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瑞小镇官网:为朋友求一篇亮剑的书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0:13:56
如题
大概是初二水平的最好

[转帖]亮剑经典评论

转贴一份今何在兄在龙空的评论

《我花一天读完了亮剑,落泪一次》

今何在

看了天空的评论,好奇的去看一看,结果是:我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在电脑前读

完一部长篇小说,也许是从来没有过,而且竟然还抹了眼泪。真他妈没面子,我

算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大部分小说在我都是不屑一顾的,很多名篇对我来说也只

是“不过如此”,但这样一部文笔很是平常,手法如此直白的“通俗”小说,却

让我觉得自己本在电脑前日渐麻木的心灵又开始了思考。重新明白了文学的价

值。

翻开这部小说,前面是常见的描写抗日战争的故事,情节不错但描写和构思

都一般,人名土的掉渣,角度也毫无新意,居然没有大片的风月与性,在风雅与

现代感上毫不能及某些美文作家的万一,事实上一直到最后文字都是简单直白,

但打动我的本不是技巧,技巧也从来不能打动人。触动我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在

六十年代初,得知各地饿死人的消息,主角军长李云龙回忆起淮海战役时老百姓

用推车千里送来的猪油炖粉条,军人们向送粮的老人下跪的场面。二:总参的将

领赵刚在受批斗挺立不跪被打后与爱人相拥凄然将死时,回忆当年几十万大军狂

奔追击溃敌时的意气风发。三:军长李云龙面对动乱忍无可忍带兵围住了那些狂

热的被革命理想激动的人民,决定要不要开枪时的矛盾心情和他后来被死难者的

老母亲怒打,他身边的士兵一起跪下的场景。作者煽情的功力是差了一点了,有

些地方笔力不够重,而我看了是恨不得借主角之手在纸上写上铁划银勾“历史”

