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妮要多少疲劳:蒲松龄悼亡诗的评论或有关分析的书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15:16:46
请帮忙提供一些有关蒲松龄悼亡诗的评论或有关分析的书本.谢谢

蒲松龄的悼亡诗|1|2|

  曹立波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死亡是最大的不幸,是最可怕的事情, 也因此是最能够吸引他们的想象力的事情。”“中国古代涛坛上, 诗人们对死亡之感伤的描写也曾佳句迭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 鸡鸣”饱含战乱之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充满黎元之叹。曹 操、杜甫的诗由百姓及子女,读来固然令人感时伤世,但世间挚亲 是夫妻,别妻丧偶,往往使迁客骚人平添孤愤。所以悼念亡妻的诗 篇,历来受人瞩目,从晋代潘岳以来,“悼亡”之题也屡作不衰。

  清代蒲松龄虽然以小说《聊斋志异》著称于世,但他的诗歌成 就也很大。妻子刘氏去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写下了许多缅 怀的文字,除《述刘氏行实》文外,《聊斋诗集》中现存五首悼亡诗, 分别题为《悼内》、《(悼内)又》、《绝句》、《二十六日,孙立德不忘祖 妣初度,归拜灵帏,因与恸哭》,还有一年后(康熙五十三年,1714) 所写的《过墓作》。品味蒲松龄的悼亡涛,我们会思索这样一个问 题:曾以“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亦作‘时’)”被王士祯 推崇的聊斋先生,一旦直面“人间”惨事,当挚爱的亲人成了新鬼的 时候,他是如何抒发真情的呢?下文将对这一蒲松龄研究领域尚无 人问津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师承前人悼亡诗之余韵

  中国古代诗史上,悼亡诗的开山鼻祖是晋代的潘岳,他开创了 以悼亡诗专门悼念亡妻的先例。继之,唐代元稹也以写悼亡诗著 称。蒲松龄的悼亡诗继承了潘岳以来悼亡诗的传统,在内容和形式 上力采潘岳、元稹悼亡诗之所长,使其悼亡诗呈现出情真、凄婉和 浑朴、平易的风貌。

  蒲松龄的悼亡诗首先得益于潘岳的影响。潘岳,字安仁,是西 晋著名文学家。在西晋太康时期的文坛上活跃着三张(张载、张协、 张华)、二陆(陆机和陆云)、两潘(潘岳和潘尼)、一左(左思)等作 家,潘岳和陆机齐名,并有“潘江陆海”的美誉。潘岳不仅是一个 英俊”的才子,而且是一位多情的丈夫。潘岳一生写过很多哀诔之 文,其最多的哀思是写给妻子的悼亡之作。西晋元康元年(298年) 秋天,爱妻杨氏在洛阳去世,潘岳悲痛欲绝。他20岁与杨氏结婚,共 同生活了近24个年头,夫妻意笃情深。长歌当哭,潘岳写下了《哀永 逝文》、《悼亡赋》、《杨氏七哀诗》,堪称悼亡佳作的是三首《悼亡 涛》,其中第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由于潘岳的影响,“悼亡诗” 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用题材,而不再是悼念其他死者的诗篇。

  蒲松龄承继了潘岳悼亡诗的凄婉真切,并在艺术上有所完善。 他熟知潘岳的悼亡诗,而且能化用自如。如他在康熙十四(“75)年 所作的《读张视旋悼亡诗并传》一诗,在这篇六组匕言绝句构成 的长诗中,有一组写道:

  潘郎人说太情深,事到关情自不禁。

  邻笛听来犹下泪,况堪短烛照遗簪。

  文中的“潘郎”即指悼亡诗人潘岳。蒲松龄通过评价友人的悼亡诗, 表达了对“事到关情自不禁”的作者深深的理解。这里的作者既有 张视旋,也有潘郎。蒲松龄则作为悼亡诗的知音,共诉“桃李不知人 事变,清明犹傍短墙开”的凄婉之情。

  在悼念自己亡妻的诗篇中,蒲松龄深受潘岳《悼亡诗》第一首 写法的影响,如他的《过墓作》,诗体同潘岳一样为五言古诗,其中 几个排比句生动感人:

  老屋汝所处,今日空无人;

  衾裯汝所寝,设置不复陈;

  华服汝所惜,散弃无复存;

  菽粟汝所蓄,抛掷等灰尘。

  这几句近似潘岳的诗句: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从潘岳的“望庐思其人”到蒲松龄的“老屋汝所处,今日空无人”,读 者感受到的都是物是人非的凄婉哀痛。这是蒲松龄在悼亡诗的情 调上受潘郎的影响所致。潘岳悼亡诗的成功缘于他对亡妻的情真 意切,正如明代陈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 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 佳者。”

