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给人转账能退回:有关<企业>经济知识的演讲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6:27:21
我是一个高中生,急需有关<企业>经济知识的演讲资料,不管是经济名言还是例子或是理论知识都可以,各位大侠如果有,请多多帮忙.有相关网站也可以,自己评论一下也可以.感激不尽.

机遇与挑战——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在迈向21世纪的崭新时期,“知识经济”是这个时代最具鲜明特征的名词术语之一。
  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特别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2月江总书记批示了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6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一计划,10月科技部推出首批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试点工程。如此重视知识经济,并不是赶时髦,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面临特殊的时代环境——300年前我们错过了由工业革命改造农业经济的机遇,从而在工业经济时代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当今,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与现代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促成知识经济兴起。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发达和社会充分知识化基础上的经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和阶段表现,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还暂不具备这一基础,但并不能免除知识经济对我国21世纪发展的影响。新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1 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何以迅速兴起?此非偶然,知识从来就是对生产和经济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动因。西方经济学的大师亚当.斯密就认识到新的专家阶层为生产对经济有用的知识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开创性地精辟论断:“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重申:“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这些思想得到邓小平更完美地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转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古希腊,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的高峰。有一大批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海上渔业、航海、商业比较发达。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也是世界第一次生产力发达的高峰,中国开创了“唐宋盛世”。李约瑟博士说:“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了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四大发明、冶炼分离技术、火炮制造等——当时的“高新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
  ——意大利。12~15世纪,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相继传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科学的中心转移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
  ——英国。17世纪末到1830年,世界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也是第二次生产力高潮,诞生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牛顿。科学革命伴生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工业技术和工厂制“改变了整个世界”。
  ——德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三次生产力高潮,也是第三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出现了化工技术革命,以煤化学为主的化学工业使人类进入了“化学合成时代”。德国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工业化。
  ——美国。1879~1930年,第四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也是第四次生产力高潮——电力技术革命。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德国西门子发明的电机在美国成熟,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三电”发明照亮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钢铁、化工、电力、汽车、无线电和航空工业迅猛发展。
  ——美、日、俄、欧等多极。世界第五次生产力发展的高峰——科学技术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80年代,微电子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及全球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步入了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信息化时代,实际上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和序幕。90年代,科学技术更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中心转移的启示愈来愈证明这么一个道理: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社会,世界经济中心正从贸易和生产中心转移到科技中心;高科技强国都是经济强国,尤其是创新知识是当代经济的最强有力的驱动力;同时也充分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论断。
  再从世界财富集团的变迁来看,财富的积聚正在更多地依靠知识的创造及其使用:
  ——劳动力占有者:奴隶主。古罗马的奴隶主以其占有奴隶数的多少来比较富有程度,并把奴隶当作商品一样买卖。奴隶是当时创造财富的一种“会说话的工具”。
  ——土地的占有者:大地主。诗经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威廉.配第也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地主依靠占有土地并垄断土地出租、绝对盘剥土地产物和榨取高利贷攫取财富。
  ——资源的占有者:石油家族。在六七十年代世界几乎所有的富豪集团均是石油家族(前十位就有八位)。1973年石油动荡,价格暴涨3倍,中东暴富。油价从3美元/桶涨到1980年60美元/桶,专家预测1997年将达98美元/桶,而实际上该年油价不足20美元/桶,现在油价仅10余美元/桶,可见自然资源作为财富的源泉也不会长久。
  ——资本的所用者:大资本家。1982年,《福布斯》首次评出的个人富豪,分别是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银行大亨、化工巨头、大房地产主——大资产所有者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知识的拥有者:知识创新的领头人。《福布斯》新近透露盖茨个人财富达587亿美元,以50%的速度增长,微软的盖茨、艾伦、巴尔默为当今首富三甲;1997年世界十大富豪有6人是靠经营知识产业致富的。历史再次说明创造性地生产和使用知识正在取代劳力、资源和资本成为财富的主导因素,在这个时代最能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组织)获取财富和成功的可能性远远超出他人。
  在当代高新技术时代,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从科技及其产品诞生的大体时间顺序来看,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照相机,56年;电话,56年;无线电通讯,35年;真空管,31年;喷气发动机,29年;雷达,15年;电视,12年;集成电路、铀核裂变—原子弹、半导体产品,7年;核反应堆、光缆、移动通信系统,4年;激光器、多媒体和网络,1~3年;占市场份额90%的Intel芯片,每18个月升级换代一次……周期的缩短正是知识被不断创新的结果。
  从产品科技含量(国外学者用单位重量产品的价格衡量)来看,知识的“含金量”被更多地凝结其中。50年代,代表产品是钢材,单位重量价格是1元/kg;60年代代表产品为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其单位重量价格分别是30、60、90元/kg;70~80年代,代表产品为电脑,单位重量价格达1000元/kg;80~90年代,代表产品是软件,几乎不可以用单位重量来估价。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在发达国家,本世纪初这一份额为5%~20%;70~90年代为70%~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之后,达到90%以上。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们预测,今后经济新增量中,农业的5/6、工业的70%~80%来自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主要由经济发达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中日趋明朗。根据总部设在巴黎的经合组织的报告,其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由此可见,一种新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兴起。

