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雷康防伪码靠谱吗:应如根治腮腺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22:38:32
应该如何饮食才有助于腮腺炎的康复?
请分析\并说治疗方法\治疗步骤\治疗药方.
问题补充:补充:腮腺炎,该如何治疗??吃什么药?注意什么??

主要还是要抗病毒治疗。光消炎不行的。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腮腺病毒感染导致颊和颈的唾液腺肿胀疼痛。罕见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肾、肝脏、甲状腺的炎症,虽然任何人都会感染,但未注射疫苗的学龄儿童最易受染,冬春两季高发。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呈球形,大小约80~300nm。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病毒外膜有血凝素抗原(V),核壳有可溶性抗原(S)。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应的抗体,S抗体有无保护作用尚有争议,V抗体具有保护作用。病毒外膜的血凝素,能凝集鸡和豚鼠红细胞,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在Hela细胞、人胚肾与猴肾原代细胞上生长良好。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55~60℃20分钟死亡。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
以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
(一)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需要隔离。患者在症状出现9天内,不允许到学校或去工作。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9天。患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最具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时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在这些器官中进行增殖后,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导管呈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往往引起腺管组织堵塞,内压增加,导致腺体肿大。涎腺、睾丸、卵巢、胰腺亦可有类似炎症改变。腮腺导管部分阻塞时,唾液中潴留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并从尿中排泄,导致血清与尿淀粉酶增高。脑组织病变可呈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病变,包括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偶见室管细胞坏死,结疤使大脑导水管狭窄,形成颅内积水。青春期患者易并发睾丸炎。睾丸曲精管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可见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疼痛,怕进酸食。包括发热,颈、颌下、耳前唾液腺肿胀、疼痛。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25%会出现睾丸肿大,三分一感染者可无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儿死亡及流产,并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二)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疑并发胰腺炎时除检测淀粉酶外,血清脂肪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 低滴度如1:2提示特异免疫反应。中和抗体特异性强,但不作常规应用。
2.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 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4.尿 肾脏受累时可出现尿蛋白、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尿的改变。
[并发症]
(一)生殖系统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后期的成人患者,小儿少见。
1.睾丸炎 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见于腮肿后一周左右,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肿痛、伴剧烈触痛,重者阴囊皮肤显著水肿,鞘膜腔内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急性症状约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后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
2.卵巢炎 发生率约占成年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主要表现为骤起畏寒、发热,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触及肿大的卵巢,伴有压痛。不影响生育力。
(二)胰腺炎 发生率约5%,儿童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1周左右,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肌紧张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便秘,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消失。血清淀粉酶活力升高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μ%(正常值0.2~0.7μ%),提示近期有胰腺炎存在。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
1.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发病率5~25%,局部地区可达35%。一般认为系该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1周内发生。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或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均呈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一般预后良好,个别重者可致死亡。
2.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 偶于腮腺炎后1~3周发生,预后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面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见脑膜脑炎后因导水管狭窄,并发脑积水。
3.耳聋 表现为呕吐、旋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是由内淋巴迷路炎及听神经炎所致。虽然发病率很低(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多发生于单侧(75%),故仍能保留一定的听力。
(四)心肌炎 约4~5%患者发生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严重者可致死。但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而无明显临床病状。偶有心包炎。
(五)肾炎 早期尿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腮腺炎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症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相同,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六)其他 约占5~10%,如乳腺炎、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泪腺炎,急性疱疹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多发生在腮腺肿大1~2周之内,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

[诊断]
(一)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1.补体结合试验 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2.血凝抑制试验 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
3.病毒分离 必要时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脑脊液或尿,接种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管培养,以便鉴定。由于手续繁杂,一般甚少采用。
[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三)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四)其它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如单纯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萨基病毒A组和B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确诊需借助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疗法,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主要给予充分的水、足量的进食、卧床休息,服阿斯匹林以控制感染。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一)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二)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日,或强的松40~60mg/日,连续3~5天,儿童酌减。
睾丸炎治疗: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数1mg,一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脑膜脑炎治疗 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
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

[预后]
不会再感染,患病后有终生免疫。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有预防疫苗。在12-15个月时注射的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中就含腮腺炎疫苗。
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怀孕妇女,那些有蛋类过敏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须由医生决定。
(四)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参考资料:
流行性腮腺炎就是俗称的“痄腮”,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儿童得了腮腺炎有哪些表现?
①发烧、头痛、嗓子痛、嘴干、口渴、全身无力、哭闹不安、不想吃东西。
②患病1~2天后,可有腮腺肿大。表面皮肤紧张、发亮、不红、发热、疼痛明显。张口或吃酸东西时加重。先是一侧腮腺肿大,然后发展为双侧。有时双侧腮腺同时肿大。
③2~3天后症状突出,体温可达39~40℃,在上颌第二臼齿旁颊部粘膜上,可看到肿大的腮腺管口,无脓性分泌物排出。约7~14天痊愈。