  与潘岳的诗相比,蒲松龄虽然也在写睹“屋”思人、物是人非的 凄凉哀怨,虽然也用了五言排比句,但与潘岳也有貌合神离之处。 在诗歌意象上,衾裯华服不同于帏帐屏风,表明了各自的妻子所 处的时代、身分各异。菽粟更不同于翰墨,分别刻画了人物的个性、 嗜好,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喜爱笔墨字 画;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自出嫁后五十余年一向忙于田间灶前, 珍惜菽粟豆麦。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的真切 相知。从排比的效果上看,蒲松龄的诗句较潘岳的《悼亡诗》,语气 更加强烈,句式更为精炼。

  唐代大诗人元稹也曾以悼亡闻名。“元稹的妻子韦丛于元和四 年(809)七月初九去世,三个月后的十月十三日葬于咸阳。”*元稹 的悼亡诗《遣悲怀》七律三首历来为人称道。除了潘岳诗所具备的 哀婉动人之外,还“由于感情真挚,并能将律诗口语化,较之潘岳悼 亡诗尤为人所爱读。””如《遣悲怀》之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韦氏一门为长安望族,其妻韦丛秀外惠中,但没有贵族小姐的 娇矜,去世时才27岁,元稹30岁,七载伉俪,感情甚笃,难怪元稹“悼 亡诗满旧屏风”。这首《遣悲怀》通过对妻子一系列动作的描绘,“无 衣搜荩箧”(荩草编的衣箱)、“沽酒拔金钗”(用金钗首饰去换酒)、 “野蔬充膳”、“落叶添薪”,一位贤德女子为丈夫、为家计含辛茹苦 的形象跃然纸上。贵族出身的妻子随自己安贫乐道,她的英年早 逝,使元稹不禁发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感慨。

  蒲松龄受元稹悼亡诗的影响较潘岳更为直接。他的悼亡长诗 《悼内》,由六组七言律诗构成,其中第二组写道:

  自嫁黔娄艰备遭,家贫儿女任啼号。

  浣衣更惜来生福,丰岁时将野菜挑,

  怜我衰髦留脆饵,哀君多病苦勤劳。

  幸逢诸妇能相继,井臼无须手自操。

  蒲诗开头一句“自嫁黔娄”四个字直接由元稹的《遣悲怀》而来,寓 意也相同。“黔娄”是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贫,不求仕进,齐鲁之君 聘赐,俱不受,死时衾不蔽体,后来人们以喻贫士。元稹的“自嫁黔 娄百事乖”言韦氏嫁给自己是由贵人贱,蒲松龄电以”自嫁黔娄艰 备遭”自比贫士,表达了对妻子下嫁于自己的感激与愧疚。他的妻 子刘氏的父亲,是“文战有声”的人,出身也算书香门第,未嫁时 刘公自知蒲家贫寒,但敬重蒲松龄父亲的为人,曾说“闻其为忍辱 仙人,又教儿读,不以贫辍业,贻谋必无蹉跌,虽贫何病?”毅然为 女儿定亲。出嫁后,“刘氏食贫衣俭””操劳了56年,临终前“尚卧理 家政”,因而“自嫁黔娄艰备遭”的诗句既是借古喻今,也是肺腑 之言。

  从诗歌创作风格上看,蒲松龄的悼亡诗自然浑朴,更接近元稹 通俗浅切的风格。同是以悼念亡妻为题材,潘诗与元诗有较大差 别,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坛风气有直接的关系。潘 岳身处西晋太康年间,当时形式主义浮靡文风盛行,陆机在《文赋》 中明确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诔缠绵而凄怆”。潘岳的悼亡诗恰好 是涛歌体裁的诔文,所以兼容了当时对诗与诔的写作要求,除了感 情缠绵凄怆之外,文字也绮靡“繁冗”,这是时代所致。

