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长得很近:想找心理医生是有病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8:45:10
每当我不开心或找不到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时(我身边的人我信不过,也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秘密)我就想找一位心理医生来听听我心中的想法,因为我觉得医生是就可靠的人,但我又怕人家知道了说我心理有问题,事实是这样的吗?找心理医生就一定是有病吗?
踩我的人不要进来,专业人事进来最好了,我讨厌被人踩.我只是想来找答案,而不是给人取笑的~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近年来已达到30%。对于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他们有无存在的空间与合法性?我们是“招安”他们,还是允许其在某一限度内以其“自在”的方式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心理咨询急需解决的哲学问题。

一、一个个体成长的停止和偶在论视野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各种内外因素连续的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家庭方面来说,包括父母的生存状态、父母的文化背景、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父母的性格特征、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社会关系特征等因素;从社会成长环境来说,包括个体生长在乡村还是城市、沿海还是内地、东部还是西部等因素;从自身方面来说,包括个体的思维方式、个体的性格、气质特征、个体知识的广度、个体的理想目标等因素。一旦有一个要素变量发生变化,就会造成个体连续成长的中断,也就是停止了原来正常成长的模式。这时新的要素变量加入进来,个体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长出一种新的成长模式。这种新的成长模式使个体的成长开始与众不同,开始远离常轨,开始有所“创新”。这就是所谓的“个体成长的停止”。所谓“个体成长的偶在性”,是指个体与环境关系的较宽松的偶在模态。偶在模态是指个体始终可以选择其他可能性的情况。这是因为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若干特殊的精神创伤,这些潜隐的精神创伤在特殊的或相似的刺激环境下会重新再现出来,促使个体采取措施去应对他们,去平衡他们,从而产生个体成长中的各种可能性。

二、大学生个体及其心理问题的全新定位思考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说是个体成长中的问题,不如说是个体连续成长中断的结果。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个体成长中的问题,就容易把心理问题作简单化、机械化、固定化处理,忽视对心理问题的探究和阐释,并且不利于对大学生问题进行分化、深入的研究;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是个体连续成长中断的结果,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断裂现象以及研究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发展出适合个体的“自在”的生存方式。

(一)心理咨询的定位:多元的生存状态

目前,许多大学生不愿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心理咨询是定位在健康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去心理咨询,所以使许多学生望“病”而逃。大学生的存在状态论则把心理咨询定位在生存状态上,即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多元的生存状态,有主流的、次主流的、有边缘的等等,那些连续成长中断且在主流社会中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充满冲突者、有疑惑者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以使自身当下的存在得到合理化解释。

第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以另类的方式存在的。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有既定的行为范式,理想的状态是不愿融通相异的观念,想发展一条平行发展的道路。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他们一方面想开辟平行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想融入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很矛盾,不知如何对待和接受自己的存在状态。本文认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就是与其他学生不同,是以另类的方式存在的,应该有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空间。这些学生应该以另类自居,发展出适合自身的存在方式。

第二,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个体连续成长中断的结果。中断、停止意味着变化、更新、创造。也就是说,个体成长的停止使个体远离常轨,个体的观念、信念、认识、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个体开始比较前后发生的变化,分析目前的情况,创造应对变化的策略。这个过程促使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这种因应方式会长久的保存在记忆中,这也就造就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特征。

第三,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特征。正是由于个体成长的停止,所以他们才很少按照常人的方式去发展自己,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而是另辟蹊径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意志坚强,敢于失败,敢于冒险,敢于去开拓未知的领域。因此,他们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不拘泥于既定的范式,比较灵活,这也正是其偶在的特征所赋予的。

第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发展的两极性。两极性是指个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先前的影响既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造就了有创造性和多种发展可能性的个体,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有些个体走向消极的边缘,走向非真、非善、非美的发展可能性状态。所以,作为另类,虽然多少安慰,多少“招安”,多少柔情都很难“收容”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和痛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心智性和技巧性操作去平衡他们的观念,去升华他们的观念。即需要心理咨询工作的引导和观念支持,使他们取得心理上的自我认同,进而走上积极的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全新的阐释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知方面、情爱方面、情绪方面等心理问题;从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焦虑、抑郁、强迫等神经症状;本文从个体连续成长的中断、停止和偶在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个体人际关系中断的问题、个体成长环境中断的问题、个体成长中特殊事件或危机影响的问题、个体成长的各种因素组合是否恰当的问题。

人际关系中断的问题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重要的人际关系中止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说,双亲中有人过早去世、双亲离异、离开双亲由爷爷奶奶抚养等都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大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上,就是认知观念上比较极端、偏激、固执;情绪上波动较大;性格孤僻、叛逆、抑郁、待人冷淡;行为上有些怪异,不愿或尽量避免与人交往等。