腮腺肿大是流行性腮腺炎吗?
引起腮腺肿大的原因很多,所以发现腮腺肿大,应该仔细问清病情的经过,检查腮腺肿大的情况,分析可能引起腮腺肿大的原因,才能判断是否就是流行性腮腺炎。
有的儿童因为腮腺肿大去看医生,第一次说是流行性腮腺炎,用了一些药,肿也就退了。谁知隔不久同一个部位又肿了起来,甚至反复发了好几次,这就很可能不是流行性腮腺炎,因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生中极少会得2次的。如果再次发生,很有可能把别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腮腺肿大误认为流行性腮腺炎了。所以在判断这种病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尤其是第二次又出现同样情况时,应该仔细分析,有没有其他原因如化脓性腮腺炎等的可能,以免判断错误,耽误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与耳前淋巴结炎有何区别?
耳前淋巴结炎的肿大部位仅限于耳前区。范围较小,肿大的淋巴结边缘界限清楚,按触时可摸到一个较硬的核状腺体,压痛明显,腮腺管口无红肿。常伴有中耳炎等原发病灶。
流行性腮腺炎肿大部位是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周围边缘界限不清,按触时稍有弹性感,有轻压痛,腮腺管口红肿。

如何区别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仅限于一侧腮腺肿大。腺体表面皮肤红肿,周围边缘界限清楚,按触时有波动感,压痛明显,挤压腺体时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减低的情况下。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的病史。大多是两侧腮腺都肿大,腺体表面皮肤无红肿,无波动感,轻压痛,挤压腺体时腮腺管口无脓液流出。
六神丸可治腮腺炎

春秋季,儿童容易患腮腺炎。简便的治疗方法,可每日服六神丸3次,每次5~8粒,
同时每天用六神丸 10~20粒研碎,食醋调匀涂患处,2~3天即可见效。
流行性腮腺炎对胎儿有影响吗?

孕妇是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妊娠期发病率为0.8~10/10000人。孕妇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后对胎儿的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可引起流产、早产及胎儿先天性畸形,但有些研究表明这些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无关。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痄耳风、大嘴巴病、猪头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2~15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16~18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但不发红,表面可发热,但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1~4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3~4天可达高峰,再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6~7天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10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曝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如发现睾丸肿大、有压痛,可用湿毛巾局部冷敷。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在冬春季节加强孩子的营养、保暖及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人们往往只注意腮腺的肿胀是否消失,却常忽视其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由腮腺炎引起的高烧,有可能导致昏迷、惊厥、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炎以及脑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炎、耳聋等。这是由于腮腺炎病毒侵犯有关器官所致。极个别的病人可以留下智力减退、听力障碍、运动神经麻痹1单侧永久性耳聋或死于脑炎。
腮腺炎病毒经血液循环侵袭生殖器官,可引起男性睾丸炎和女性卵巢炎,这两种病对今后生育功能都会带来有害的影响。
据统计,在12~18岁患腮腺炎的病人中,约有20%并发睾丸炎。一旦发作睾丸炎,可发高热、寒战、睾丸肿胀、发红、疼痛,并伴有剧烈触痛。除了睾丸肿大外,阴囊皮肤水肿,鞘膜腔积液,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发生睾丸萎缩,如果只罹患一侧睾丸,可引起少精症;若累及双侧睾丸,可造成无精症。最近有学者指出,流行性腮腺炎所至的男性不育并非睾丸丧失了生精的能力,而是产生的精子被自身抗体所杀灭,这种情况称为自身免疫性不育。
女孩并发卵巢炎时,有腹痛、腰痛等症状,也可能造成不孕症。有5~7%的成年女性腮腺炎患者并发卵巢炎,引起月经失调、提前闭经。许多不孕女子,经检查发现卵巢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排卵者,其中也有些人曾患过流行性腮腺炎。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女若患了流行性腮腺炎后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对于今后生育功能的影响格外大。所以青春期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后,更应注意防止睾丸炎或卵巢炎的发生。

"大嘴巴"的腮腺炎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小儿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剌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若发现患儿,应加强晨检工作,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3-5天。有一点要注意,丙种球蛋白对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 ……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现代医学病理: 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中医学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引起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预后良好。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奎滞;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诊断: 1.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2.临床表现:以耳垂前下方为中心肿胀、发硬与压痛,且多为双侧,并不成脓。部分病例可并发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脑膜炎等。 潜伏期:14-24日,以17-18日最为多见。 前驱期:1-2日,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偶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征,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腮肿期:腮肿一般多为两侧性,可先见于一侧,1~2日后另一侧亦肿大,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相对增加,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尿淀粉酶活力增高, 50%以上有脑脊液细胞轻度增高。如有特殊必要可进行血清学(中和抗体,补体结合、血凝抑制)检查、灭活病一皮肤试验以及病毒分离而确定诊断。 4.并发症 脑膜脑炎与睾丸炎较多见。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为发颐)多为一侧,红肿疼痛显著,成脓后有波动感,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抗菌剂治疗有效。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非以耳垂为中心,呈边缘清楚的硬结,压痛显著,其附近多有炎症(牙齿、咽峡、耳部疮疡等)。 3.继发性腮腺肿大:可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药物性(碘剂、羟保泰松、异丙肾等),多对称,柔软,无疼痛。 4.其他:偶或尚须同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相鉴别,这些均有反复发作史,肿消皆速。尚有青春期男子有单纯腮肿者,但不伴其他症状。 现代医学疗?br>参考资料:金清澄瑞普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