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丧偶再婚的弊端: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9:04:23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表现了十分真诚的关心和同情。尽管他们并没有改变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但是他们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和行为理应受到我们充分的肯定。特别是一些优秀知识分子反对剥削和压迫的大同理想,更值得我们珍视。列宁说:“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这些理想对马克思主义说来是非常宝贵的。”④从《礼记·礼运》篇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开始,我国历代不断有些优秀的知识分子提出过与剥削制度相反的理想。像东晋的鲍敬言、宋元之际的邓牧,以及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颜元、唐甄等启蒙思想家,或追求“无君无臣”、“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⑤的乐土;或设计“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⑥的政治蓝图;或主张“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之”⑦;或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抨击。这些优秀知识分子希望在祖国的大地上出现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他们的理想给后人以启迪,激励人们为建设一个自由、幸福和富强的国家而献身。孙中山就曾依据《礼运》篇的大同理想,提出“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主观社会主义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