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公主复原图:鲁迅生平有什么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23:35:47
就是他生活中有哪些挫折、胜利。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以他整个的人生——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奋斗,他的探索,以他锋利的笔下一部部成功之作给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很值得学习和研究的。
一、生平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逝世,原名周树人,鲁迅这个名字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按照鲁迅一生生活地点的不同,鲁迅的生活道路可以分成下面几个时期:

1、绍兴时期:1881年-1898年(1岁-17岁)

①家庭背景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没落的封建仕宦家庭。祖父周福清是进士出身,才高气盛,为人倔强。父亲周伯宜则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由于仕途不顺,终日少言寡语,脾气古怪。母亲鲁瑞在当时的时代是一个比较开通的女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识字读书,是一个有胆识的女性,对孩子充满着温柔的母爱。和对父亲完全不同,鲁迅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是很深的。
鲁迅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有几十亩水田和一些店铺,当时祖父周福清还在京城做官,鲁迅一家过着比较富足和稳定的生活。
鲁迅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无论是仁厚慈爱的长辈继祖母和保姆长妈妈,宽厚开明的母亲,还是周围那些天真无邪又带着野性的小伙伴;无论是在家中的百草园,还是在乡间外婆家那古朴、幽静的乐土上,幼小的鲁迅可以任着自己活泼倔强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②所受教育
幼年和少年时期,鲁迅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的教育(民间的)
这主要来自于仁慈的继祖母和忠厚的长妈妈,她们给鲁迅讲了许多新奇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如《白蛇传》等等。从小受民间艺术潜移默化的熏染,培养了鲁迅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他从小就有抄书与描画的癖好,比如像《芥子园画传》这样图文并茂的书都是他所珍爱的宝物。
第二、正规的教育(正统的)
鲁迅很小就在祖父的指导下阅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及历代名家的古典诗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鲁迅七岁时父亲便把他送进私塾,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十二岁便进入绍兴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这期间鲁迅除阅读了《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著作以外,还广泛涉猎了许多野史笔记。
鲁迅在人生的启蒙时期从家庭和课堂等方面广泛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虽然像《二十四孝图》里那些对孩子来说显然是残酷的故事刺痛了他幼小善良的心,但这一时期的博览群书,为以后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③家境衰落
1893年,即鲁迅十三岁那年,是鲁迅一生中一个小小的转折点。
这一年祖父周福清因贿赂主考官一案,被判为“斩监候”(相当于现在的死缓),年年有被处死的危险,特别是到每年秋决的时候。鲁迅家里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去通融,以延缓祖父的生命,这样就不得不变卖田产,而这时父亲周伯宜又得了重病,花费就更大,鲁迅的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鲁迅也从此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饱尝了世态的炎凉,第一次体味了人生的甘苦。在《〈呐喊〉自序》中,他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少年鲁迅第一次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阴暗面。

④人生选择
在困境中鲁迅进入了青年时代,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现实的路似乎有许多——经商、当师爷,或是走传统的科举之路。前两者是倔强的鲁迅所不愿走的,而科举之路对于鲁迅来说,破落的家已无力再资助他继续读书,况且鲁迅也不愿再走祖父、父亲所走的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了。家庭的败落也使作为长子的鲁迅饱尝了大家庭中人们的欺侮和世俗的冷眼,他感到厌恶,于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2】他选择当时被认为是异端的路——学洋务。鲁迅从家庭、故乡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走进了社会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去。

2、南京时期:1898年-1902年(约17岁-21岁)
到南京后,鲁迅先是进了官费的江南水师学堂,这是洋务派为训练水兵而建的衙门式的官办学堂。
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侵略中国)和太平天国革命(1850-1864)的双重打击下,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于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初步形成的。从事洋务运动的都是一些封建的大官僚,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力图采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求所谓“自强”、“求富”。所以洋务派本身必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刚刚渗透进半封建半殖民地古老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在洋务派主持的江南水师学堂里,也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状态,封建的等级观念仍然十分严重。学校里高年级学生压着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得侍候他们,衣食住行也都要低人一等。学堂里开的课程也是中西参半、不伦不类,这种沉闷的空气,使渴求知识的年轻的鲁迅感到失望。不久他转学到了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去学开矿。

