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景萱微信號:蜈蚣末有啥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4:01:29

蜈蚣的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用于痉挛抽搐。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内风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如止痉散。经适当配伍,亦可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等证。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以本品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如不二散,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若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
3.用于风湿顽痹。本品亦有与全蝎相似的通络止痛作用,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
4.用于顽固性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

【用法用意】
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

备述:
1.《本经》:“敢诸蛇、虫、鱼毒……去三虫。”
《别录》:“主治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本草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伤。”

2.本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此外,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氨基酸。蜈蚣对戊四氮、纯烟碱和士的宁等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蜈水浸剂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

人不风流枉少年!贫僧这厢有礼了...^_^...
参考资料:http://www.payapa.net/dispbbs.asp?boardID=33&ID=192

【药 名】
蜈蚣
【拼 音】
WUGONG
【英文名】
Centipede
【来 源】
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
【功 效】
祛风,定惊,攻毒,散结。
【主 治】
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疠,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
入肝经。①《纲目》: “厥阴经。”②〈医林纂要〉: “入肝、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
孕妇忌服①《本草衍义》:“畏蛞蝓” ②名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③《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威在所忌。”
【药物配伍】
配全蝎:平肝熄风;配朱砂:重镇安神;配甘草:攻补兼施。
【别 名】
卿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纲目》)、百脚(《药树学》)、嗷高姆(朝名)
【处方名】
蜈蚣、酒蜈蚣、蜈蚣末、大蜈蚣、炙大蜈蚣等
处方中写蜈蚣指生蜈蚣。为原药洗净,晒干生用入药者。
酒蜈蚣为净蜈蚣用黄酒喷洒,稍闷,再用文火焙黄入药者。毒性减小。
蜈蚣末为酒蜈蚣碾成粉末入药者。
【商品名】
赤足蜈蚣:为足呈棕红色者。质优。
大蜈蚣:为个大身长者,质佳。
川蜈蚣:又名川蚣、川足。为产于四川者。实际上没有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产者产量大、质量好,只是习惯上这样称呼而已。
均以条大、完整、腹部瘪、干燥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拉丁名】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炮制方法】
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头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士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②〈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考 证】
出自①陶弘景:“今蜈蚣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匆令伤,暴干之。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蜈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②《本草衍义》:“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有中其毒者,大蒜涂之。”
【生药材鉴定】
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 14~16厘米,宽约6~10毫米。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断面有裂隙或空虚。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看为佳。显微鉴定:粉末:黄绿色或灰黄色。①体壁碎片黄棕色或淡黄棕色,表面观外表皮表面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其下有细小圆孔,单个散布或2-4个集成群,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外表皮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②横纹肌纤维无色或淡棕色,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的条纹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斜向、弧形、水波纹或稍平直;断面观成群或散在。③气管壁碎片较平直或略弧形,具有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丝间宽1-5μm,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
【中药化学成分】
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又曾分离出6-羟基赖氨酸(5-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同属动物Scolopendra morsitans L.的血蛋白质,在电泳时得五个区分,第一区分似人的血清白蛋白,二区分为α1-球蛋白,三区分为 α2-球蛋白,四区分为 γ-球蛋白,五区分的蛋白质,与人的不同;又其血不含纤维蛋白元样物质,因此不能凝固。含组织胺、溶血蛋白、甲酸、胆甾醇、酪氨酸、亮氨酸,外皮含硫键的蛋白质及δ-羟基赖氨酸(δ- hydroxylysine)。另含脂肪油。油中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等脂肪酸。

中医学认为,蜈蚣性味辛、温,入肝经,有解蛇毒、疮毒及止痉挛的作用。蜈蚣解毒功效显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明确指出,蜈蚣“主啖诸蛇虫鱼毒”。将蜈蚣研为细末,每次服2~3克,1天4次,治蛇咬伤,并以消毒粗针穿刺咬伤肿胀部位,引流排毒,可使肿胀逐渐消退而痊愈。用蜈蚣加盐浸油,取油擦小儿秃疮,疗效颇佳。以蜈蚣加茶叶同敷患处,可治瘰疬。
蜈蚣的抗癌作用也比较明显。据近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一噎膈患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方悟蜈蚣有神奇的疗效。中医学所谓的噎膈,即为西医的胃癌。人们受此启发,将蜈蚣晒干研末,每天服2~3条,用治食道癌、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结肠癌、宫颈癌、肝癌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痛,攻毒散结,息经止痛等功能。主治半身不遂、破伤风、骨结核、瘰疠、毒蛇咬伤、小儿惊风、中风等症。近代研究证明,蜈蚣主要成分为组织胺、溶血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胺及胆甾醇,此外尚含橙色素及淡蓝绿色素等。蜈蚣毒素对白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原溶血作用,具有烟碱一阻乙酰胆碱样性质溶血作用。蜈蚣毒素对小白鼠肝瘤体及艾氏腹水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近年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蜈蚣也是“蛇药片”、“拔毒膏”、“散风活络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由此可见蜈蚣是动物性药材中不可缺少的。

说起这玩意儿我还很不爽,小时候生病,医生让我吞了七条这东东.....
郁闷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