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被盗号怎么发声明:介绍曹操(200字左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3:23:14
从一个角度介绍

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统帅。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子将,许子将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
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
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
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
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
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
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
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
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
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
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
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征高□时,诗
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
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
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
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
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
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
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
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
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
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
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
《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
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
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
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等。曹操是不信
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写这些诗当别有所寄,不能据
此把他与秦皇、汉武的求仙等量齐观。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
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
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
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
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
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
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
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
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
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的散文多是应用性文字,大致可分表、令、书
三大类。其代表作有《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
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
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是质朴浑重、率真流畅,写出了曹
操的独特声口。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大半生奋
斗经历,分析当时形势,剖析自己的心志,其中“设使
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等语,写得极
其坦率而有气魄。从东汉以来,散文出现了骈化的趋势,
至汉末而渐显;一般散文作者开始讲求对偶、注重用典。
而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在当时独树一
帜。鲁迅曾称赞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
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
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
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
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
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
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
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
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
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
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
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
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
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
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
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
《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有关曹操作
品的注释,主要有黄节《魏文帝魏武帝诗注》,北京大
学出版组192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
称《魏武帝魏文帝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