矿路学堂在当时算是比较开明的,鲁迅在这里初步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学堂的阅报处,他看到了改良派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及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的《译书汇编》,学习了格致(物理学、化学)、地学(地质学)、金石学(矿物学),还阅读了一些生理学和医学的书。在这一时期对鲁迅思想影响最大的书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南京时期,年轻的鲁迅虽然只是从微启的窗口在看世界,但他毕竟已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围栏中跨出了一步,开始接触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
此时中国社会也正在酝酿、发生着重大变革,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兴起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发生,鲁迅也正是在这时候从家庭、从故乡进入到了处在大变动中的中国社会之中。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一文总结了这一段生活:“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3】
1902年鲁迅以“第一等”的毕业文凭毕业,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开始了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909年(约21岁-28岁)
鲁迅带着希望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先进了弘文学院江南班学习日语。
①反清救国
当时的日本是中国革命者的聚集地,他们都是因为从事反清爱国运动而流亡海外的。这里面有代表着各种革命主张的各派代表人物,如梁启超、邹容、孙中山、章太炎等,他们或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各自的革命主张;或聚集力量,扩大革命阵营。

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想要探求救国之路的鲁迅,在这种革命的环境中,积极投身到反清救国的斗争中去。
他反清的第一个坚决的举动就是剪掉了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行动,为剪掉辫子而作纪念的断发照的背面,鲁迅写下了大家所熟知的著名诗句: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抒发他无畏的献身祖国的革命精神,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年轻人一时感情冲动之作,这首诗也是鲁迅一生不屈的战斗精神的写照。

1903年鲁迅参加了以推翻清朝腐败统治为宗旨的革命组织“浙学会”即光复会的前身。另一方面鲁迅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吸取各种知识营养。
在日本这个东西方文化正在频繁交流的国家,鲁迅更直接,更广泛地接触了国外的科学和文化。不仅自己学,鲁迅还开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先后翻译了雨果的《哀尘》,译述了小说《斯巴达之魂》,他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崇尚斯巴达人的尚武爱国精神。同时还撰写了科学论文《说鈤》,及时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一科学成果,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表现出他实业救国的思想。
②治病救人
1904年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面临着他人生的第二次选择。
少年时期父亲被庸医治死的经历,使他“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4】于是他便选定了自己的目标,到仙台医专学习医学。虽然这想法不免幼稚,但他的选择是和民众,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相关的。

在仙台医专,鲁迅遇到了当时对他求知和做人都教益颇深的藤野先生,同时也深感作为贫弱之邦的子民的屈辱,一个偶然事件使鲁迅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抉择。
③弃医从文
《〈呐喊〉自序》中写到,在放教学幻灯的间隙,“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5】这情景深深地刺痛了鲁迅的心,他毅然放弃了医学救国这条路,他这样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坚决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面上看似乎出于偶然,但这一抉择却有着它内在的必然性,这就是鲁迅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人民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在不断地学习和革命实践中,他的思想认识在逐渐变化、发展、提高,随着他思想认识向深层发展,他选择了他自己认为最能拯救国家和民众的道路。
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到东京,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从此他用笔做枪,为求中华民族的觉醒战斗了一生,为人类的文学艺术宝库奉献了一份珍贵的财产。
到东京不久,鲁迅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插曲,这也是使他痛苦了大半生的一件事,母亲替他包办了一桩婚事,这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于一个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一个接受过现代西方科学文化教育的青年,却是无法承受的。出于对母亲的爱,他接受了母亲给自己的“礼物”,和朱安女士结了婚。这桩没有爱情,徒有虚名的婚姻,伴随了鲁迅大半生,他亲身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给人带来的痛苦是多么深重。婚后几天鲁迅只身回到东京,又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到东京后,他和几个文艺同仁开始筹办自己的文学刊物《新生》,然而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刊物夭折了。鲁迅并未因为这次挫折而退步,他仍在实践,在探索。
1907年,鲁迅连续发表了几篇论文,阐述他的科学观和哲学、政治、文学观。这几篇论文是《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翻译介绍了被压迫民族的小说,编成《域外小说集》。
1909年6月鲁迅告别日本回国。在日本,他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在广泛的学习和革命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思想紧紧地跟随着时代而前行,坚决地站在革命派一边进行战斗,迈出了他一生从事的文学事业的第一步。

4、从杭州到南京——辛亥革命前后:1909年-1912年(约28岁-31岁)
鲁迅回国后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教员,主要教授自然科学,1910年回故乡绍兴任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监。不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各种局限性,封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干涉,辛亥革命暴露了它的极不彻底性,最终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演出了一幕幕复辟帝制的丑剧。
辛亥革命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他在故乡满怀热情地欢迎并投入进这场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中,积极地进行宣传。然而不久他看到绍兴的旧乡绅也开始投机革命,组织所谓军政府,革命党人王金发打进绍兴城,没几天也被腐蚀变成新官僚,这时的鲁迅已不是天真幻想的年轻人了,他的眼光看得更深透,更尖锐了,对这场只打掉了皇冠和革掉了辫子的不彻底的革命,他失望了,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思索之中。这一时期的经历在小说《怀旧》和散文《范爱农》中都有所反映。
1912年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教育部工作。

