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商的称呼合适吗:五七干校 是什么? 五七 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00:43:06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

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当时的口号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五七干校”是以“左”倾错误方针为指导办起来的,是夸大体力劳动的重要,轻视脑力劳动的集中表现,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宝贵时光,许多干校成为迫害干部的场所,大大损伤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身体健康,助长了“知识无用”的风气。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词,意思是干部下乡劳动改造世界观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是“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前,毛主席写信给林彪,讲了一些事情,其中讲到干部应当下放,应当到农村、到基层去等等。后来根据这个指示,就办了很多五七干校,五七就是指毛主席五月七日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