  与潘岳的六朝习气所不同的是,元稹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新乐 府运动的代表作家。他们强调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功能,所以他们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通俗平易,元稹的悼亡 诗体现了新乐府诗的特点。蒲松龄的诗(不仅仅是几首悼亡诗)从 整体风格上看,现实性、通俗性都较强,与唐代新乐府诗意脉相连。 仅就悼亡涛而言,蒲松龄借鉴了潘岳的情真意切、凄凉哀婉,同时 摒弃了潘岳的绮靡繁冗,而吸取了元稹的通俗平易,因此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增强了可读性。

  http://www.zbsq.gov.cn/puwenhua/puxueyanjiu/lunwen/029-1.htm

蒲松龄的悼亡诗|1|2|

曹立波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死亡是最大的不幸,是最可怕的事情, 也因此是最能够吸引他们的想象力的事情。”“中国古代涛坛上, 诗人们对死亡之感伤的描写也曾佳句迭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 鸡鸣”饱含战乱之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充满黎元之叹。曹 操、杜甫的诗由百姓及子女,读来固然令人感时伤世,但世间挚亲 是夫妻,别妻丧偶,往往使迁客骚人平添孤愤。所以悼念亡妻的诗 篇,历来受人瞩目,从晋代潘岳以来,“悼亡”之题也屡作不衰。

清代蒲松龄虽然以小说《聊斋志异》著称于世,但他的诗歌成 就也很大。妻子刘氏去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写下了许多缅 怀的文字,除《述刘氏行实》文外,《聊斋诗集》中现存五首悼亡诗, 分别题为《悼内》、《(悼内)又》、《绝句》、《二十六日,孙立德不忘祖 妣初度,归拜灵帏,因与恸哭》,还有一年后(康熙五十三年,1714) 所写的《过墓作》。品味蒲松龄的悼亡涛,我们会思索这样一个问 题:曾以“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亦作‘时’)”被王士祯 推崇的聊斋先生,一旦直面“人间”惨事,当挚爱的亲人成了新鬼的 时候,他是如何抒发真情的呢?下文将对这一蒲松龄研究领域尚无 人问津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师承前人悼亡诗之余韵

中国古代诗史上,悼亡诗的开山鼻祖是晋代的潘岳,他开创了 以悼亡诗专门悼念亡妻的先例。继之,唐代元稹也以写悼亡诗著 称。蒲松龄的悼亡诗继承了潘岳以来悼亡诗的传统,在内容和形式 上力采潘岳、元稹悼亡诗之所长,使其悼亡诗呈现出情真、凄婉和 浑朴、平易的风貌。

蒲松龄的悼亡诗首先得益于潘岳的影响。潘岳,字安仁,是西 晋著名文学家。在西晋太康时期的文坛上活跃着三张(张载、张协、 张华)、二陆(陆机和陆云)、两潘(潘岳和潘尼)、一左(左思)等作 家,潘岳和陆机齐名,并有“潘江陆海”的美誉。潘岳不仅是一个 英俊”的才子,而且是一位多情的丈夫。潘岳一生写过很多哀诔之 文,其最多的哀思是写给妻子的悼亡之作。西晋元康元年(298年) 秋天,爱妻杨氏在洛阳去世,潘岳悲痛欲绝。他20岁与杨氏结婚,共 同生活了近24个年头,夫妻意笃情深。长歌当哭,潘岳写下了《哀永 逝文》、《悼亡赋》、《杨氏七哀诗》,堪称悼亡佳作的是三首《悼亡 涛》,其中第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由于潘岳的影响,“悼亡诗” 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用题材,而不再是悼念其他死者的诗篇。

蒲松龄承继了潘岳悼亡诗的凄婉真切,并在艺术上有所完善。 他熟知潘岳的悼亡诗,而且能化用自如。如他在康熙十四(“75)年 所作的《读张视旋悼亡诗并传》一诗,在这篇六组匕言绝句构成 的长诗中,有一组写道:

潘郎人说太情深,事到关情自不禁。

邻笛听来犹下泪,况堪短烛照遗簪。

文中的“潘郎”即指悼亡诗人潘岳。蒲松龄通过评价友人的悼亡诗, 表达了对“事到关情自不禁”的作者深深的理解。这里的作者既有 张视旋,也有潘郎。蒲松龄则作为悼亡诗的知音,共诉“桃李不知人 事变,清明犹傍短墙开”的凄婉之情。

在悼念自己亡妻的诗篇中,蒲松龄深受潘岳《悼亡诗》第一首 写法的影响,如他的《过墓作》,诗体同潘岳一样为五言古诗,其中 几个排比句生动感人:

老屋汝所处,今日空无人;

衾裯汝所寝,设置不复陈;

华服汝所惜,散弃无复存;

菽粟汝所蓄,抛掷等灰尘。

这几句近似潘岳的诗句: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从潘岳的“望庐思其人”到蒲松龄的“老屋汝所处,今日空无人”,读 者感受到的都是物是人非的凄婉哀痛。这是蒲松龄在悼亡诗的情 调上受潘郎的影响所致。潘岳悼亡诗的成功缘于他对亡妻的情真 意切,正如明代陈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 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 佳者。”