5、北京时期:1912年-1926年 (约31岁-44岁)
1912年5月,鲁迅随教育部由南京迁往北京,开始了他十四年的北京生活。
①痛苦的沉默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随后演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一幕幕丑剧。鲁迅所在的教育部也只是徒有虚名、无事可做的北洋政府的装饰品,鲁迅目睹了这些丑恶、腐败的一切,他的苦闷一天比一天沉重,失望之极,他几乎把自己的精力全用在看书、抄书、买书中(1912-1917)。他阅读范围极广,诗话、史书、佛学著作等等无所不包,他在古籍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和慰籍,面对污浊的现实,痛苦地沉默着。但是鲁迅的沉默并非消极,在他心中积蓄着一团火,这是对黑暗制度的愤怒和对新世界的渴望交织的火焰。
②在沉默中爆发
五四运动来临之前,鲁迅应着时代的召唤,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
应《新青年》钱玄同之约,鲁迅于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写出了反封建的时代的最强音,之后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著名的小说及多篇杂文,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开始了全面进攻,开始了他一生以笔为武器的韧性战斗。
1920年鲁迅又受聘到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课,在小说史讲稿的基础上完成了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中国小说史略》。
③韧性战斗
五四退潮后,有的人落伍了,有的人堕落了,而鲁迅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了团结更多的人一起战斗,鲁迅积极创办和支持文学社团的建立,带领文学青年创办了许多刊物,比如“语丝社”,《莽原周刊》等等,作为向旧势力抨击的阵地。同时鲁迅自己仍在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和翻译,扩大了新文艺的阵地。

1926年鲁迅亲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请愿学生的三·一八惨案,他坚决地站到进步的青年学生一边,写了许多杂文,伸张正义,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残暴。
鲁迅的举动触怒了政府,他受到北洋政府的迫害,1926年8月鲁迅在接到厦门大学的聘书之后南下,离开了他生活战斗了十几年的北京城。
北京时期是鲁迅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发表了许多杂文、散文,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6、厦门、广州时期: 1926年-1927年(约45-46岁)
厦门的政治空气和北京一样令人窒息,一些以尊孔著称的封建遗老遗少们统治着厦大,学校显出一片庸俗气。
鲁迅在沉寂中把自己的杂文结成《坟》等集子,并仍然热情地帮助文艺青年,指导他们建立文艺社团,出版文学刊物。

这时候,黑暗的中国又在孕育着一场大变动,北伐的胜利,使鲁迅感到振奋。1926年12月他辞去厦门大学的职务,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科主任。
在中大,他同共产党的学生党员有了接触,留下深刻的印象。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广州的四·一五大屠杀,让鲁迅目睹了更残酷的血淋淋的现实,面对着白色恐怖,他仍然用他那支犀利的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
为了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大逮捕和大屠杀,鲁迅愤然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到达上海。

7、上海时期:1927年-1936年(约46岁-55岁)
上海的十年是鲁迅集中以杂文战斗的十年。
在上海他依旧热诚地扶助文艺青年,这里面包括柔石、殷夫、萧红、萧军等一大批很有成就的作家。同时他仍大量翻译俄苏文学,为无产阶级的文艺事业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

这一时期鲁迅较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他政治上的重大转折,他坚定地站到中国共产党的一边,积极支持党的事业,参加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为中国革命和文学事业辛勤战斗了一生,鲁迅无私无畏,环境越险恶,斗争越坚决,而且始终以扶助文学青年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敬爱他的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他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的旗帜,鲁迅是当之无愧的。