两个大字的。

是的,当你在有能力书写或改变历史的时候,你是否已准备为历史承担责

任。

历史不是一个人所创造的,这一点也经常成为人们的借口,乃至整个民族的

借口。于是可以心安理得的说:XXX全是他的错!全是因为XXX一撮人的罪行!对

于战争,对于运动,对于革命,一涌而起要创造历史者众,狂彪落尽后能站出来

承担者少!而能嘭嘭拍着胸膛说:“我从未后悔我做过的一切”者——更是少之

又少。能无悔的人,必是幸福的人。

感动我的不是小说,是历史,而能表现历史,却并不虚其而取宠小说,方为

大作。

也看到过不少人的高论,近的如沙龙岳先生对张学良未能割据东北和人格低

下到居然逼蒋抗日的不满,远的如对岳飞和秦桧等历史人物和一些重大事件,如

朝鲜战争有没有价值,张伟是英雄还是傻子的争论。也许有争论是好的,因为人

们在自己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接受现有答案,只是对于那些曾影响与改变历史的

人,我想,当张学良在决定双十二事变之时,岳飞怒吟满江红一刻,长津湖万众

怒发冲冠向世上最强势力冲出日,他们都已经作好了准备:为他们将创造的历史

承担责任。有的背影我们终将仰视,不因为盲目崇拜,只因为从来不曾有他们那

一根那一时刻敢为担当,不计生前身后的铮铮铁骨。

山茶.玫瑰.中越边境战争

作者:山茶

二十年前,当部队走向中越边境战争的战场时,跟著战士们行进的是一支同“一

条大河波浪宽……”一样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

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儿牵

挂……,看山茶含苞待发,怎能让豺狼践踏。如果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你会看

到美丽的茶花,山茶花会陪伴著妈妈。”部队凯旋了,带著成千上万朵山茶花。

这一片白灿灿的花,在老山、法卡山、者阴山后的陵园里,在友谊关外的荒山野

坡上,遥遥千里万里,陪伴著无数泪难尽思念难断的母亲们,一陪就是二十

年。96年的圣诞夜,我看到那束带著无尽情义的玫瑰。

那夜,我陪朋友观华盛顿夜景,从林肯纪念堂走向白宫。越战纪念碑前,正步走

来全身戎装的老兵,他枪套中没有手枪,刀鞘中没有匕首,弹盒中没有实弹,但

他手中那几支花束娇艳欲滴与他木然悲怅的眼神形成强烈的反差。夜色中,他在

一个又一个刻在碑上的姓名前停下,立正向右转,抽出一支玫瑰,放在碑前,敬

礼,然后摘下手套,手指细细地抚摸著那冰凉的但刻在他心头的字母,低著头,

嘴角一抽一抽的。我不知道他在念叨些什么,但我的眼中涌上一阵潮意……。

母亲思念爱子,军人难忘战友。我想起了解放军39军115师343团2营4

连副班长刘岩。50年前的12月15日,总攻天津的前夜,刘岩所属排是尖刀

排,他们班是突击班,那些18、9岁20出头的大小伙子们约定:“咱们留句

话吧,胜利了,咱们都活著就到城里小饭馆喝一顿酒,庆贺庆贺;要是都死了,

咱们手拉著手去见马克思。要是谁活著,那就辛苦点,每年的今天都到这里来看

看我们,给口酒解解馋,点支烟过过瘾。”天津战役结束后,在39军南下的

队伍中,突击班乃至整个尖刀排只剩刘岩一个人了。从那以后,在清明,在12

月15日天津总攻纪念日,在当年突破口建成的虹桥烈士陵园,在39军阵亡将

士纪念碑前,总有一人拿出两瓶酒,放好酒杯,一一斟满,轻轻地洒在

前……。1992年,刘岩老了,在纪念碑前,他怎么用力也打不开酒瓶了,

那四个祭酒的酒杯也打破了三个,他在石阶上敲破了瓶嘴,碎片割破了他的手

指,鲜血和烈酒一起渗入了战友们长眠的土地。这次,《39军征战纪实》的作

者之一李人毅录下了老军人的喃喃自语:“明年你们不把我叫去,我还来看你

们,可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手也发抖了,酒杯也端不住了。”没在部队干

过的朋友们可能难以体会这种生者对死者的感情,这种执著的感情从士兵、班排

长,一直到团长、师长、军长,难有例外。

1952年,志愿军38军114师342团2营5连撤出岩月山主峰阵地,由

于情况危急,部队没能掩埋阵亡战友。在团政委王丕礼的亲自督阵下,当夜,2

营4连重新杀回岩月山主峰,一边拼死阻击敌人,一边草草掩埋战友的遗体,当

他们默默地为战友添好最后一锹土,再次撤下岩月山时,天近破晓,那是52年

农历春节——国内万家爆竹迎新辞旧之时。然而,志愿军没再能回到岩月山。1

952年2月16日凌晨,当39军军长吴信泉带领他的部队趁著漫天鹅毛大雪

撤出砥平里时,他在风雪中久久了望南方,泪流不已。因形势危急,那些阵亡将

士的遗体未能抢回而深留敌后,将军为此痛疚几十年。四十年过去了,在

将军快走完他身经百战的戎马生涯的时候,一则电视新闻牵动了他的心:南韩在

砥平里一带建筑施工之中,挖掘到十几具尸体,经辨认,这些死者生前均系中国

人民志愿军39军战士……,根据停战协议条款,这些遗体将交还三八线以北,

由朝中一方安葬。这则新闻使80高龄的老将军激动不已,泪满衣襟。可能他会

坚信这些将士的英灵回到故土会得到安宁,这样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内疚

或许能减轻几许几分。我常纳闷,这些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共产党人,怎么也会

有这种上穷碧绿下落黄泉的思路。难道他们真会相信那些在黄泉之下冥冥之中的

战友们能喝上一口刘岩祭洒在墓地上的烧酒而解馋、真能感受到吴信泉几十年如

一日刻骨铭心的内疚?

我倒是真希望有这么一个上帝老儿,能给人们安排一个地方,无论在天堂还是地

狱,哪怕只是一天甚至一个时辰。在那里,在砥平里被打“光”了的39军11

5师343团2营的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和战士们,围住吴信泉,都伸出手

来,高兴地喊,“军长,军长!”军长泪流满面,抚摸著跟著他雄赳纠气昂昂跨

过鸭绿江跨过汉江的战士们的肩头:“我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家……。”在那

里,突击班的战友们轮著拥抱刘岩,“副班长,谢谢,太谢谢了,你的酒过瘾,

你的烟解馋!”刘岩激动地握住他们的手,“大家约定的,大家约定

的……。”遗憾的是,这只是生者的一厢情愿。遗憾的是,当死者与岩月山、

喜马拉雅山、老山法卡山者阴山化为一体时,他们不再会感觉到那烟、那酒、那

份苦苦思念——战友间的情义深长。然而死者也是幸运的,他们不再会感受到人

间的世态炎凉。

我记得十多年前唱遍大江南北,唱到了太平洋彼岸的那支歌,歌曲作者写出了战

士的情怀和爱:“也许我的眼睛不再睁开,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也许我

长眠不再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

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我理解战士的情怀,我们都相信在中越边境崇山峻岭的泥土之中有战士的热血和

