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ours人物:南怀瑾先生关于孔子\孟子等的论述,与古时及我们平时的理解有所不同,请教如何看这种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3:47:10

南先生的解释是修行人开悟后的发挥
其用意是启发人们的本有的清净智慧

而一般学者式的解释,是依文解意式的解释

谁对谁错,先不必急于分别,看下面一个例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如果解释成"温习"话,我们是不是会皱眉头呢?
试问几人在温习功课的时候能“不亦乐乎”
就算是武侠迷读武侠,第一遍还好,第二遍大概就
没有初次的味道了,第三次是否会去读,还是个问题。

所以,只是解释成“温习”,恐怕不妥。我们日常可能
有这种经验。您可能玩过电脑游戏,对战的那种。在玩
的过程中,您突然发现了一个诀窍,通过这个诀窍,您
一次次的打败了您的对手,而在一次次的对战之中,您
的心灵与游戏不断的碰撞,不断的完善您的诀窍,甚至
创造出更多的诀窍。而每一次碰撞,都会发生之心灵的
喜悦。同样,我们日常生活也是如此。这种事与理的螺
旋式的升华,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吧?

借用禅宗《六祖坛经》的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这句话简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同出一辙,日常应
物,心不迷惑,常应常静,于一一境界中常生智慧,喜悦充满
......
可见千古圣贤,此心同,此理同。所谓“千佛共一光”是也。

如果而再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心量扩大至
无量无边,就是《华严》的“理事无碍法界”了......

(顺便一提:有标准答案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个错误,
不过错误归错误,古时非常时代的状元朗有时是不做标准答案的,至于例子,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查史料,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皇帝也会随时打破祖宗流传的“八股”,当然如果是升学考试,同学们还是按照标准答案来吧,毕竟批卷者不是皇帝,也不会为您的智慧拍案叫绝。不知君以为然否?)

===============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简陋的发挥。

南先生在其整个著作体系(其实是讲义,包含即兴发挥)的发挥,可以比作武林高手在为其徒弟打通奇经八脉,如果徒弟运力抵抗那么自身的收效就不会太好,如果徒弟心地空明,勿忘勿助,那么效果就会很好。

高手学习禅宗或密宗的时候,往往隐藏自己现前所学,
高手听人讲话的时候,往往让人把话讲完,
所谓空瓶能储净水,如果瓶子已经满了,或者是含有杂质
怎么能学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呢?如果要超越,在全部学会再变也不迟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南师说:道是天下之公道,道到了我的手里,没有秘密。

且道此二者是同是别?

所谓依文解义,过去,现在,未来的圣者都喊冤枉。

《庄子》有言“道在屎尿”,禅宗祖师有言“无位真人是什么干矢橛”
若依照文解之,是何言欤?)

=============
以上皆文字而,不入大雅之堂,仅供读者玩味
zhuao1997

==========
附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13778.html&fr=tbf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3536.html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无所谓对错,思无邪。

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其实自孔孟之后,对他们的解读就很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古人对于孔孟的理解一般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到了宋,儒家又有了一个很大的跳跃。我们现代的社会与古代很不同,不仅要受到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还要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所以对孔孟的解读当然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华夏智业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