与潘岳的诗相比,蒲松龄虽然也在写睹“屋”思人、物是人非的 凄凉哀怨,虽然也用了五言排比句,但与潘岳也有貌合神离之处。 在诗歌意象上,衾裯华服不同于帏帐屏风,表明了各自的妻子所 处的时代、身分各异。菽粟更不同于翰墨,分别刻画了人物的个性、 嗜好,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喜爱笔墨字 画;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自出嫁后五十余年一向忙于田间灶前, 珍惜菽粟豆麦。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的真切 相知。从排比的效果上看,蒲松龄的诗句较潘岳的《悼亡诗》,语气 更加强烈,句式更为精炼。

唐代大诗人元稹也曾以悼亡闻名。“元稹的妻子韦丛于元和四 年(809)七月初九去世,三个月后的十月十三日葬于咸阳。”*元稹 的悼亡诗《遣悲怀》七律三首历来为人称道。除了潘岳诗所具备的 哀婉动人之外,还“由于感情真挚,并能将律诗口语化,较之潘岳悼 亡诗尤为人所爱读。””如《遣悲怀》之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韦氏一门为长安望族,其妻韦丛秀外惠中,但没有贵族小姐的 娇矜,去世时才27岁,元稹30岁,七载伉俪,感情甚笃,难怪元稹“悼 亡诗满旧屏风”。这首《遣悲怀》通过对妻子一系列动作的描绘,“无 衣搜荩箧”(荩草编的衣箱)、“沽酒拔金钗”(用金钗首饰去换酒)、 “野蔬充膳”、“落叶添薪”,一位贤德女子为丈夫、为家计含辛茹苦 的形象跃然纸上。贵族出身的妻子随自己安贫乐道,她的英年早 逝,使元稹不禁发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感慨。

蒲松龄受元稹悼亡诗的影响较潘岳更为直接。他的悼亡长诗 《悼内》,由六组七言律诗构成,其中第二组写道:

自嫁黔娄艰备遭,家贫儿女任啼号。

浣衣更惜来生福,丰岁时将野菜挑,

怜我衰髦留脆饵,哀君多病苦勤劳。

幸逢诸妇能相继,井臼无须手自操。

蒲诗开头一句“自嫁黔娄”四个字直接由元稹的《遣悲怀》而来,寓 意也相同。“黔娄”是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贫,不求仕进,齐鲁之君 聘赐,俱不受,死时衾不蔽体,后来人们以喻贫士。元稹的“自嫁黔 娄百事乖”言韦氏嫁给自己是由贵人贱,蒲松龄电以”自嫁黔娄艰 备遭”自比贫士,表达了对妻子下嫁于自己的感激与愧疚。他的妻 子刘氏的父亲,是“文战有声”的人,出身也算书香门第,未嫁时 刘公自知蒲家贫寒,但敬重蒲松龄父亲的为人,曾说“闻其为忍辱 仙人,又教儿读,不以贫辍业,贻谋必无蹉跌,虽贫何病?”毅然为 女儿定亲。出嫁后,“刘氏食贫衣俭””操劳了56年,临终前“尚卧理 家政”,因而“自嫁黔娄艰备遭”的诗句既是借古喻今,也是肺腑 之言。

从诗歌创作风格上看,蒲松龄的悼亡诗自然浑朴,更接近元稹 通俗浅切的风格。同是以悼念亡妻为题材,潘诗与元诗有较大差 别,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坛风气有直接的关系。潘 岳身处西晋太康年间,当时形式主义浮靡文风盛行,陆机在《文赋》 中明确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诔缠绵而凄怆”。潘岳的悼亡诗恰好 是涛歌体裁的诔文,所以兼容了当时对诗与诔的写作要求,除了感 情缠绵凄怆之外,文字也绮靡“繁冗”,这是时代所致。

与潘岳的六朝习气所不同的是,元稹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新乐 府运动的代表作家。他们强调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功能,所以他们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通俗平易,元稹的悼亡 诗体现了新乐府诗的特点。蒲松龄的诗(不仅仅是几首悼亡诗)从 整体风格上看,现实性、通俗性都较强,与唐代新乐府诗意脉相连。 仅就悼亡涛而言,蒲松龄借鉴了潘岳的情真意切、凄凉哀婉,同时 摒弃了潘岳的绮靡繁冗,而吸取了元稹的通俗平易,因此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增强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