个体成长环境中断的问题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迁移所带来的问题。具体地说,包括学校的变更、家庭住址的迁移、父母职业和地位的变化等给个体带来的问题。学校的变更包括由普通校向重点校的变更、普通校之间的变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转学、寄宿在亲戚家所在地点的学校等;家庭住址的迁移包括由乡村迁移到城镇、由内地迁移到沿海、由文化贫乏的社区迁移到文化氛围浓厚的社区等;父母职业和地位的变化包括父母的失业、父母的跳槽、父母职位的升迁等。这些变化带来了个体连续成长的中断,对个体的成长都会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如果家长和学校没能及时地与个体沟通,增进个体的适应能力,将会给个体的成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心理特征上就是适应新的环境能力差,不善于和他人交往沟通,主动性、积极性差,自我角色和地位的认同发展缓慢。

个体成长中特殊事件或危机影响的问题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特殊事件或危机,由于没有及时地疏通情绪而造成的心理问题。这些事件或危机包括好友或同学因病突然离去、中考和高考的落榜、患过很难医治的遗传病或慢性病、有时甚至是某人的一句话或一部电影等。如果经历过这些特殊事件或危机的个体没有得到恰当的心理疏导和积极引导,特殊事件或危机对个体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积淀下来的,作为一种“尚未完成的情结”郁积在心理,并时时影响着个体的情感情绪。一旦个体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境,过去积淀的体验又会袭上心头,使个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自卑等消极情绪。

个体成长的各种因素组合是否恰当的问题是指个体的成长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只要各种因素组合的好,个体的心理就能正常发展。也就是说,即使各种因素不是最好的,但只要组合的好,个体也能正常的发展;如果各种影响因素都很好,但组合不好,个体的发展也会偏离常态,使个体的心理产生问题。比如农村的孩子虽然生活在乡村,但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合理、家乡的学习气氛浓厚、个体又比较自信,这样的学生心理发展就很正常;如果其中有一个因素不合理(假设个体总觉得自卑),这样的学生心理发展就不正常,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三、发展出一套新的心理咨询的策略

从个体成长的停止和偶在论视野,我们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作了重新界定,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及其心理问题做出了全新的定位思考,接着我们尝试发展出一套新的心理咨询的策略,以便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一)帮助学生探寻个体成长的中断点并加以阐释其问题的实质

帮助学生探寻个体成长的中断点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第一步。这一步骤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基本情况而获得。只有找到这个点,并从此点切入,找出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解释其现在的行为,才能把握个体的问题实质。比如有一学生在中学期间,有一好友因癌症去世。后来自己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担心自己是不是也是癌症,导致焦虑、疑病等心理问题。

(二)帮助学生分析个体的特征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往往只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和不足,要一心意孤行,不愿改变;要么就模仿他人的行为,一旦达不到目的,就更加自卑、焦虑和悲观。帮助这些学生认识到自身独特的特性,引导他们开掘自身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彻底改变个体对自身和事物的观念人手来解决问题。

(三)帮助学生规划一条“自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所谓“自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指个体从自己现有的观念原型出发,发展出具有个体特色的、适合自己的、不会带来过大的心理冲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是以“偶在”的状态存在的,不可能造就出同一模子的个体,与其提出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他们,“招安”他们,不如让其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发展。况且,惟有如此,个体才能生活的自在、坦然。下面针对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以及对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提出观念性的思路。

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识:“人同外部世界的任何关系都不能把人自身能在的限度抽象掉,也不能把外部世界影响的方式‘机缘’抽象掉,‘相关性’总是存在的,只是相关性态不同而已,而‘悖论’则是相关性的根底。”也就是说,由于自身存在时间、空间的此在性,个体的认识都有“能在”的限度,语意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对象绝非统一,只是一个参照点而已。所以,个体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在”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时空因素,分析他人语言和动机的组合,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采取批判、辩证的态度,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

对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概括地说,交往方式不外两种:共识性交往与非共识性交往。……非共识性交往,其本身就是一个悖沦范畴,不可交往的交往,不可理解的理解,即另类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与合法性。”也就是说,在交往过程中,不是侵入对方的话语中,而是平行在外,指出对方话语的各种失误,或提出一个例外的事实或另外一种理解,对方仍然有不接受其限度或作另外引申的自由。这种交往方式属于自律自由式的,个体不必屈从于他者,而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接纳自己,悦纳自己。

在当前我国发生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中断和停止现象日益增多,给个体的成长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个体成长的停止和偶在论视野看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与时代的特征相符合的,对疏通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其他方法并行不悖。

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向朋友倾诉一下要比找心理医生谈好,毕竟朋友与你是互相熟悉的,这样的交流更有助于朋友对你的想法的理解。而心理医生则更多的是在你心理上出现很严重的问题的时候来帮助你。心理医生固然值得信赖但有的时候朋友也会帮你解决你心中的问题。还有一点如果你是因为周围没有可信赖的朋友而有了这样的问题,那么心理医生会帮你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如果你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那么心理医生会给你一个找到知心朋友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心理困惑的时候,不会什么事情都一帆风顺,当有心理困惑时,肯定需要和人进行沟通。
找心理医生就是心理有病,这个观点是非常不可取得,在国外如果一个人有心理医生是非常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