鲁迅大事年表

1881年
9月25日 生于浙江绍兴。
1889年
5月 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0月 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
1902年
4月 抵日本东京,在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
4月 弘文学院毕业后,转入仙台医专学习。
1906年
3月 从仙台医专退学,转入文学活动。
1907年
夏 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
1908年
2月 《摩罗诗力说》连载于《河南》月刊第2、3号,收入《坟》。
8月 《文化偏至论》发表于《河南》月刊第7号,收入《坟》。
1909年
3月 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1集出版。
7月 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2集出版。
8月 结束日本留学生活回国。
9月 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化学及生理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1910年
9月 兼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
1912年
2月 离开绍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5月 北上,任北京教育部部员。
8月 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8年
5月 《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署名鲁迅,收入《呐 喊》集。
8月 《我之节烈观》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2号,收入《坟》。
9月 《随感录·二十五》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3号,收入《热风》。
1919年
4月 《孔乙己》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4号,收入《呐喊》集。
5月 《药》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5号,收入《呐喊》集。《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5号,收入《热风》。
11月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6号,收入《热风》。
1920年
9月 《风波》发表于《新青年》第8卷第1号,收入《呐喊》集。
1921年
5月 《故乡》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收入《呐喊》集。
12月 《阿Q正传》连载于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收入《呐喊》集。
1923年
8月 《呐喊》集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
12月 《中国小说史略》(上卷)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1924年
3月 《祝福》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收入《彷徨》集。《肥皂》发表于27日、28日《晨报副刊》,收入《彷徨》集。
5月 《在酒楼上》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收入《彷徨》集。
6月 《中国小说史略》(下卷)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1925年
4月 《春末闲谈》发表于《莽原》周刊第1期,收入《坟》。《夏三虫》发表于《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第16号,收入《华盖集》。
5月 《灯下漫笔》发表于《莽原》周刊第2、5期,收入《坟》。
8月 《论睁了眼看》发表于《语丝》第38期,收入《坟》。
10月 《孤独者》,未另发表,收入《彷徨》集。《伤逝》,未另发表,收入《彷徨》集。
11月 《离婚》发表于《语丝》第54期,收入《彷徨》集。《热风》集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1926年
1月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1期,收入《坟》。
2月 《一点比喻》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4期,收入《华盖集续编》。
4月 《记念刘和珍君》发表于《语丝》第74期,收入《华盖集续编》。
6月 《华盖集》由北新书局出版。
8月 《彷徨》集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9月 由北京抵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
1927年
1月 辞去厦门大学职务,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3月 《坟》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4月 作《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载5月5日《国民新报》副刊《新出路》第11号。《眉间尺》连载于《莽原》第2卷第8、9期。1933年《自选集》出版时改名为《铸剑》,收入《故事新编》。 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5月 《华盖集续编》由北新书局出版。
8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发表于11-13日、15-17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收入《而已集》。
9月 与许广平一起离开广州往上海。
11月 《略论中国人的脸》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21、22期合刊,收入《而已集》。
1928年
9月 《朝花夕拾》由未名社出版。
10月 《而已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930年
3月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发表于《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收入《二心集》。 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发表于4月出版的《萌芽》第1卷第4期,收入《二心集》。
5月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发表于《萌芽》第1卷第5期,收入《二心集》。
1931年
12月 《“友邦惊诧”论》发表于《十字街头》第2期,收入《二心集》。
1932年
9月 《三闲集》由北新书局出版。
10月 《二心集》由上海合众书店出版。
1933年
4月 《两地书》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 《为了忘却的记念》发表于《现代》第2卷第6期,收入《南腔北调集》。 《现代史》发表于8日《申报·自由谈》,收入《伪自由书》。
5月 《文章与题目》发表于5日《申报·自由谈》,收入《伪自由书》。
6月 《二丑艺术》发表于18日《申报·自由谈》,收入《准风月谈》。
10月 《伪自由书》由北新书局化名青光书局出版。
1934年
3月 《南腔北调集》由上海同文书店(原联华书局)出版。
12月 《准风月谈》由上海兴中书局出版。
1935年
2月 《病后杂谈》发表于《文学》月刊第4卷第2号,收入《且介亭杂文》。
5月 《弄堂生意古今谈》发表于《漫画生活》月刊第9期,收入《且介亭杂文》。 《集外集》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
12月 作《采薇》、《起死》,收入《故事新编》。
1936年
1月 《故事新编》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为文学丛刊第1集之二。
2月 《阿金》发表于《海燕》月刊第2期,收入《且介亭杂文》。
6月 《花边文学》由上海联华书局出版。
9月 《死》发表于《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2期,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10月 《半夏小集》发表于《作家》月刊第2卷第1期,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女吊》发表于《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3期,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10月17日 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未完成文稿。
10月19日 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1937年
7月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由三闲书屋出版。

