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特纳经典歌曲:台湾简化过文字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05:03:56
为什么台湾有小部分文字和传统繁体字不同!如“ 台湾”有时是台湾等
为什么台湾有小部分文字和传统繁体字不同!如“ 台湾”有时是简体字台 有时是繁体字台……门字头的字有时也是简体字等等
回答者:ljy1995说:“简化过,但推行没有成功又是怎么回事”?!
你赞同大陆简化中文吗?

教育部於1935年公布简体字表 324字沿用至今
  2006-04-30 16:34/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三十日电
  探秘中文简繁体流变专题报导从联合国废除正体中文字的谣言到国中基测是否可书写简体字,文字议题引发社会关注;文字学者指出,从清朝末年起,已有人提倡使用简体字,而教育部曾於一九三五年公布简体字表,共三百二十四字,现代人所谓「简体字」,大多指的是这份字表中所列出的简体字。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凤五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表示,一般台湾民众认为,简体字是中国政府於推动汉字简化方案下的产物,事实上早在清朝末年,已有人倡导汉字简化运动:一九零九年(宣统元年),学者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提出「最便而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

  周凤五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钱玄同等人也积极主张简化汉字,一九二零年,钱玄同发表「简省汉字笔画底提议」,一九二二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是历史上第一个简化字体的具体方案。

  他说,一九三五年,钱玄同编成「简体字谱」,收录简体字两千四百多个,同年八月,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份,收录了三百二十四个简体字,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当年文化界也有巴金、郭沫若、蔡元培、叶圣陶等人推行「手头字」,也就是民间通俗的简体字。

  周凤五指出,教育部一九三五年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遭到部分人士反对,一九三六年又下令不必推行,此后主张简体字的人仍继续推动汉字简化方案,但未获国民政府同意实施。

  有关清末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背景,周凤五在四月一日出版的「国文新天地」期刊中,发表「全球中文热--论汉字繁、简二体的适用性」文章提到,清朝末年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当时许多知识份子将国家落后归咎於文字落后,认为汉字难学难认,阻碍科学文明的发展,因此要普及知识、扫除文盲,必须废除汉字。

  周凤五指出,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政府推行的简体字运动,仍没有脱离「扫除文盲」的目标,一九五八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的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报告提到,「汉字总是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汉字简化任务是为了让汉字更容易被广大人民掌握和使用」。

  周凤五表示,由於中国政府想要用拼音方式代汉字,因此「简化字」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但汉字要用拼音文字是不太可能的,原因是汉字的同音字太多。

  他说,在政治力强行改变下,许多简化汉字违反六书造字原则,也容易造成混淆,例如「乾」简化为「干」,可是「乾隆」、「乾坤」,都不能写成「干隆」、「干坤」,「这些汉字改了等於没改」。

  许多人担心正体字会逐渐边缘化后消失,周凤五说,大家「走著瞧」,不必太担心:事实上中国大陆文化界、学术界已对正体字有强烈需求,研究古代文史的书籍也开始恢复正体字排版,许多年轻人也乐於学习正体字,而海外的汉学研究机构,几乎都使用正体字。

  罗家伦倡简体字 1954.3.16

  一九一九年底,一位其貌不扬,身材五短的北京学生,对沪江大学的校花一见钟情,从此他以八年的一百多封情书,将这名校花追到手,校花的名字叫张维桢,这位其貌不扬的男生,他的名字叫罗家伦。

  政大历史系教授/蒋永敬:「罗先生精神非常好,不断的写信,写了很多的信,居然罗师母,他是校花啊!他很受感动,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妇了,完全是看了文字,写的信那麼多,而且写得那麼漂亮,也很有感情,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五四运动发生时,罗家伦二十三岁,由他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是示威游行中唯一的宣传品,一如他情书的文采,这篇宣言使用简洁生动的白话文,充分反映了文学革命的效果。

  政大历史系教授/蒋永敬:「请愿拿著棋子跑在前面,个子虽然矮,可是蛮有精神。」

  一九五三年六月卅日,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家伦,受聘为教育部简体字研究委员,负责简化部首的工作,他公开提倡中文字体简化,由於当时的中共正在全力推动中文简体化,因此,罗家伦的主张,立刻引起轩然大波,立法院一百零六位立委以「毁灭中国文字及国家命脉」为由,对他展开强烈批判。

  罗家伦立即发表〈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这篇文章反击。文章中,罗家伦检视中国传统社会中所面对的知识平均分配问题,并从而引伸繁复难学的中文,实际上深化了中国社会在知识学习方面的困难,简化中文字体是简化学习的工具,也是使中国加速进步,扩大知识平均分配的关键。

  政大历史系教授/蒋永敬 :「 可是当时反对的人,反对的力量也很大,当时没有成功。」

  在国共对立的年代,罗家伦不避讳与匪呼应的中伤,从语言工具观点,要求改革简化中文字体,不仅基於他的历史观点,更充分显示出他千万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气。
  罗家伦的一生担任清华、中央、中央党务学校校长,也曾出任印度大使、总统府国策顾问,他善於辩论,勇於改革;晚年提倡文学、研究史料,在国民党党史会建立资料档案,对近代史的研究有相当的贡献。

  党史会总干事/刘维开:「他在党史会的工作也是从学术上著眼,希望能够充实史料,提供史料让学者研究,充实现代史的工作,这都是这方面很重要的成就。」

  一九六九,罗家伦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在四十二年鹣鲽情深之后,他终於向他当年所追求的校花说了一声再见,一九九七,张维桢去世,夫妻暌违二十八年后终於两度在另外的世界重新聚首!

  中国文字需要简化
  才能保存
  这是时代的要求
  ——罗家伦

没有简化 而且反对简化。

台湾的字好像有几个简化的
楼主这个问题我也早发现了
我用繁体输入法打的台跟台湾网站的台的确不一样

有啊~~蒋在大陆就推行过简化字,台湾后为解决当时很多的文盲问题,就推行过简化字供文盲学习~~学完后再学正体~~

一般来说,书写姓名 地方名字以及特定称谓的时候,台湾会使用已经约定成俗的简化字,譬如台北的台,你可以写作"台"
也可以写作:"台"

PS/有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1952年秋的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来讨论。”为取得大众的支持,蒋介石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在报刊上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当局的“教育部”根据蒋介石的指示,立即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

就在蒋介石又一次推动简化汉字时,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突然站出来极力反对。他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

胡秋原的主张得到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这个讲台,猛烈抨击提倡汉字简化的罗家伦等人,一面写文章向台湾民众阐述为什么不能简化汉字。此后一个时期,胡秋原联络一帮人在党内党外利用一切机会,反对简化汉字。

蒋介石见社会上不断有人反对文字改革,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时难以施行,便不再提简化汉字的事了。

好像台湾的教育部在推行什么俗体字,现在他们所用的,也就是我门所说的繁体字叫“正体字”,俗体字是部分简化了的整体字,基本介于简体和繁体之间。其实台湾满可以推行简体字的,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罢了。

台湾不可能推行简体字的吧!~因为学会简体,要看古书的话就蛮麻烦的,繁体字了那么的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