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经常卡死:求菲雅尔塔的春天的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23:31:30
〈菲雅尔塔的春天〉 纳博科夫
要全文(中文的- -)谢谢

纳博科夫的创作很少涉及意识形态话题,作为十月革命后流亡西方的白俄作家,他并没有从政治异见中展开有关生存的思考,说来这有些不同寻常。可是,他以机智和富于感觉的叙事风格向世人呈示其良心与智慧的另一面,也即通过对苦难与人性的反常化描述,表达了某种超越尘俗的美好情感。不过,这一特点后来逐渐湮灭在《洛丽塔》、《微暗的火》那些复杂的戏拟性作品之中——那几部使他名声大噪的长篇小说多少有些耍弄评论界的意思,研究者们让他牵着鼻子在迷宫里转悠,有时候他自己也被转晕了。其实,更见灵性的东西是他那些略带感伤意味的短篇作品,尤其早期侨居柏林时用俄文写作的某些篇什。

  《菲雅尔塔的春天》一书收入纳博科夫的二十二个短篇小说,差不多都是关于白俄侨民的故事,有四处辗转的流浪汉,也有柏林夜幕下蹒跚已久的垂垂老者。初看之下,纳博科夫的人物很难被纳入喧嚣躁动的时代语境,每个人都是一个灵魂的孤岛,无论《圣诞节》中斯列普佐夫的丧子之悲,还是《旧梦重寻》里边乔尔勃怀念爱妻的梦幻之旅,诸般哀婉的叙述并非存心要拈出一个怨天尤人的理由,人们互不相干的痛苦仿佛就是生活本身。那些浪迹天涯的男男女女不但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同样有着“上帝慷慨赐予的人的孤独”,彼此心灵的千差万别正好恰如其分地摹写着世事纷纭的变局。作者非常属意小说的私人场景以及其中的个性差异,以至于让人觉得他是否把人性从社会层面上剥离开了,可是就在公共空间的虚化之处又让你感触着隐隐而生的沧桑之慨。从《云影•古堡•湖光》所述伊凡诺维奇在旅行团遭遇的集体压迫中,人们不难理解窒息个性的法西斯倾向当初如何弥漫世间。自由的步履有时就是那么沉重,开朗欢悦的眼神后边总是有着苦涩的记忆……

  纳博科夫喜欢用抒情化的散文笔调表现某种情境和深层意绪,像《柏林的夜晚》、《海港》、《仁慈》诸篇就是这类佳作,看上去几乎没有故事,而每一处场景后边都隐匿着生活的线索,那些悲欣交集的片断本来具有畸变与扩展的可能,却偏偏放弃了有板有眼的矛盾冲突。当然,纳博科夫并非不善于写故事,只是他的想法和手法总跟别人不同。在一篇讲述追捕逃犯的对话体作品中,作家对叙述话语的专制性提出质疑——那个怪异的旅客实际上是被叙述推向可疑的境地,而事物的原生状态中恐怕隐伏着人们永远难以知晓的动因。《列奥纳多》也是一篇涉及故事观念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幅是讲古斯塔夫兄弟不断偷窥和捉弄一位讷言孤行的邻人,最后还杀害了他。一路读下去,你会以为此中主旨是对小市民丑陋性格的鞭挞,故事行将结尾时陡然生变,警方在调查中发现那可怜兮兮的被害者竟是制造假币的黑帮人物。这种出人意料跟欧•亨利式的结尾迥然有别,纳博科夫这样横插一杠,话语轨迹一下拐了个大弯。

  有人说好故事早让十九世纪作家写光了,纳博科夫偏不信自己干不过前人。他不但绕开人家的路子,甚至不肯重复自己的手法,每一篇东西都想引入一种新的艺术要素。像《雷雨》中以利亚驾车在云中奔驰的幻像,像《圣诞节》幼蛾破茧而出的诗的意象,像《宵小之徒》中彼得洛维奇决斗前夜和临阵脱逃之后那些灵魂出窍似的心理描述,都堪称精彩绝伦,可圈可点。当然还有《飞来横祸》的凄恻之美,他把恋爱中晕晕乎乎的感觉写得那么出神入化,同样显示了极为罕见的才能。那里边主人公跳下电车摔伤后的情形纯以超现实手法描写,而字里行间又充满了细微的感触和楚楚动人的情态刻画,弥留之际的幻觉被放大了,对象化了,映出人物的自我镜像,把生命的欣悦与忧伤一并带给读者。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开篇中说过,作家不仅是讲故事的人,还应当是教育家和魔法师,而大作家则是集三者于一身。在这三者中,他认为“魔法”是小说创作最重要的因素。什么叫“魔法”?这绝非规范的文学术语,读过纳博科夫的小说,不同的读者会找到不同的答案。

出版了的,去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