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姬日常720百度云:道家和儒家不同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4 08:39:27

首先,就科学与哲学
的划界问题而言。自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凸现了科学与玄学(哲
学)的划界问题之后,这一问题就一直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家们关
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现代新儒家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现代新儒家中
心开启性人物熊十力来看,要发展科学和哲学,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划
界,区分两者各自的对象,确定两者不同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
熊十力对科学和哲学的划界,是对“科玄论战”的总结。此后,冯友
兰又进一步提出了一套真际与实际的理论,说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贺麟提出了哲学思考文化就是要研究价值问题的主张,从而在科学研
究自然、哲学研究人生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化哲学所应采取的文化——
历史方法,使现代新儒家对文化哲学问题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对科学主义、科学万能论的批判来说,如果说,现代新儒家的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将主要的精力用来理清科学与哲学的分野这一问题
的话,那么,现代新儒家的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接续了“科玄论战”
中张君劢对科学万能论批判的话题,从而迎合了自20世纪50—60年代
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主义批判的潮流,他们力图区分“科学”与
“科学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牟宗三极力反对“科学一层论”和
“泛科学主义”。在他看来,在“科学的‘事实世界’以外,必有一
个‘价值世界’、‘意义世界’,这不是科学的对象。这就是道德宗
教的根源,事实世界以上或以外的真善美之根源”。徐复观与牟宗三
一样,也十分强调科学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区分。在他看来,价值世界
比科学世界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科学世界,常常要在价值世界中
去追溯其源泉,并反转来成为满足价值世界的一种手段。”因此,从
根本说,人的生活的本身,不是在科学世界,而是在价值世界。价值
世界是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最后,就张君劢“欲提倡宋学”的
致思倾向来看,可以说,“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家发展历程中的一
件大事,张君劢的演讲以及他后来的论战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形
塑了现代新儒学的致思方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像一些学人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也有刚柔之分、显隐之别,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表现得比较突出,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理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怎么能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呢?

儒道区别在于,“道,无为而无不为”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强调按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办事,不该办的事一定“无为”该办的事一定“无不为”。道家比较偏重理论的研究。
儒,偏重人“入世”的方法的研究,其研究的对象远远小于道,教导人们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等“入世之道”,儒过于强调“无不为”,偏离道远矣。
看看“老子”是如何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对比一下中国的历史,是否“老子”说的更对哪?
题外话:我个人最反对“道家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等说法。

道家讲究的是清净无为,顺其自然,少私寡欲,和谐同一。
儒家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
道家要大家洁身自好,跳出这个是非之地,不要在尘世上过多的沾染不良习气。
儒家要大家溶入到这个世界里,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去改变世界,使这个世界成为我们理想中的大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