  2 知识经济的概念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群迅猛发展并逐渐形成新兴支柱产业,我们亲身经历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商务方式正在更多地置身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背景中。
  客观现实的变化决定着观念的变化,“知识经济”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被逐步提出来的。1959年,美国学者德鲁克提出“知识社会”的观点。1961年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信息经济学》一文,首次提出“信息经济”;次年,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把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与信息服务五个部门称为“知识产业”,并计算出美国1958年信息产业占GNP的29%。70年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提出了国民经济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四次产业”分类法,经计算1967年美国GNP的46.2%与信息部门有关。80年代,先是托夫勒提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超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闻名于世;1982年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仍以支柱产业命名新型经济——信息经济;198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知识:它的创造、分配及其经济意义》;日本现任经济企划厅长官界屋太一1985年在《知识价值革命》书中也认为未来社会是知识价值社会;此时,英国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中准确地以“高技术经济”命名新型经济,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增长理论”——知识已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90年代,“知识经济”概念日趋成型。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联合国官员、我国吴季松提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支配的经济——“智力经济”,并与“知识经济”同义使用;1994年,漫斯洛和布拉马克共同出版了《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明确点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在《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定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国际组织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1997年,克林顿在国情咨文及演讲中采用“知识经济”一词,美国政府使用了“知识经济”;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主题定为“为了发展的知识”,标志着“知识经济”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人们接受“知识经济”概念,主要原因可以认为:①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是根本,劳动更多地需要知识和智力;②科技应用于生产的速度和贡献率都在不断提高;③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④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是增长最快、附加值最高的产业;⑤经济学家们,特别是“新增长理论”把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来自知识的增长,使人们看到了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⑥技术创新的研究者们也从另一个侧面提出:在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⑦美国自1991年以来长达80多个月的由信息产业带动的经济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Intel网的爆炸性扩张,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的崛起,对知识经济概念在90年代中期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可以看出,从“信息经济”到“高技术经济”的一系列定义都不及“知识经济”更好地概括了未来经济的本质特点。
  什么是知识经济?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经合组织(OECD)的观点:即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所谓知识,简言之即是通过学习、实践所获得的一切认识成果,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知识包括: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有的学者还补充了另外两个方:知道在什么时间和知道在什么地点和知识。

  3 知识经济的特点

  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比较,知识经济有其重要的特点:
  ——知识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一种资源,特别是创新知识最有价值,将超过自然资源、资本的地位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知识是由人创造的,也由人来运用,知识的作用发挥根本在于人,知识经济时代将更加突现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特点。
  ——知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使用)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知识经济并不排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也即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生产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在知识创新的作用下物质生产更加容易,无论从产业还是就业来看,主要部分都将转移到知识产品上来。
  ——经济发展呈现报酬递增趋势。报酬递增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种投入的不断增加其边际产出(投入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出)会越来越大。报酬递减规律作用导致市场均衡,但其假设前提是技术保持不变。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竞争的结果不再是市场分享而是几乎是市场独占,胜者形成自我增强的利润“正反馈循环”,此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技术和策略领先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此存彼亡的排它性竞争激烈,代价更大。盒式录像机制式大战、PC机系统软件的优胜劣汰、数字化技术行业标准之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技术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基础,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愈加稀缺。而知识是无限的,知识并不随着消费(使用)而消亡,反而还可产生新的知识。发展知识经济是解决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出路。
  ——知识资本在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工业经济以大量的资本、设备设入,有形资产投入起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经济以智力、知识投入,物质资本仍是生产的基础,但无形资产的投入起更关键的作用。1998年9月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2612亿美元,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福特、通用)的总和。决定性作用是指质的规定性,并不表示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在量上有更少的投入,事实上要为保持市场竞争获胜而投资教育、R&D、技术和制度创新所花费的风险投资更多。
  ——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呼声在冷战结束以后逐渐高涨,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使全球网络联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市场形成。一体化时代,一国很难在所有的高技术领域领先,“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是经济一体化后分工的结果;商务和生产方式的各个领域都逐步实现“网络化”。
  ——经济社会管理方式变革。受科技进步和报酬递增规律作用,宏观经济的管理必须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微观经济为抢占独占性的市场,为了知识创新的管理更加重要;管理机构趋于扁平而不是等级森严的组织。
  ——社会分配将以知识(智力)贡献大小为主要标准,价值取向表现在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上。知识会越来越多,但知识创新的作用更大。因此,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分配依据。知识的分配更具有不平等性,“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罗默),智者愈富,愚者更穷,“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更不平等”(托夫勒)。
  ——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新经济最有力的增长点。国外的科技工业园Science Park,如斯坦福大学创建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印度的班格陇(微软的第二大软件基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都对经济发展起着技术支撑和催化的作用。我国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个,区内高新技术企业13681家,1996年总产值2142亿元,1997年达3387亿元,年均递增50%左右。江总书记谈到:“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科技工业园是知识和人才的积聚中心,为知识经济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
  ——学习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特别的资源禀赋在农业和工业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但知识经济时代的优势是创新,而不在于自然资源的多或少。企业不仅是一个生产组织,更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像著名的AT&T/朗迅公司已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IBM公司也有;通用、可口可乐公司都开设了“知识主管”、“学习主管”、“智力资本主管”;松下、摩托罗拉公司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

