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卷轴5神器首饰代码:中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把它当作至理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1 17:36:35
难道仅仅因为“中庸”才能“和谐”吗?
谁能详细解释一下,对这个词理解不够~!~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奉上中庸之道~还会有英雄出现吗?
不是说时势早英雄吗?它和中庸相排斥?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

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伦理学》,第2卷,第9节。——原文注)但是不自觉的极端主义者将中庸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彼此将持中间立场的人推来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成鲁莽,鲁莽的人又说成怯懦,其他的情况也是这样;(《伦理学》,第2卷,第8节。——原文注)就这样,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说成是“保守分子”,被“保守分子”说成“激进分子”。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准绳
所谓“不偏不倚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是孔子晚年提出的
没有做具体阐释

历史上不免有许多曲解
(就像阴阳学说成了 各路“英豪”建立自己学说的工具一样)
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
中庸 之所以能够 和谐
是因为它讲求的是一个人生态度
让人不过分张扬 也不过于沉寂
不过于利禄 也不过于清高
不过于黑 也不过于白
水至清则无鱼嘛

儒家经典中对此思想多少是有所反映的
如《礼记 檀弓 嗟来之食》有“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 也可食。’”
(对古代故事如今都喜欢断章取义 实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也许过去的思想真的不中用了吧 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较好 因为有不少分析实在是精辟极了 比现代人啰哩叭嗦的新派语言半天强多了 不然我想总是中学生《孟子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中的一小段 把你给拘泥着 这儒家的亚圣恐怕担待不起着罪责啊)
《菜根谭》的许多言论与此相合

中庸之道就是在做事的时候不要力求一个极端,或是好的极端或是坏的极端。人不是一个个体的动物,是群居的团体,要想团队是合谐的,那就要适应别人的感受,所以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对自己周围的人要求太苛刻,差不多就行,这样大家相处的才会和谐。中庸虽然不是和谐的前提,但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庸之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是因为它的概念的度是不确定的,一件事一个度的要求,所以只有自己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掌握事情的度,才能真正的做到中庸。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中庸是一种伦理原则,是对人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则性约束。从实践性的社会角度讲,中庸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为日常各种事务中的实践活动。正因为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性与广泛性,中庸之道才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

但是中庸之道到底好不好呢,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主观上的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说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中庸是一种伦理原则,是对人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则性约束。从实践性的社会角度讲,中庸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为日常各种事务中的实践活动。正因为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性与广泛性,中庸之道才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

但是中庸之道到底好不好呢,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主观上的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说

我也一直在理解这个,我觉得中国这个思想太好了,学习中
中庸并不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