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发热是几点到几点:现在的社会阿谀我诈,怎么运用佛经来调理自己的心境??化解身边不同的人与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17:06:22

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三世看通了,心里也就平服了。

再说,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世露风霜,吾人炼心之境",在这纷繁的社会中,正是佛弟子的修行对境.
更清楚的看清世事无常;贪嗔痴给人带来的烦恼;
因此,将一切人事物看淡,不要过分追求,执着.
发菩提心,大慈悲心,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一切善恶美丑,以超然,平然,淡然的心态,为周围的人做榜样.
佛陀弟子的人生,是积极,快乐,向上,乐观,豁达,凡与之接触的人,都会被他的人格所感化.
在下只是拾高僧牙慧,愿大家互勉.
推荐看<了凡四训> ,净空法师<生活的艺术>,<祈竹仁波切嘉言录>

心静自然凉,很多身边的事不是靠自己就能解决的,大乘佛教崇尚的是渡人,小乘佛教则注重自渡,从前一直觉得学大乘才是对的,可最后才觉得自己修行不够,还是先自渡吧

备注:我不是学佛教的,但是与佛确有一些渊源。

很多身边的事不是靠自己就能解决的,大乘佛教崇尚的是渡人,小乘佛教则注重自渡,从前一直觉得学大乘才是对的,可最后才觉得自己修行不够,还是先自渡吧

看就是了嘛,不看永远那是调理不了.也没有用.

真修行人不见人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