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69天劫任务名字:硬盘的接口标准:IDE & S-ATA 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04:42:36
我不明白,不知道哪个好,请高手指点。
还有请大家推荐一下现在性价比最高的硬盘吧。

IDE接口的硬盘使用的比较普遍,安装windows时方法也很简单,不需要额外的驱动来支持,但缺点运行时速度要比SATA的慢。
SATA和SATA2都是万转以上的硬盘,因为采用了特殊技术,在安装windows时提示插入驱动软盘来找到硬盘,否则系统将无法找到。
在dos下是无法找到硬盘的,需要特殊软件支持。

推荐楼主购买SATA硬盘,运行速度较快,而且现在是个趋势,慢慢的软件会做到完全兼容,无须驱动的。

SATA传输速度要快

IDE是并行接口 SATA是串行接口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90012.html

SATA硬盘如何快了?还不是被总线速度限制了。当然是趋势,一般用户倒不如买缓存大的普通硬盘呢。经济不太好的用户用STAT,浪费钱。他的速度只是接口速度而已。

IDE是并行接口 SATA是串行接口 ,SATA传输速度要快 .关键是要一快好点的主版。那样的话,可以很容易接几快sata硬盘,速度不会减哦!~

IDE是英文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叫做“集成驱动器电子”, 它的本意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通常我们所说的IDE指的是硬盘等设备的一种接口技术。

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个人电脑)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40线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目前,在低档的入门级服务器上有很大一部分采用IDE接口,这样做的好处是价格低廉,对一些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环境是不错的选择。但采用IDE接口的服务器也有着严重的缺陷,那就是速度瓶颈、不能实现热插拔、很难实现数据的可靠性保护,虽然现在很多服务器厂商也都推出了基于IDE 的RAID(磁盘冗余整列,一种对硬盘数据的可靠性保护方式)方案,但这也仅仅局限于小流量的数据,而对于大流量的突发性的数据要求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也正式基于这样的情况,所以现在服务器仍然以稳定、传输速率高的SCSI接口为主
硬盘使用一种盘状物来存储数据,这些浅盘以轴为中心叠合在一起,由马达推动而旋转。浅盘的表面是磁介质,通过读/写磁头的作用,数据以同心圆的方式被存储。一层浅盘有一个磁头,而磁头由包括伺服系统的激励臂定位在浅盘的上面。 所有的读写磁头排列在一起,这样它们可以一起在浅盘上移动。信息从浅盘的最外边开始记录,当最外的磁道写满后,磁头向内移动开始往下一个空磁道写信息。浅盘每分钟旋转至少3600转。只要不是电脑关机或硬盘不上电,它就一直旋转。这种快速的旋转在浅盘上产生一薄层气垫,能使读写磁头浮动在其上。因为磁头不接触浅盘而是“漂浮”在上面10微米处,任何在浅盘上的微小的尘粒(一个香烟灰微粒是100微米)都会损坏磁头,继而毁坏浅盘上的磁介质。因此,保持硬盘空气塞的完整和在干净的环境中使用硬盘很重要。 移动正在工作中的硬盘可能会导致磁头毁坏,因此上电时不要移动电脑。当今的硬盘在不上电时磁头被激励臂从浅盘上移走,从而保护硬盘。而很多使用步进电机的老式硬盘就没有这个功能,磁头的移走只能靠执行软件来使浅盘减速直至停止,磁头放在磁盘最后一个柱面的加载区来实现,但这只能保护硬盘的介质而不是磁头,在移动电脑时仍然要小心。 数据存储在类似同心圆的磁道上,磁道的顺序是从外层到内层,每个圆形轨迹由512Byte的扇区组成。而在所有浅盘表面的相同的磁道称为柱面。 每个浅盘的表面都有一个相应的读写磁头,比如,两个浅盘的硬盘有四个盘面和四个磁头。因此,硬盘的容量等于:磁头数?柱面数?扇区数?512 Byte。二进制数据组成的信息以磁通量的形式存储在磁介质上,使用硬盘时,读写磁头再将它们转换为非常弱的电信号。经过预放大器增强信号,再由数字信号处理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所有这些电气部件,包括激励臂电气控制、旋转马达电气控制、高速缓存电气控制,被集成在硬盘里的印刷电路板上。 硬盘浅盘表面的磁道和扇区是经过低级格式化后形成的,它们为进一步存储数据做好了准备。所有商业上的硬盘在出厂前已经低级格式化,那时就确定了每道扇区数,浅盘就像切饼子一样被分成扇区。因为浅盘的最外道的周长比内道长,它就浪费了一些空间。在内道的扇区数限制了外道的扇区数。现代的驱动器使用多重区域记录技术( Multiple Zone Recording )以存储更多的数据。这种技术使用的扇区长度规定为读写磁头能处理的最大值,数据被记录到浅盘中统一长度的扇区中。因此,在外道里就能有更多的扇区,而且因为同样旋转一周,外道经过磁头的扇区数要比内道多,这些扇区的读写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磁介质和读写磁头技术的提高,扇区的数据密度越来越高,这样不用增大驱动器的体积就能提高它的容量。 三、如何选择IDE硬盘