他们所付出的爱。然而,我不能理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2月14日刊载在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1978-19

98),其中所列1979年的大事,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

书”;有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停止对大小金门的炮击;有中美建交;

有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有李先念“关于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讲话;有政协五

届二次会议;有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批准宝钢建设……,有这有那,

唯独没有那场带著“血染风采”的战争,一个字也没有!我不能相信在总书记心

中,这场打得惊天动地的战争不值得一谈,连“讨论批准宝钢建设”都不如。我

不能相信在军委主席的眼里那成千上万条年轻的生命只是随风而去的山茶花一

片。

对于20年前参加此役的中国军人来说,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大事记”对死者不

义,于生者不公。然而除了中共中央的文献研究部门,人们并没有忘记那沉默

的情怀、那化成的山脉、那含苞待发的山茶和那如歌如泣的血染风采。人们并没

有忘记在共和国土壤中战士们付出的爱。青岛日报社主办的“读报参考”以本刊

特辑的形式刊载了“1978年-1998年:20年中国备忘录”,在197

9年的栏目中列上了中越边境战争。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朱宗玉等人主编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事件人物”中,在1979年的栏目中列上了中越边境战

争。我相信这样的文献和备忘录还会有很多很多……。

今年的农历春节——2月16日是二十年前中越边境战争打响的前夜。那些当年

在战斗中冲锋陷阵受伤致残的残废军人都已告别了青春,那些靠山茶花陪伴的母

亲也年近古稀。听在部队的朋友说,他(她)们中的不少人生活的很艰难,民政

部门的抚恤金远不如交通事故的赔偿。我在想,刘岩能每年带上两瓶酒千里迢迢

从武汉到天津去祭奠他的战友,在海外那些曾经穿过国防绿(或者有父兄在部队

干过)的朋友们,能不能少抽几包烟或少喝几罐啤酒,捐个七块八块十块二十块

美金的,凑一凑,找个途径(如烽火神网),每年资助个几户、十几户或几十户

温饱尚难解决的残废军人和烈属过春节过冬,尽我们一点菲薄的心意。国内的

网友,你能不能在今年春节帮著在电台点一支歌,献给在中越边境战争中壮烈捐

躯的烈士、英勇负伤的残废军人以及他们的亲属。点那支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

的“热血颂”: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

可曾梦见河边那棵亭亭的白杨?

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日夜守望,

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

你奔向远方,带著亲人的希望。

你奔向远方,带著火热的衷肠。

最艰苦的地方总有那战士的刚强,

勇士的肩头肩负著多少人心头的崇仰。

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渴望?

你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不朽的篇章

你和我们同在,把美好未来开创。

你是国魂是军魂,你是中华的铁骨脊梁。

刘慈欣在2002-05-3017:03:44发表的精华书评

来书盟有一段时间了,在评论版这里看见立场截然不同的两方为《亮剑》争得不

可开交,就忍不住好奇找到这本书仔细得看了几遍。看罢掩卷沉思,终于有点明

白这本书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一时手痒,便想谈谈对这场争论的看法及对

《亮剑》一书的一些想法。

个人感觉,《亮剑》的前后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态度和手法。前面的抗日战争

和国内革命战争部分,作者似乎是采用了一种带有演义色彩的创作手法,人物的

江湖味比较重(这是引起争议的关键所在),而到了建国后的部分,看得出来,

作者都梁的创作态度严肃了许多,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书中得到了比较客观的

反映,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下面,我就站在中间的立场评点一下双方的论点:

首先看看反方秋寒枫君他们的主要观点:1、李云龙作为八路军的一个中级指战

员,行动带有太大的随意性,兴之所致,为所欲为,严重缺乏作为一个指战员应

有的素质。2、李云龙曾有过抢藏民粮食,屠杀已收编的土匪,枪毙俘虏等等的

劣行。由此反方得出结论:李云龙不配共和国军人的楷模这一光荣称号,《亮

剑》的价值仅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农民军人形象。应该说,如果只看前半部书

的话,反方的这一结论是比较客观的,特别是当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李云龙是否是

一个合格的军人时,反方的观点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老实说,当我看到李云

龙满不在乎地枪杀了那几个日本俘虏时,我也气得差点放弃看下去,什么八路军

战士,与日本鬼子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那么,这样一个江湖好汉似的人物为何会在书盟得到那么多人的崇敬和喜爱?那

