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lol皮肤:请问彭加木是何许人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0 06:19:03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都在怀念他?
他做过什么事迹呢?

南国早报:寻找彭加木遗体寻的是一种精神

  近来,有关罗布泊东缘发现的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引来了国人的关注。去年冬季,在库姆塔格沙漠中,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发现了一具干尸,发现点距彭加木当年失踪处库木库都克约50公里。

  消息传说,立即引来了诸多媒体的竞相报道,一时间,舆论纷纷猜测,这具干尸是否就是彭加木先生的遗体。

  彭加木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26年了。26年后能重新掀起一股“彭加木热”,确实有些不可思议。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认为这多少是媒体的炒作,甚至把这位献身科学的专家在死后娱乐化,不应该惊动、打扰这位科学家,让他长眠在罗布泊。笔者以为,媒体对罗布泊干尸的关注,国人对“彭加木遗体”的猜想,其中折射的意味,并不能一味指责。

  彭加木是30岁以上的中国人熟悉的名字。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彭加木失踪后,先后展开了4次大规模的搜救活动,但都一无所获。白驹过隙,一晃26年,26年之后,人们能再次想起彭加木这个名字,并把一具干尸臆想为这位科学家的遗体,是怀着很大的善意的。

  彭加木先生的失踪,固然带有很大神秘色彩,但人们对他的追念,更多的是对他献身科学的敬仰。大自然是神秘而又变化无常的,尤其是沙漠、戈壁这些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自古是探险家、科学家向往而又惆怅的地方。正因为“死亡之海”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多少有志之士立志探索、揭示、征服它们,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彭加木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中华民族历来被视为大陆民族,传统观念中倡导的是安民乐道,而对探险之类的行为不屑一顾。历史上对沙漠、海洋、外域的探险不被重视,即使是现在被尊崇的郑和下西洋,在明朝也被视为异类,受到百般刁难和阻挠,终成绝响。

  改革开放之后,“向沙漠进军”、“向海洋进军”的口号再次响起,大批的科学家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探险沙漠戈壁,跋山涉水保护神农架,远涉重洋科考南极。那个时期,国人一改“父母在,不远游”的思维,“向大自然进军”的风气油然一新,国人的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彭加木失踪事件,更是那个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因为彭加木的失踪,在国人心目中是献身科学、献身大自然的代名词,所代表的是几千年来我们大陆民族一直欠缺的一种对自然界的探险精神。

  26年后的今天,人们重新提起彭加木,并把一具遗体善意地猜测为彭加木先生的遗体,这反映出国人对这种精神的热爱和追求。

  大陆民族历来欠缺探险精神,缺乏冒险意识,但在今天,没有这种探险精神,就很难具备征服自然、立足世界的力量。

  21世纪,人们依旧没有忘却那个献身“死亡之海”罗布泊的科学家,就意味着,在国人的心目中,依然没有泯灭这种探索自然、敢于冒险的精神。

  “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据说这是彭加木纪念馆里的一首诗。今天,人们由一具干尸想起了彭加木先生,并有些想当然甚至“理想化”地认为这就是他的遗体,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这位自然科学家的追念,更是对探险自然精神的一种向往。

好像前几天看见新闻说发现了一具干尸,怀疑是二十几年前失踪的彭加木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http://tech.qq.com/zt/2006/pengjiamu/

一个教授,据说在罗布泊失踪

他妈是个好人,肯定是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