看看这个吧,很全的,从出生到死所有事全齐了

一八八一年
九月二十五日 诞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周家,取名
樟寿,字豫山。祖父周福清(1837一1904),
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
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1860一
1896),秀才,闲居在家,思想颇为开通6母
亲鲁瑞(1857一1943),出身于绍共近郊安
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
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一八八六年
本年 由叔祖周玉田开蒙,进周家自设的私塾读
书。按照祖父的意见,除习字、对课之外,
主要是读《鉴略》。
因原名豫山与“雨伞”谐音,改为豫亭,后又
改为豫才。
一八九0年
本年 继续在本宅私塾读书。因课余在周玉田家
中看到许多杂书,引起了欣赏和搜集图画
书的兴趣。
一八九二隼
二月 被送进据说是绍兴城内最严格的私塾“三
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除在课堂上读经
史之外,还读小说,看画谱,并逐渐养成了
影描小说书上的插图,直至整段整本地抄
杂书的爱好。
一八九三年
秋天 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押在杭州府
狱内。为免受牵连,与二弟周作人一起,被
送往亲戚家避难。
一八九四年
四月 由避难地返回家中,仍进“三味书屋”读书。
冬天 一父亲吐血病倒。既身为长子,便挑起了生
活的重担,除读书外,还要出入当铺和药
房,领略冷眼和侮蔑。
一八九六年
十月十二日 父亲病逝。家境急剧衰败,甚至招致亲戚
本家的欺侮。
一八九八年
春天 在家练习八股诗文,送去“三味书屋,由寿
镜吾的儿子寿洙邻批改。
五月 离开绍兴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念书。
改本名樟寿为“树人”。
十一月 因不满江南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退学回
家。
十二月十八日 参加会稽县的县考,在五百多人中考得第
一百三十六名。
一八九九年
一月 再会南京,改入矿路学堂念书。课余则常
习骑马。
一九0一年
本年 仍在矿路学堂念书。开始到学堂内的阅报
处翻阅《时务报》等宣扬新思想的报刊,并
买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及林纤翻译
的外国小说,读得入迷。
一九0二年
一月 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
三月 离开绍兴去日本留学。先人东京的弘文学
院学习日语。
十月 与弘文学院的同学许寿裳经常讨论中国国
民性的病因及其解救办法。并经常去东京
中国留学生会馆参加反清的革命者的演讲
会。
一九0三年
三月 作《自题小像》诗。
六月 在留日浙江籍学生主办的《浙江潮》上发表
编译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十月 与陶成章等人一起,加入反清团体“浙学
会”,此会即为后来成立的著名的反清组织
“光复会”的前身之一。
一九0四年
四月 在弘文学院卒业。
九月 入设在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仙台医学专科
学校学习医学。
一九0六年
三月 从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退学,返回东京,一面
学习德语,一面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六月 奉母亲之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婚后不
几日,便与周作人再赴东京。
秋天 与许寿裳、苏曼殊等人筹划办《新生》杂志,
但因经费无着,稿件匮缺而作罢。
一九0八年
夏天 继续在东京读书学德语。
从夏天开始,每星期日往章太炎在东京的
寓所,听他讲学,历时大约半年。
一九0九年
三月二日 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出
版。
七月二十六日 《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出版。
八月 为了负担家庭经济,离开日本回国,结束了
七年的留学生活。
回国后,就任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
生理和化学教员,兼任日籍教师的翻译。
一九一0年
五月 祖母病逝,回家主持葬礼,诸事都依照旧可
办理。
七月 辞去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席,回到绍兴。
九月 担任绍米府中学堂的监学,兼教生物课。
一九一一年
七月 辞去绍兴府中学堂职务,失业在家。
十月 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席卷全国,绍兴城内一
片混乱,遂应府中学堂学生的请求,回校暂
管校务。
十一月 带领学生演说队上街宣传革命,安定民心。
不久,受新任绍兴军政府都督王金发委任,
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冬天 作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一九一二年
二月 辞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职。
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去南京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的教育部任职。
五月 因教育部北迁,单身前往北京,住进宣武门
外的绍兴会馆。
八月 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兼第一科科长。
一九一三年
本年 为应付袁世凯政府的恐怖统治,开始抄书、
辑书,其后又开始抄碑,读佛经,除去教育
部上班和逛书店,基本上不出会馆,每日夜
间孤灯独坐,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年。
一九一八年
四月二日 作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交《新青年》
发表。
五月十五日 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梦》。
七月二十日 作长论《我之节烈观》。
八月二十九日 开始陆续向《新青年》的“随感录”栏投稿。
冬 作短篇小说《孔乙己》。
一九一九年
四月二十五日 作短篇小说《药》。
八月十九日 购买西直门内八道湾十一号的房产。
十一月二十一日与周作人全家一起迁入八道湾十一号新
居。
十二月一日 离京赴绍兴、于十二月二十九日携母亲。
朱安及周建人全家返抵北平,住进八道湾。
开始了大家庭聚居的生活。
一九二0年
八月五日 作短篇小说《风波》。
八月六日 应聘任北京大学国文系的兼任讲师,直至
一九二六年。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并以厨
川白村所著的《苦阀的象征》为教材,讲授
文艺理论。与此同时,还应聘任北京高等师
范专科学校的兼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
十月二十二日译毕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
绥惠略夫》。
一九二一年
一月 作短篇小说《故乡》。
十二月四日 开始在《晨报附刊》上连载中篇小说《阿Q
正传》。
一九二二年
一月 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