是因为李云龙在建国后的表现征服了读者的心,以至于他以前的劣行在读者的脑

海里退居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

于是,我们就来看看正方我说故在君和陈熙宏君的主要观点:1、李云龙在建国

后的带兵中体现了较高的军事素质。2、李云龙在文革中的表现,体现了作为一

个农民儿子的军人的崇高人格。由此正方得出结论:李云龙无愧于共和国军人这

一光荣的称号,陈熙宏君甚至把李云龙推崇为中国的巴顿。客观地说,凭李云龙

在《亮剑》前半部分的战功和后半部分的表现,这一称号并不算过分。

那么,矛盾就产生了:同样的一个人物,怎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阅读感受?原因

其实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那样,作者都梁在创作前后两部分时,似乎采用了不同的

态度和手法。前半部分的随意性和夸张性比较明显,看重前半部分的读者,如秋

寒枫君,对其自然没有好感。而后半部分则体现了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几个主角

在反右和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很好地升华了整部作品的主题,被感动的读者如

陈熙宏君自然对其推崇备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作者对于整部作品缺乏一个统筹性的把握,最终导

致了这场争论,而这场争论,无疑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双方看这部书的角度实在

是太不同了。

前面罗里罗嗦地说了一大堆我对这场争论的看法,希望各位看官没有打瞌睡,呵

呵。下面谈谈我看了《亮剑》后对这部作品的一些具体的想法。

首先谈谈《亮剑》的人物塑造。作者都梁无疑曾有过从军的经历,对军人的性格

和言行把握的比较到位,书中的几个军人形象跃然纸上,有血有肉,这一点是争

论双方唯一的共识。但都梁在塑造李云龙这个人物时,似乎受了许多军中老人故

事的影响,把许多老红军可能有过的“劣行”,集中到了李的身上,这固然突出

了主角的典型性,但也造成了主角前后的表现反差过大。正方诸君试图用人物的

成长性来解释,但在书中似乎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出发,

我觉得都梁太想塑造好李云龙这个人物了,以至于不惜在一些桥段中采用了比较

夸张的手法来凸现主角的英雄性格。这么写,一些青少年朋友看来可能会觉得酣

畅淋漓,但在比较有军事常识的读者眼中,这本书的价值无疑大打折扣。许多读

者认为《亮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写得比较好的商业小说,恐怕与此密切相

关。而书中的其他几个人物,如赵刚、丁伟、田雨、田墨轩夫妇,因为作者没有

那么刻意地去描写,但倾注了作者很深的感情,反而塑造的比李云龙成功。不

过,考虑到作者都梁乃一介商人,只能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创作,不可能像军中的

作家如朱秀海、柳建伟那样有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和重复修改,作为处女作的

《亮剑》有如此水准已属难能可贵了。

其次,谈谈《亮剑》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我记得著名的反腐作家陆天明在《大

雪无痕》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千百年来,人们为争取各自的精神道统的正解

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绝不弱于他们为满足物欲和权欲上曾付出的一切。人们需要

在精神道统方面有所追求和建树,因为他们毕竟还是人,他们要以这样的努力去

注视和构筑自己民族和这个世界的未来。”的确,任何一个弱化了精神注视和精

神构筑的民族到头来收获的必然是整个民族的弱化和萎软,即便它一度会很富

裕,用不了多少年,这种弱化的趋势就会在它肢体的各个部位渐见分晓。不幸的

是,当前在经济发展上突飞猛进的中国,在精神构筑方面作得远远不够,贪污腐

败的盛行,金钱物欲的横流,民主精神的缺乏,使许多中国人迷失了自己的人生

方向。如果一个民族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那这个民族将没有未来!(呵呵,有

点危言耸听了,不过面对一些社会现实,着实让人难以乐观啊。)幸喜尚有许多

充满了危机感的作家和人民在不断地呐喊,而都梁的这部《亮剑》无疑是这曲大

合唱中声音比较嘹亮的一个,它就象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让每个关心祖国未来

的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作为殉道者的赵刚李云龙田墨轩等人,其精神上的光辉

无疑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最后,我想谈谈《亮剑》一书中所牵涉到的一些历史。

反方秋寒枫君强调小说与历史绝不能混为一谈,小说与历史现实完全是两码事。

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小说的一大要素就是虚构,如果完全写实就不是小说

而是报告文学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如果能很好地与真实的历史事

件结合到一起,将散发出惊人的艺术魅力!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不乏先例。比如我

很喜欢的《悲惨世界》,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

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

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

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

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

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

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

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

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离题了离题了,呵

呵,不过一说起我钟爱的作品就是收不住)而作为贯穿这些历史事件和场景的中

心人物——冉阿让,自然就成为了小说历史长廊中让人永难忘怀的形象,他的全

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

《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拿《亮剑》类比《悲惨世界》无疑有抬高《亮剑》之嫌。但书中几个主角在建国

