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偷看电视心理描写:工业文明带来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6:39:21
工业文明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如果没有现代化理论及其传播,现代化一词就不可能像今天这么普及。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在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1. 经典现代化理论

早在1933年7月,中国《申报月刊》就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发表26篇文章,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道路①。在随后的30~40年代,中国知识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者没有再前进一步,形成现代化理论。

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②。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我们不妨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附表1-2)。如果根据研究领域进行分类,经典现代化理论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等。

附表1-2 不同领域经典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领 域
主 要 特 点

政治现代化
民主化、法治化、科层化(官僚化)

经济现代化
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

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

个人现代化
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

文化现代化
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

虽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它们与现代化的基本词义大体一致。

(1)指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

(2)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在4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些地区甚至处于原始社会。所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是现代化。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由于人们对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同的认识,高度发达工业社会内部也存在许多弊端,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关于现代化的辩论持续不断。

目前,关于现代化有许多不同说法,其实,它们都是上述定义的不同表述形式,只是不同说法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他认为①:“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关于现代化过程的大致特征,学者们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把它归纳为如下九个特征②;他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

① 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

②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③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④ 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⑤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⑥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

⑦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⑧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⑨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2. 新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诞生就遇到了麻烦:如何解释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

学者们发现,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可以肯定地说,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驿站。那么,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1)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②,有些学者提出“后现代时代”③。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④。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附表1-3)。

附表1-3 不同社会的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观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后现代社会

核心社会目标
在一个稳定的国家经济中生存
经济增长最快化
人类幸福最大化

个人价值观
传统宗教和社区规范
成就动机
后物质主义和后现代价值观

权力系统
传统权力
理性和法律权力
同时重视法律和宗教权力

资料来源:Inglehart, R.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6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⑤,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 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有人认为,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是后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后现代化理论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反映。

然而,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化理论,都容易让人感到迷惑。

因为,根据韦氏辞典,“现代”指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的这段历史时间,没有明确时间下限,当前的时代就是“现代”。如果“后现代”具有时间涵义,那么,“后现代”是什么时候?当前的时代是不是“后现代”?

如果当前的时代是“后现代”,那么,“现代”和“后现代”在时间上就是交叉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时间上,“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事实上,前面谈到,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把70年代以来的发达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由此可见,“后现代”概念的自相矛盾,已经发生。而且,“现代”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时间概念,已经使用了数百年,要想改变它,谈何容易。

“后现代”概念的时间不自洽,必然影响后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它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

在现代化理论家看来,后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关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研究。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教授在1976年出版的《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谈到,有大量文献讨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往往把它们称作“后工业化社会”。

(2)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一文,随后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何传启,1999),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人类文明进程包括4个时代16个阶段;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现代化等。

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1970年),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2100年)。第二次现代化的时间分界,与美国密执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作为发达国家后现代化的起点基本一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把1973年作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五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起点基本一致。麦迪森的经济发展五个阶段分别是①: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1973~1992年。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新现代化理论。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被赋予三种新涵义。

其一,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其实,它就是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

其二,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是一种新现代化,不仅覆盖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的内容,而且还有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7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和新文明(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它的范畴。

其三,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同时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她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打开了一扇新天窗,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附表1-4),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附表1-4 目前不同领域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领 域
主 要 特 点

政治新现代化
知识化、国际化、平权化、分散化

经济新现代化
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

社会新现代化
知识化、网络化、创新化、社区化

个人新现代化
创新、合作、学习化、个性化

文化新现代化
多样化、文化产业化、自然主义、普及高等教育

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相比,有些变化是新出现的,如网络化、智能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政治民主化、平权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否定”,如工业比重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自然主义等。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掠夺和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回归。

第二次现代化刚刚走过30年历程,尚处于发展阶段,它的特点和规律都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发达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第二次现代化正如火如荼。在发展中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因而面临双重压力。

很多,一时半会咋说的完,建议到网上搜一下,一搜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