六月 作短篇小说《端午节》和《白光》。
十月 作短篇小说《社戏》。
十一月 作短篇历史小说《不周天》。
十二月三日 作《(呐喊)自序》
一九二三年
四月 接连出席董秋芳、许钦文等组织的文学团
体“春光社”的聚会,给文学青年以直接的
指导。
六月十四日 与周作人妻羽太信子发生严重冲突,当晚
即改在自己房内用餐,不再与周作人等一
起吃饭。
七月十九日 接到周作人亲自送来的绝交信,兄弟二人,
就此绝交。
八月二日 搬出八道湾十一号的寓所,与朱安一起,迁
至西城的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居住。
十月一日 开始连日高烧,咳嗽,实际是肺病复发,持
续一个多月,才逐渐恢复。
十二月十一日 所著《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由新潮
社发行。
十二月二十六日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题目是《娜拉走
后怎样》。
一九二四年
二月七日 作短篇小说《祝福》。
二月十六日 作短篇小说《在酒楼上》。
三月一日 往日本人开设的山本医院就诊。此后一个
月内,接连往该医院就诊十三次,都是治疗
发烧、咳嗽及吐血之类的肺病症状。
三月二十二日 作短篇小说《肥皂》。
五月二十五日 迁居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
六月十一日 往八道湾十一号旧宅取书及什器,又与周
作人夫妇发生冲突。
七月八日 应邀往西安,参加西北大学举办的暑期演
讲活动。至八月十二日返回北京。
九月十五日 作散文诗《秋夜》,此为《野草》的第一篇。
九月二十二日 开始翻译《苦闷的象征》,至十月十日结束。
九月二十四日 作散文诗《影的告别》。
十一月十三日 作《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十一月十六日 参与组织的《语丝》周刊创刊。
十二月二十日 作散文诗《复仇》和《复仇(其二)》。
一九二五年
一月一日 作散文诗《希望》。
一月二十八日 作散文诗《好的故事》。
二月十日 作《青年必读书》,回答《京报副刊》的征
答。
二月二十八日 作短篇小说《长明灯》。
三月二日 作散文诗《过客》。
三月十一日 开始与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学生许广平
通信。
四月二十四日 发起成文文学团体“莽原社”,创办《莽原》
周刊,自任编辑。
五月二十六日 邀集女子师范大学的六位教员,联名在《京
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
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殖
榆。
六月十六日 作散文诗《失掉的好地狱》。
六月二十五日 请许广平等人在家中吃饭,因酒醉而开怀
大乐,甚至以手按许广平的头。自此以后,
与许广平通信的口气明显变化,毫不掩饰
地流露出亲昵之情。
六月二十九日 作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
七月十二日 作散文诗《死后》。
大约同时,与韦素园、李霁野等六人组成文
学团体“未名社”,出版《未名》半月刊和《未
名丛书》。
八月十四日 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
去教育部企事职务。
八月二十二日 向北洋政府平政院递交诉状,控告章士钊
违法免他职务。
九月一日 肺病复发,连绵数月才愈。
九月十六日 作短篇小说《孤独者》。
九月二十一日 作短篇小说《伤逝》。
十一月六日 作短篇小说《离婚》。此后即停止创作小
说。
一九二六年
一月十六日 在平政院控告章士刽胜诉,恢复教育部金
事职。
三月十日 作回忆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三月二十五日 去女师大参加“三·一八”渗案死难者刘和
珍、杨德群的追悼会,并在五天后写出《记
念刘和珍君》。
三月二十六日 因《京报》披露段棋瑞政府在学界通缉鲁迅
等五十人的密令,离家往设在西城的莽原
社躲避。
三月二十丸日 由莽原社转移至山本医院,继续避难。
四月十五日 因直、奉联军进入北京,政治气氛进一步恶
化,由山本医院转移至一家德国医院避难;
十天后又移至一家法国医院,至五月二日
才返回家中,恢复正常生活。
七月二十八日 应厦门大学聘,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国学
院研究教授,决意离京南下。
与此同时,与许广平约定,离京南下后,先
分开两年,各自作些准备,再决定将来的生
活。
八月二十六日 与许广平同车离开北京,经上海转水路往
厦门(许广平从上海去广州工作)。
九月四日 抵达厦门大学。在国文系讲授中国文学史
和小说史。
九月十八日 作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本
月及下月,接连作了好几篇这样的散文。
九月二十六日 为授课,开始编写中国文学史讲义,名为
《中国文学史略》。此项工作一直持续到年
底。
十一月十一日 作《写在(坟)后面》。
十一月十五日 致信许广平,郑重地列出今后的三种打算,
请她帮助选择。这实际上是试探,也是求
援。
十一月十九日 决定于学期末离开厦门大学,去广州中山
大学国文系任教。
一九二七年
一月十一日 在接到许广平一封热烈表自的信之后,又
致信许广平,明确表示了与她结合的决心。
一月十五日 乘船离开厦门,于十八日抵达广州,任中
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长。
二月二十日 与许广平一起宴请也到中山大学任教的老
友许寿裳。此后一起游玩,或远足,或看电
影,请吃饭,持续十余比
三月一日 中山大学开学,忙于教务。
三月甘九日 因不满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傅斯年聘顾颉刚
来校任教,与许寿裳一起迁居校外,住白云
路白云楼二十六号二楼。并请许广平也同
居一处。
四月十五日 以教务长身份召集中山大学各系主任会
议,力主营救当日事变中被捕的学生,但无
人附合。