后的经历和命运,同样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使得《亮剑》这部作品增加了

不少内涵。那么,都梁究竟用心写了那些历史事件呢?书的前半部分就不说了,

个人感觉虚构的成分太多。看看建国后的吧。个人认为,提到的历史事件有军队

正规化、反右、大跃进、庐山事件、以及整部作品的高潮——文革。

我想重点谈谈军队正规化,因为以往的历史书提的不多,《亮剑》书中也是一笔

带过,我就讲得详细点。刘伯承元帅有感于解放军中高级指战员的素质普遍较

低,在建国后主办了南京军事学院,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然而彭总归国当了

国防部长后,两人在军队的建设方面产生了重大分歧,彭总认为刘帅有教条主义

之嫌,除了让刘帅承认错误,还逼着他北上首都,在全军委扩大会议上公开作检

讨。刘帅当时患有严重的青光眼,他颤抖着手,吃力地读着检讨的形象,深深地

刺激了在场的许多将领的心,以至于让他们对彭总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这也是五

九年庐山事件时,军中很少人站出来为彭总说话的原因。(记忆中大将级别的只

有黄克诚,还有就是少将钟伟,即书中的丁伟)其后,批判进一步扩大化,总参

谋长粟裕、作战训练部部长萧克相继被打倒,罪名就是军事教条主义(其实说道

底就是苏联模式的军事教条主义),一大批的将领受到了降职甚至转业的处分,

到了五八年,军队正规化进程彻底停止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段历史,也不能

说彭总和中央的做法完全是错误的,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和另一个国家走得太

近,无疑是危险的。但是否有必要采取那么激烈的手段呢?刘帅、粟裕大将、萧

克少将等一批极富才华的军事家其后再也没有得到重用,在郁郁中度过了后半

生,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得到平反。但逝去的光阴能追得回来吗?面对

这段历史,我只能无奈地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这段对于彭总来说不太光彩的

历史,可能很多朋友以前并未听过,有兴趣的话可以翻一下《彭德怀年鉴》和

《彭德怀传》两本书)

反右运动无疑是所有知识分子永远的梦魇,多少正直善良的人仅仅因为一句话而

被打入了人间地狱。书中田墨轩夫妇的经历无疑有很强的代表性。至于这场运动

的是非我想不用多说了,在胡耀邦的主持下,几十万的右派分子最后被平反得只

剩下不到一百人,而这些人按邓老的话说大多情有可原,只是因为毛主席钦点的

原因,不太容易完全推翻罢了。

大跃进运动是农民的梦魇,浮夸风最终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崩溃。

在书中提到,河南一些村子整村的人都饿死了。现在的青少年朋友可能很难理解

那段历史,然而,在政治压力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夹击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批

饿死人的现象,这与其说是天灾,毋庸说是人祸所致!现在的历史书把饿死人大

部分归咎于三年自然灾害,但是看看三年间的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哪年都远远

比不上1991年,91年饿死人了吗?我没听说过!由此可见,是中央的错误方针和

地方的瞎搞,最终导致了这出人间悲剧。而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后半隐退,与此

息息相关。而毛的隐退,为四年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终于到了本书的高潮——文革部分了。关于文革的是是非非,有着太多的说法,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那段历史,无疑很难穿透重重的历史迷雾。要说清楚

那段历史,可能几万字都不够。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文革绝对是一场人性的浩

劫。那一幕幕人性被扭曲后的丑陋事件,让我的心忍不住一阵阵地抽痛。《亮

剑》为什么感动了那么多的人?因为几个主角在文革中,体现了相对于那个时代

来说多么难能可贵的人性的光辉!就凭这一点,《亮剑》就称得上是一部成功之

作了。

对于能坚持看到最后的朋友,我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之所以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

多历史,目的只是想提供给对岸的台湾朋友们参考。如果对一些历史有什么不同

的意见,欢迎讨论。不过人身攻击就免了罢。

最后,就用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的这首热血颂作为我这篇帖子的结尾吧。

热血颂”: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

可曾梦见河边那棵亭亭的白杨?

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日夜守望,

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

你奔向远方,带著亲人的希望。

你奔向远方,带著火热的衷肠。

最艰苦的地方总有那战士的刚强,

勇士的肩头肩负著多少人心头的崇仰。

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渴望?

你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不朽的篇章

你和我们同在,把美好未来开创。

你是国魂是军魂,你是中华的铁骨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