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帅哥照片单人多张:李清照见过辛弃疾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17:27:07
他们都是宋朝的 出生年月也就几是年应该有机会见过吧?可是在李清照的介绍里就没有提到 有人知道的 请回答

一、二人没有相见过。李清照的生卒年是:1084年3月13日-1155或1156年5月12日;辛弃疾的生卒年是: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二、李清照去世时,辛弃疾年方十来岁。二人虽都是山东人,但并未相见。李清照晚年(1131年到1156年左右)是在浙江绍兴度过并去世的。

  山东史志载“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1234年)。元朝(公1206——1368年)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1644年)设山东布政使司(现在的市级管制)”在山东济南历城以西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出了两个光耀千秋的诗词泰斗,他们就是辛弃疾与李清照。毕业以后读过很多李清照的词,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个人比黄花瘦,真是一句道尽了相思愁。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她的词作,她发表了前无古人的婉约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清代著名学者王渔洋称李清照为词家大宗,他说;“婉约以易安(李清照)为宗,豪放惟幼安(指南宋诗人辛弃疾,) 称首。”“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

  辛弃疾和李清照同是山东历城人,又同是诗词大家。但我想他们却不一定是好朋友,因为他们的词风是如此迥异,很难有共同语言。辛弃疾的词就象一把出了匣的长剑,时而锋利,时而豪放,时而慷慨纵横。他一生的时间耗在了统一祖国的事业上,然而支离破碎的南宋王朝以无法改变历史的必然。苟且偷安,半壁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多少仁人志士企图力挽狂澜,都以失败告终。辛弃疾在建康下水门城上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一词,最后几句这样写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报英雄泪?” 国势危机的忧虑,在这几句中表露无疑。淳熙十五年,(公元1181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因一力主战写了万言书《九议》。可惜,辛弃疾的正确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十几年间,辛弃疾虽然先后被任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安抚使、转运使一类的官职,但由于当权者对主战派人士的疑忌和排斥,他要求率兵打仗,收复中原的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在他六十四岁的时候又被朝廷所起用,这让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七十九岁高龄的爱国诗人陆游听说了,兴奋地前去祝贺他:“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赫!但令小试出余绪,青史英豪可雄夸。”时世早英雄,也毁了英雄。当年老多病的辛弃疾奔赴前线的时候,主和的左丞相周必大却借故调离了他,使一切努力都化为流水。起伏坎坷的政治命运使他痛苦不堪,辛弃疾在 晚年回忆起这些事来,仍然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在一首词中他写道“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据说,他在临终时,还手握宝剑,大呼“杀贼!杀贼!”英雄豪气真是然后生小辈感佩。在他将近七十岁的时候还写了最著名的那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南宋的词人之中最敬佩的就是辛弃疾,可以说一声了不起。

山东史志载“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1234年)。元朝(公1206——1368年)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1644年)设山东布政使司(现在的市级管制)”在山东济南历城以西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出了两个光耀千秋的诗词泰斗,他们就是辛弃疾与李清照。毕业以后读过很多李清照的词,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个人比黄花瘦,真是一句道尽了相思愁。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她的词作,她发表了前无古人的婉约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清代著名学者王渔洋称李清照为词家大宗,他说;“婉约以易安(李清照)为宗,豪放惟幼安(指南宋诗人辛弃疾,) 称首。”“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

辛弃疾和李清照同是山东历城人,又同是诗词大家。但我想他们却不一定是好朋友,因为他们的词风是如此迥异,很难有共同语言。辛弃疾的词就象一把出了匣的长剑,时而锋利,时而豪放,时而慷慨纵横。他一生的时间耗在了统一祖国的事业上,然而支离破碎的南宋王朝以无法改变历史的必然。苟且偷安,半壁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多少仁人志士企图力挽狂澜,都以失败告终。辛弃疾在建康下水门城上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一词,最后几句这样写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报英雄泪?” 国势危机的忧虑,在这几句中表露无疑。淳熙十五年,(公元1181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因一力主战写了万言书《九议》。可惜,辛弃疾的正确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十几年间,辛弃疾虽然先后被任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安抚使、转运使一类的官职,但由于当权者对主战派人士的疑忌和排斥,他要求率兵打仗,收复中原的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在他六十四岁的时候又被朝廷所起用,这让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七十九岁高龄的爱国诗人陆游听说了,兴奋地前去祝贺他:“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赫!但令小试出余绪,青史英豪可雄夸。”时世早英雄,也毁了英雄。当年老多病的辛弃疾奔赴前线的时候,主和的左丞相周必大却借故调离了他,使一切努力都化为流水。起伏坎坷的政治命运使他痛苦不堪,辛弃疾在 晚年回忆起这些事来,仍然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在一首词中他写道“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据说,他在临终时,还手握宝剑,大呼“杀贼!杀贼!”英雄豪气真是然后生小辈感佩。在他将近七十岁的时候还写了最著名的那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南宋的词人之中最敬佩的就是辛弃疾,可以说一声了不起。

李清照比辛弃疾大56岁,死的时候辛弃疾才14岁。所以就算辛弃疾从小仰慕李清照的才华,但他也只是一个小孩子,没机会见到李清照的

李清照去世时,辛弃疾才11岁而已。肯定见不到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