四月二十一日 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在白云楼闭门不:
出。
四月二十六日 作《<野草>题辞》。
五月一日 作《<朝花夕拾>小引人》。
五月六日 接受日本记者山上正义的采访,发表他对
“四一五”事变的看法。
七月二十三日 在国民党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
讲会作演讲,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及酒之关系》。
九月四日 作《答有恒先生》。
九月二十七日 与许广平同船离开广州去上海。
九月二十八日 途经香港,遭受香港海夫人员的野蛮检查。
十月三日 抵达上海。五日后迁人虹口景云里二十三
号,与许广平正式同居。
十月二十五日 至江湾劳动大学演讲,题为《关于知识阶
级》。
十二月十八日 因蔡元培推荐,任南京政府大学院特约著
作员,开始领取薪水。
十二月二十一日 至暨南大学演讲,题目是《文艺与政治的歧
途》。
一九二八年
一月八日 原厦门大学的学生廖立峨,携爱人及其哥
哥来访,声称要作鲁迅的“义子”,住在鲁迅
家,长达七个月。
二月二十四日 致信台静农,提议将《莽原》半月刊迁往上
海,并表示愿当编辑。
二月五日 往内山书店购买自译恩格斯《社会主义从
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此后又陆续购读此类
书籍十多种。
二月二十三日 作《“醉眼”中的朦胧》。
六月二十日 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
八月十二日 与许广平一起去杭州游玩,至十七日返回。
八月二十二日 致信韦素园,认为“以史底唯物论批评文艺
的书”是“极直捷爽快的,有许多味暖难解
的问题,都可说明”。
九月九日 因邻居嘈杂搅扰,迁至景云里十八号。
十二月六日 与柔石等人合编的《朝花》月刊创刊。
一九二九年
四月二十二日 开始翻译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
五月十三日 赴北京探母。至六月三日返回。
五月二十二日 在燕京大学演讲,题目是《现今的新文学的
概观》。
八月十三日 请律师向北新书局提出诉讼,追索拖欠的
稿费。后书局分四次,将所欠八千多元稿
费,全数付清,历时四个半月。
九月二十六日 儿子海婴出世。
十月十二日 译完普列汉诺夫的论文集《艺术论》。
十二月二十二日 作《我和(语丝)的始终》。
一九三0年
二月十六日 由柔石、冯雪峰陪同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的筹备会。
与此同时,参加共产党组织的“中国自由运
动大同盟”成立大会,被人推举为发起人。
三月二日 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作
演讲。
三月十九日 因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向国民党中央呈请通
缉“堕落文人”鲁迅,往日本朋友内山完造
家中避难。
三月二十六日 致情章廷谦,说在一左联”成立会上“一览了
荟萃于上海的革命作家,然而以我看来,皆
前花色”。
四月十一日 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巴尔底山》旬刊级
刊。
五月七日 由冯雪峰陪同。往爵禄饭店会见共产党领
导人李立三,拒绝其要他公开写文章斥骂
蒋介石的要求。
五月十二日 迁往共四川路上的“北川公寓”。
六月七日 向共产党“第三国际”组织的“中国革命互
济会”捐款一百元。
九月十六日 出席“左联”等组织为其举办的五十寿辰纪
念会,并作讲话。
十二月二十六日 译完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
一九三一年
一月二十日 因柔石等五人被捕。携全家至一日本人开
设的花园庄旅店避难。至二月二十八日返
家。
四月二十五日 所作《中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在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的创刊夸上发表。
七月二十日 在社会科学研究会举办的暑期学校作演
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
十月二十三日 所作《“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发
表。
十一月五日 作《<野草>英译本序》。
十二月十一日 主编的《十字街头》双周刊创刊。
十二月二十五日 作《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回答两位青年
作家的询问。
一九三二年
二月三十日 因避“一·二八”事变的战火,携全家及周建
人一家在内山书店,在其楼上暂居。
四月二十日 作《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
五月九日 致信日本朋友增田涉,说:“今后拟写小说
或中国文学史”。
十月十日 作《论“第三种人”》。
十月十二日 作七律《自嘲》。
十一月十一日 赴北京探母病。至三十日返回上海。
十一月二十二日 接连往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演讲,其中在
辅仁大学演讲的题目是《今春的两种感
想》。
十二月十日 作《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十二月十六日 作《<两地书>序言》。
一九三三年
一月十七日 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大会,并被
推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七日 作《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月五日 作《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四月一日 作《现代史》。