选购IDE硬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容量大小、性能、使用寿命、兼容性和价格。 1.容量大小

如今的硬盘一般以GB来计容量,注意厂家使用的GB是十进制(即1 000 000 000 bytes),而不是二进制(即1 073 741 824 bytes)。这样你就理解操作系统报告的硬盘容量为什么比说明书少了。硬盘的大小取决于你能承受的最大价格,要装Win95/98系统应该大于0.8GB。 2.性能

硬盘的性能是由存取时间(access time)和传输率(transfer rate)决定的。 存取时间是从数据请求开始到数据可用为止的时间间隔,它由两部分组成(单位都是毫秒):(1)寻道时间:是读写磁头定位到数据位置所需的时间;(2)数据存活时间:是旋转到包含所需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最大时为浅盘旋转一周的时间,因此,它与硬盘的旋转速率成比例。生产厂家定义的存取时间是超过1/3柱面寻道所用的时间加上浅盘旋转1/2圈所用的时间。很明显,最大的寻道时间为磁头从最外道到最内道再旋转一周使用的时间。当今的IDE硬盘寻道时间平均为8~12毫秒,这个值越小,性能越好。 传输率指IDE硬盘的旋转速度,由硬盘类型及其PIO模式决定,每个PIO模式都有其理论上的最大值,但实际上并不能达到。下面是各种模式的最大值(单位是MB/s): PIO模式 传输速度 0 3.3

1 5.2

2 8.3

3 11.1

4 16.6

DMA/33 33.3

同时,旋转速度的增大也缩短了磁道上数据到读写磁头的时间(意味着减少了数据存活时间),因此,旋转速度较快的硬盘性能也较好。通过在硬盘上增加高速缓存也提高了它的性能,高速缓存存储它预计系统下一步需要的数据。当一个读信号产生时,高速缓存首先被检查,如果它那里有所需数据,数据立即被传送到系统,这样避免了读写磁盘的过程。 3.使用寿命

使用寿命由硬盘的质量决定。一般,生产厂家使用平均出错时间(MTBF,单位是小时)来衡量硬盘从有正常功能到出错的平均时间。现代的硬盘一般是200000 到 500000个小时 ,也就是大约20年。然而,这个厂家提供的理论值很少能达到,只要厂家能提供3年质保就不错了。 4.兼容性

有些硬盘不能同其它的硬盘安装在一个系统中;有些硬盘老是“想”做启动盘(即使被放在第二个IDE插口上);老的IDE驱动器与IDE标准并不是完全兼容,总是与同一IDE插口的IDE硬盘有冲突(如老式的conner硬盘)。所以有些用户用同一牌子的硬盘来组装机器,以避免不兼容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硬盘的实际使用性能。 5.价格

价格是购买硬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用户在购买之前要么定了硬盘的容量,要么定了能承受的最大价格。对第一种情况,他可能需要一个8GB的硬盘,只要买个名牌的就行;第二种呢,他只能找在那个价位上容量最大的、质量最好的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