  4 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在跃向未来的赛跑中,富国与穷国站在同一条跑线上”。但事实上人80年代到90年代,富国与穷国的收入差距从11∶1扩大到17∶1,富国更富,穷国更穷——马太效应愈演愈烈,高技术产业比例越高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受益越大。美国自1991年以来,经济出现了80多个月的持续高增长、低失业、低通涨,这是自里根、布什到克林顿等几届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构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结果。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1997年7月以来,始于泰国、迅速波及亚洲并感染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次强烈的震憾和反思。短短数月之内,股价、汇价暴跌,货币大幅度贬值,如印尼、泰国和韩国,股市分别跌90%、61%和50%,货币贬值达80%、43%和40%,大量工厂倒闭,金融机构破产,失业增加。经济金融危机还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日、韩、俄、印尼等政权频繁更迭。亚洲开发银行称,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南亚国家1998年经济平均缩减7%,这是它们自二战以来经济状况最差的一年。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和东南亚受害国家经济已连续4个季度呈现负增长。
  危机提醒人们深刻反思。诱发危机的原因是多元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太高,偏好证券和房地产的信贷结构失衡,求快求大的粗放型经济赶超战略失误,外债过高和国际投机冲击等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危机造成的创伤还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元气。其实日本、韩国、印尼和泰国等开创的道路曾不失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创造了二战后全球最大的经济奇迹,韩国及东南亚诸国还被誉为亚洲的“小龙”、’小虎”,它们也有其成功经验:大力进行技术和投资引进,特别注重进行对管理者和员工培训。但其致命的弱点是,在高技术竞争时代企业拼资本、拼劳力、盲目贪大求快、缺乏科学技术基础必将受制于人。日本一改“技术引进”策略,建立了“科技立国”纲要,用科学技术支撑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形势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未来的竞争中经济大国与科技强国相辅相生,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要么再次落伍,要么搭车赶上。基于现实国情,我们既不能把知识经济炒得过热,但也不能置若罔闻,其中一些有益的策略值得大家共同努力。
  4.1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只有创新才能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没有创新再先进的东西也会落伍。19世纪后期德国的崛起和20世纪美国独占鳌头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果,而保守的英国落伍了。微软独领风骚的秘密也在于不断创新。世界银行1998年10月的一份报告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差距是知识的差距。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研活动集中在人口不足世界15%的发达国家,美国经济近8年持续增长的背景是同期美国知识创新的速度和能力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知识创新将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4.2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培植知识经济产生的基础 据中国社科院报告:目前我国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37,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只占30%左右。知识经济是建筑在发达的工业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形态,物质生产仍是基础,农业和工业依然特别重要。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不可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我国工业化还未完全实现,又不能在信息化上再次落伍,面临既要工业化又要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加快建设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才有知识经济产生的基础。有效途径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正如邓小平所说,农业的根本出路要靠高科技。
  4.3 发展有自己竞争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能认为高科技就是知识经济,但高科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高点,高科技的知识含量也最重。世界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美国——从星球大战计划(SDI,1983年,里根政府)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II,1993年,克林顿、戈尔);西欧——统一的欧洲将迈进“走向知识化的欧洲”;日本——实施《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从“技术立国”转为“科技立国”;俄罗斯和印度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发展纲要”。我国,邓小平审时度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4.4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政策失误我们都承受不了。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口压力大;耕地锐减,粮食问题突出;资源消耗大,效率低;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要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同步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些难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与“科教兴国”同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4.5 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国家知识创新工程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首先提出创新理论,此后经济学家索罗、弗里德曼、纳尔逊等相继论述并证明了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概念。1997年,经合组织推出《国家创新体系》专题报告,创新理论越来越多地成为政策制定的基础。我国1993年启动“211工程”,1996年实施“技术创新工程”,1998年6月开始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我们要致力于知识创新——新知识的生产和使用,这需要更大步伐地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创新。
  4.6 根本点是科教兴国 资本和技术可以引进,但知识的创新只能靠自己,而且一般来说先有教育、学习、积累之后才更有可能产生创新,所以各国都更加重视对R&D和教育的投资。发达国家较高的知识贡献率是与较长年限的教育普及率同时存在的。1998年3月19日,新当选的朱钅 容基总理在九届人大郑重宣言:“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知识经济是一种学习的经济。正如OECD指出的那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