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请和府光临:什么是“十八般武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08:50:12

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 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 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
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 枪、剑、戟、 □、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图1叉)。
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 3件改为:代、抉、弓矢。
第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十八般武艺杂谈

“十八般武艺”之说,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泛指各种武艺,并非固指武艺的十八种内容。后世有关其内容的说法有多种。

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挝锤。”

其二,元明间施耐庵著《水浒全传·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铙并戈戟、牌棒与枪扒。”

其三,明万历间谢肇浙《五杂俎》:“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铙、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清代褚人获《坚瓠集》、陆凤藻《小知录·卷八》,两书中所记十八般武艺,内容与《五杂俎》相同。后世还出现了“九长九短”、“六短十二长”,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艺内容说。综合历代“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删去重复,共包括下述种目。

属抛射兵械的有:弓、弩、箭矢、铳。

属长兵器的有戈、矛、枪、棍、,殳、杵、杆、杖、棒、斧、铙、戟(长杆)大刀、把头、扒、挝、铲。

属短兵器的有:剑、(短柄)刀、鞭、锏、钩、镰、锤、拐、环。

属软兵器的有:链、流星、绵绳套绳。

属徒手的武艺。统称为“白打”。

历代“十八般武艺”说所指的这些种目。反映了中国古代武艺的概貌。但并末包括武艺的全部种目。例如,抛射兵械中还有飞刀、袖箭等等;长兵器中还有抓子棒、三尖两刃刀等抓棒合体或由刀、锤等器加长柄杆而改制成的兵械;短兵器中不有橛、鞭杆,以及匕首、鸳鸯铙、阴阳锐、状元笔、铁尺等等短小兵械;软兵器中还有绳镖、三节棍、飞挝等等。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这条谚语是对流派众多的中国武术的最好概括,同时,它鲜明地指出了武术流派的地域色彩。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据甲骨文和古文献记载,在商周期武术就已经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某些武术种类便已相当成熟。《庄子.刻意》关于导引的记述:“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同书《记剑》载:“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都是可靠的证明。那时的兵书也多有专章讲述武术。《汉书.艺文志》著录兵家“技巧”类16家207篇,图3卷,主要是讲武术的,即“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中国武术便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繁衍起来的,以至现在形成一个拥有众多拳种流派的昌盛局面。

武术流派历来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拳兴于齐”、“剑起吴越”之说便 表明了这一点。延续至今,才广泛流传着“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武谚。

从狭义来看,南拳北腿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在“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东枪西棍的说法与回族武术有关。生活在西北的回话人民擅长棍术,称阿里棍。在西北长期流传着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等棍术。现在仍流传着天齐棍、阴把棍、疯魔棍等优秀棍法。而早期诞生的优秀枪法则多流行于东部地区。象宋时杨妙贞创八母梨花枪法,号称二十年天下无敌手。杨妙贞与其夫李全常年活动在山东一带,杨家枪也便在这一带流传。明代时,山东、河南各地仍有教师教授杨家枪法。宋时福建还流传张、朱二家枪法。于是,“东枪西棍”之说便症先在西北回族人民中流传开了。

由于武器长期以来在格斗中广泛使用,因此流传较快、较广,以至地域色彩渐渐不那么浓厚了。仅以明代看,东方有石家枪、杨家枪、罗家枪、西方则有沙家竿子、马家短枪、峨嵋枪。东方有东海边城棍、俞氏棍、少林棍,西方则有天齐棍、条子棍。“东枪西棍”之说似乎不那么准确了,然而它反映了武术发展的一个侧面。

从广义看,这条武谚是在说明任何一个拳种在形成之初都有自己的流行地区,诸如鲁西的查拳、胶东的螳螂,沧州的八极、迷踪、六合,饶阳、蠡县的戳脚、翻子。湖南、广东、福建流行的南拳则又是一种风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武术流派地域性的体现,溯本求源,与“拳兴于齐”、“剑起吴越”不无关系。现在武术流派已冲出地域的局限,南方人早已多习北腿,北方人也涌现出不少南拳新秀。而太极、八卦、形意这些影响大的拳种早已风靡全国,习练者随处可见。

“南拳北腿”也曾作为绰号流行一时,那是指武术名家顾汝章、赖成已二人而言。30年代,顾汝章应聘广东国术馆,以北方拳术独树一帜,曾与一白俄赌赛,一掌击碎一匹白马的头。顾汝章技艺精湛,为人诚恳,深受武林敬仰。赖成已久居羊城,为南拳大家,声名显赫。二人交往甚厚,享誉武林,人们遂送雅号“南拳北腿”。

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