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中国真实历史简介:红袖添香夜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3:44:18
来历

出自清诗人席佩兰的《寿简斋先生》“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1.红袖添香: 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语出: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2."红袖添香"在古代的诗文里屡见不鲜,隐约与蒲松龄的鬼故事有联系。

3.“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但《清诗别裁》中却没有席佩兰,席佩兰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

4.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此谓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代指艳妆女子、美女。例:“从此添香红袖,其愉快为何如耶!”

5.黎阳。
新楼作伴
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黄花正当行。醉倚新楼邀明月,梦中红颜舞霓裳。
红袖添香夜读书,卿正欣喜吾欲狂。携手相看徘徊处,知音鸳侣共徜徉。

黎阳,女,出生于1977年8月,毕业于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川师中文系研究生班。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

红袖添香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我们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面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但是,“红袖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里插那么简单。

实际上,如果观察古代绘画中表现的香炉,基本上看不到炉中插线香的情况。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只是香炉中,崔莺莺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这里是在表现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不过,“红袖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么简单。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实际上并非把香直接点燃烧掉,而是将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气。

很显然,焚香的过程相当烦琐。然而,这还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不过,炭墼或香饼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断其形势呢?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于是,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描写女人如何“手试火气紧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写一位女性:“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添香也罢,试香也罢,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焚香似乎永远和无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联系在一起。立在香炉前的女性,不论宫词中的失意妃嫔,还是《花间集》中的艺伎,都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为他的负心而痛苦。

寿简斋先生(席佩兰·清)

人中仙佛诗中圣,文采风流肆辉映。
眼底江山斗秀灵,胸前冰雪为情性。
我读公诗二十春,春风喜得降朱轮。
姓名早似传千古,丰采浑忘届八旬。
平生历历游仙迹,旧是金华殿中客。
视草亲尝李白义,栽花旋赐王乔舄。
匆匆宦海十年中,旧尹倏然作寓公。
池馆别移三岛树,烟萝尽带六朝风。
门外鸡笼山一带,山下蒋陵潮一派。
全家缩本小西湖,满屋无尘诗世界。
绕迳芙蓉烂似霞,绕芙蓉更插梅花。
花香夜夜熏银管,花史行行列绛纱。
建业青山看不足,探奇直到罗浮宿。
捉来蝴蝶翅为车,饮满芭蕉露成斛。
才与浮邱把袖回,刘晨更劝入天台。
石梁不惜千回度,古洞曾留七日来。
隔年衣染桃花色,重去桃花尚相识。
云深采药恐迷归,饭熟胡麻不敢食。
赢得新诗更出奇,人间抄写腕都疲。
赤城霞气行间挟,南海珠光字里飞。
年来小觅花间赏,白下轻舟吴下桨。
架笔还携翡翠床,飞行哪用红藤杖。
游踪到处万人传,悬榻相迎倒屣延。
老境独夸天下福,童颜争识地行仙。
我道先生仙更佛,五峰秀气根胎骨。
词坛次第照慈镫,学海从容撑宝筏。
说法先争最上流,拈花一笑示真修。
清谈字字莲生舌,诗话人人石点头。
慈悲更是真菩萨,火宅常从法云拔。
座下三千弟子收,寰中八百孤寒活。
庄严七宝坐谈经,式又摩那亦许听。
兜率天边容一座,华严界上悟三乘。
南宗北派空诸有,慧业文人齐頫首。
成佛终须灵运前,此身原是如来后。
论到诗篇更绝群,早看帜拔赵家军。
人才合上无双谱,翰墨先收第一勋。
海内风行人脍炙,鸡林行贾争求价。
笔妙能教老妪知,才高那屑群儿骂。
风神漫拟逼香山,标格应参陶杜间。
生面果然开一代,新声奚止付双鬟。
即今头白操觚急,脱手文章等身集。
六旬万首莫夸多,一日百函堪斗捷。
万里桥西野老居,五株杨柳宰官庐。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愿公二十三房里,一个环房一年徙。
数到春秋百二年,注毕古今廿三史。
从此尊前花月身,红颜天与驻长春。
却愁伏胜传经座,弟子翻多白发新。

很多资料都显示,这句话出自:出自清诗人席佩兰的《寿简斋先生》“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首先,夜读书和伴读书,字句上略有差别。
其次,我们继续试图寻找“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最早出处,在陈才智的溯源文章中,考证出一个更早期的出处,是清代诗人胡季堂的《题王方伯梅屋读书图》八首其五:一簇花容拥笑容,风流儒雅竟谁宗?芸窗赢得红云伴,可胜添香几个侬。作者自注云:“公侍姬多吴人,有小印,镌‘红袖添香夜读书’句。
第三,席佩兰的年代是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胡季堂是乾隆、嘉庆年间。所以胡季堂的年代更早。虽然不是胡季堂写的诗句,但至少说明“红袖添香夜读书”这句,当时已经存在。
其它更多的出处,都是比这个年代晚了。
参考文献:
陈才智. “红袖添香伴读书”溯源寻流(下)[J]. 古典文学知识,2016,(06):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