河曲筑云中城(遗址在托克托县古城村西),秦置云中郡,治在云中城。汉仍置云中郡,高帝六年(前201)分云中郡增设定襄郡,建成乐城为郡治(遗址在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魏设云中县。魏齐王年间(240~254),鲜卑族拓跋部定都成乐城,改称"盛乐",北魏建国后设为北都,北齐于此置紫河镇。隋唐时期称"白道川"和"哈罗川",先后为突厥人和回纥人据地,中央王朝与之时战时和。隋于盛乐城置金河县,并于城南筑大利城,唐于此设单于都护府。唐神龙三年(707),边将张仁愿筑东受降城(遗址在托克托县城关镇北),以扼突厥。辽、金、元三代称"丰州滩",辽神册年间(916~921)筑丰州城(遗址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金、元沿用。辽初又在东受降城置东胜州,金、元仍沿用。明洪武四年(1371)在东胜州旧址置东胜卫,并于南部置镇虏卫(卫址在托克托县黑城子)。明成化年间(1465~1487),蒙古达延汗统一蒙古诸部,领有此地;后其孙阿勒坦汗(俺答)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隆庆五年(1571)受明封为"顺义王",次年筑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老城)。清初为清王朝靖北据点。雍正元年(1723),置归化城理事同知厅,直隶山西朔平府。雍正十三年(1735)议筑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为八旗兵驻防城,乾隆四年(1739)筑就,设将军署,后增置绥远同知厅。1912年改归化厅为归化县,1913年合并绥远厅为归化县,1914年改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省建立,以归绥城区设归绥市,为省会。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4年4月25日,撤归绥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

  城市特点

  呼和浩特自古为中国各王朝塞上重镇、漠南通往内地交通要冲和著名的"召城",市境古城遗址众多,塔寺耸立,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古城遗址均已探明,战国云中城、西汉成乐城、拓跋魏盛乐城、隋唐大利城与单于都护府城、唐东受降城、辽丰州城与东胜州城、明归化城、清绥远城,这些古城,或者地下出土有丰富文物,或者地上遗迹可寻,或者沿用至今,用实物写成一部中国北方边塞历史大书。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文化遗存,如昭君墓、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万部华严经塔、公主府、清真大寺、将军衙署、金刚座舍利宝塔等,在全国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中万部华严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弥足珍贵。从明代中叶开始,佛教兴起,最盛时有大小寺院200处,形成独立的"召庙文化"。大部分寺院虽已毁圮,但最著名的召庙却较完好地保留下来,如大召、乌素图召、席力图召等,成为呼和浩特一大景观。当地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谣谚,以形容召庙之多。除以上古迹外,尚有大窑村石器制造场和大青山古长城遗迹,前者被命名为"大窑文化",后者展示了古长城的典型风采。呼和浩特地处黄河套区,环山带水,平畴绿洲,水草丰美,是蒙古高原大沙漠南沿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塞外风光,壮美中透着秀色。其产业特点是:农牧业结合,工业以毛纺业为主,兼有钢铁、机械、化学、制革、乳品、建材等工业。??

  城市现状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内蒙古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包括机械、电子、食品、石油等为主要行业的工业体系。1998年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已达1025户,工业总产值84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7.23亿元,其中工业税收占60%。为提高城市的整体实力,近年来,呼和浩特正在实施以优化资本结构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战略调整,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的脱贫致富达小康、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为核心的脱贫致富达小康等"三大系统"工程,通过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现已组建大的企业19个。伊利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及中国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厂家。内蒙古仕奇集团生产的"仕奇"牌西装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西装之首。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私营个体企业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998年末,私营个体工商户已达3.05万户,上缴税金6106万元。农村经济也发展良好,现有耕地34.72万公顷,粮食总产达95.5万吨,农业总产值38.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271元。引黄入呼、万家沟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正在逐步改变着农业生产条件。乡镇企业更是异军突起,并培育出一批牵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以华蒙金河集团为龙头企业的内蒙古金河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的启动,将有力地带动呼和浩特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整体服务水平近年来更有了明显的提高,城区面积已达77.9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度389.3公里,市区煤气供气量2612.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全年供应总量6006万立方米,居民气化率已达55.5%,城区绿地面积为2121.67公顷,人均居住面积达8.39平方米。民航已经开通了40多条国内航线及两条国际航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市话总容量24万门,百人拥有电话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八位。呼和浩特还是国家确定的科技兴市试点城市。文化教育事业也较为发达,已形成了遍及城市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民族教育得到了"重点优先"发展。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应重点保护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名胜古迹及其历史文化。在景观风貌上,突出"集山(大青山)、水(大小黑河)、林、城为一体,融蒙汉回满等民族特色建筑风格于全城"的宏观设计。在景观轴线上,"旧城"以突出明代"召城"特色为核心,以金刚座舍利宝塔-席力图召-大召一线为主脉,以通顺街-兴盛-小召街-五塔寺后街为历史文化轴带;"新城"以清代将军衙署为核心,突出清代名城规整严谨的格局,保护和发展新城东西街传统文化轴线,对古城墙加以保护和维修。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以食品、服装、机械、电子为重点,农牧、商贸、旅游业综合发展的北方沿边开放地区中心大城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她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新中国成立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陆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的重要桥梁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土地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平方公里,现辖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258万,市区人口 150多万,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地处温带内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左右,年降雨量350--500 毫米。呼和浩特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从2 001年的196天上升为2005年的3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