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怎么回到旧版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6:46:04
和谐社会的思想来源?

我想应该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规划、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提出这一科学概念,还是第一次。这表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的深刻变化,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重视。揭示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及其科学内涵,是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和谐社会状态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就不乏有关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设想的和谐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无为而治”状态,强调“道法自然”的玄虚空幻与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他描绘的那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画卷,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在道家思想的另一代表庄子那里,社会和谐也体现在“至德之世”、“至治之世”、“建德之国”等,人的文化本性被充分解构,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所以,道家设想的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人对自然的顺从,国家的无为,民众的自治。因此,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但道家的和谐观也有其深刻意义,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定借鉴。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里,和谐社会应当是由家庭发端的。由家庭的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他设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被表述的淋漓尽致。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精辟论断;另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推崇一个“和”字:“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为贵”,社会和谐而不千篇一律;再者,在用人机制上任人唯贤,“选贤与能”。同时,他主张加强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和谐有序的安定环境。另外,建立“和谐”新社会,一直是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的美好理想。在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大家傅立叶《全世界和谐》那里也预言,不合理的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或称“和谐社会”所代替。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也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一国两制”等等无不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已经体现,报告指出,“我们需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其中的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应该说,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和匀称”。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应是,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但现代和谐社会不同于传统的和谐社会。在历史上也有过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例如唐汉朝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等,但这不同于我们这里所讲的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的和谐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传统的和谐社会往往是以牺牲个体利益来换取社会的和谐局面,所以它不可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而我们谈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即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为本,基于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的活力,创造更多的财富,是社会呈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其次,传统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少数社会群体和少数人剥削多数社会群体和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的,其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形,缺乏公平和正义,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广大人民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以公平和正义为前提,是一种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速运转的社会,因此其社会结构是扁平形或是圆形,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归纳一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在,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起人和自然一起的生态伦理观,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与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第二,社会系统内部的基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就是要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另外,还有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关系的和谐。第三,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即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共同发展。就是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要求充分尊重人的创造愿望,激发社会的活力;要求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稳定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从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事关社会全面发展的总体性任务,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而了解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认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前提,也是一个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