四月十一日 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二十九日 作《<守常全集>题记》。
六月十八日 致信曹聚仁,认为“今之青年,似乎比我们
时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日前之益,
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拘陷,……历来所身
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
七月三日 作《我谈“堕民”》。
七月八日 致信黎烈文,说:“我与中国新文人相周旋
者十余年,颇觉得以古怪者为多,而漂聚于
上海者,实尤为古怪……”
七月十二日 作《沙》。
八月三日 致信黎烈文,说:“小说我也还想写,但目下
恐怕不行。”
八月十二日 作《上海的儿童》。
九月二十日 作《偶成》。
十月一日 作《看变戏法》。
十月二十八日 作《<解放了的堂·吉词德>后记》。
十二月三十日 作五言四句诗《无题》。
一九三四年
一月三十一日 作《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三月二十三日 作《答国际文学社问》。
四月二十六日 作《小品文的生机》。
四月三十日 致信曹聚仁,谈及周作人五十自寿诗引致
的攻击,认为“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
必负亡国之责……”
五月二十六日 作《儒术》。
六月十日 作《隔膜》。
七月十日 作《买<小学大全>》。
七月十六日 作《忆韦素园君》。
七月三十日 致信日本朋友山本初枝,说:“我有生以来,
从未见过近来这样的黑暗……非反抗不
可。”
八月二日 作《答曹聚仁先生信》,断言“汉字和大众,
是势不两立的”。
八月九日 发烧,自觉“胁痛颇烈”,肺病相当严重了。
八月二十日 写完《门外文谈》。
八月 作历史小说《非攻》。
九月二十五日 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十月一日 作《又是“莎士比亚”》。
十一月十五日 作《答<戏>周刊编者信》。
十一月二十一日作《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十二月九日 题《芥子园画谱》赠许广平诗。
十二月十一日 作《病后杂谈》。
十二月十六日 作《病后条谈之余》。
十二月十八日、致情杨弄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
攻下“横站”。
一九三五年
一月二十四日 开始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选
稿
二月十五日 开译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
三月二日 作《<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四月二十三日 致信萧军、萧红,说:“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
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
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
四月二十九日 作《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九月十二日 致信胡风,将“左联”中的某些领导人比喻
成“在背后用鞭子打我”的“工头”。
十一月六日 去苏联驻上海领事馆观看电影。美国记者
史沫特莱等劝他出国休养,但他考虑到政
治和经济上的诸多困难,没有采纳她的意
见。
十一月二十日 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事》。
十一月二十九日 作历史小说《理水》。
十二月五日 作七律《亥年残秋偶作》。
十二月 作历史小说《采薇》和《起死》。
一九三六年
一月三日 肺病复发,引起肋膜发炎,肩胁部均大痛。
一月二十八日 编定《凯绥.河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作序。
二月二十九日 致信曹靖华,明确表示了对于“左联”解散
的不满,并表示不愿加入新成立的“文艺家
协会”:“似有人说我破坏统一,亦随其便。”
三月二日 受寒而气喘病发,延续一个多月。
四月一日 作回忆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儿》。
四月七日 作《写于深夜里》。
五月二日 致信徐懋庸,说:“我希望这已是我最后的
叫封信,旧公事全都从此结束了。”
五月三日 致信曹靖华,对傅东华、郑振铎和茅盾等
人,均提出批评。
五月十四日 致信曹靖华,说:“近来时常想歇歇。”
五月十八日 发烧,持续不退。
五月三十一日 史沫特莱请当时上海最好的一位肺病专家
来作诊断,诊断结果是认为鲁迅的病症非
常严重,“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
掉”。
六月丸日 病中口授《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冯雪峰执
笔。
六月十日 口授《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冯雪峰执
笔。
六月十五日 与茅盾、曹靖华等六十三人联名发表《中国
文艺工作者宣言》。
八月一日 去医院诊病,体重仅为三十八点七公斤。
八月五日 写完《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问题》。因病中体弱,此文先口授,由冯雪
峰执笔拟就,鲁迅再用三天时间,修改完
毕。
八月二十三日 作《“这也是生活”……》。
九月五日 作《死》。
九月十九日 作回忆散文《女吊》。
十月九日 作《关于太炎先生二二事》。
十月十八日 “气喘发作。终日呼吸困难。
十月十九日 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