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鸣最新微博照片: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5:37:39

1
  死后的世界是怎样的?有人曾蠢到想出这样的问题问我。幸而答之,问者亦变得聪明漂亮得体。而能者则答:“那里怎样只有鬼知道,而我,又怎么能对你说鬼话呢?”。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似乎是知道却偏说是不知道。却也包含着透彻,因为那样回答的人肯定明白,对不知不清不明不解不详不熟的事情从不下结论。而从概率学的角度看,就这样从不下结论的人竟然极为少见。这是因为人总是必然趋简避繁(烦),而所以趋繁避简的人不鬼才怪。所以我相信那种鬼语者必然会了解死后的世界是怎样的。

  现在把会说鬼话的人等于他们了解死后的世界相提并论,势必招致反对。这是因为最近十年来中国有过的气功热、伪科学热、风水热、周易紫薇五格热、星座塔罗星相热等等玄学现象,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大量的人投身研究解谜。别人常把我看成此类人士中的一个。并且告诫我说,现在都什么年月了,你还研究玄学(言下之意是眼下科学才是正道,我该相信科学去搞唯物主义)?但是我的情形不太一样,前两种热发生时,我正在学校念书,丝毫没有受到感染。因为学校的条条框框保护了我,除了老师等于上帝,考试等于阿弥陀佛。我不信任何宗教与科学。而后几种热是工作以后发生在一堆精神空虚的肥屁股中年人身上,或者发生在一堆自以为生来便是格格的精神空虚的小美眉身上。而每每看到他们必然趋简避繁,用所谓的一两段泛泛而谈的格式化程序化的风水结论、星座结论来哄骗自己的时候。我就认为这种情形等同于数名中年人被某个八十斤不到的小美眉捆绑起来成功抢劫与凌辱的荒诞故事。而这样荒诞的情节想必大有趋简避繁的观众相信。而绝不苟同于趋简避繁,逃离学校sm捆绑的笔者逐渐开始相信那些即不能证明亦不能否定的东西,但到现在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非要趋繁避简,除了它是简单消遣这一点。

  有关趋繁避简的人是鬼,了解死后的世界,还有进一步说明的需要。趋繁避简是个笼统的解释字眼。还要看繁复是在哪方面,简洁是在何处。而关于玄学方面的回答我认为我一点也不简洁。即使冒着罗嗦狂和写作癖疯子的风险,我认为我也绝不能在此荒诞。据我所知,这样的人大多用鬼一样的严肃作家凑活过日子的心态去过日子。的确是把日子过简洁了,却把案头弄成繁复。这样说明白了以后,大家都能明白笔者确实是个鬼。而作为鬼,又怎会不知道死后的世界?

  2
  佛诫训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而马列维奇(Malevich)1914年悟空(还未曾通无?),便创造出一个黑方框,成为极端单一的俄国艺术流派——极少主义的奠基人。而且马列维奇(Malevich)声称:“艺术从此不再为政权和宗教服务;它不再体现不同画派的历史演变,不想再以此为目的,它深信艺术可以现实的存在于自身并为自身而存在。”那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在自然界寻找到的手法。而由此笔者也一直相信心灵的玄学恰恰吻合关于极少主义画派的描述。那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在科学界寻找到的手法。由此,了解死后的世界那也是一种玄学的艺术,而高雄杰在中戏教学时就经常对学生说:“艺术不是让我们利用的,艺术也不是为了让人膜拜。艺术只是艺术,在很多时候,艺术仅仅是一分长久的感动。”而由此笔者也一直相信心灵的玄学不是让我们利用的,玄学艺术也不是为了让人膜拜。如果都没有那两个可恶的前提而能获取一种长久的感动,为什么要不信它呢?

  3
  死后的世界是怎样的?生前又是怎样的?而有关这生死问题的一切,我确凿相信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找到关于自身艺术化的存在,那么死后的还有灵魂,死后的世界是一个灵魂的世界。反之如果找到无,死后即为无常。”并且这并不是把精神寄托在死后世界的一种逃避生活的态度,而那恰恰是人最大的精神寄托。如果一个人没有他那死后的世界去映照他现在的生活,便如同那人失去所有的镜面。完全毫无寄托,毫无参照,便是真正的一无所有。那也正是机械唯物主义抹杀人的生活镜面那罪大恶极之处。它可以无视影子的存在。只是因为它武断的认为影子并不是物体,什么也不是。观影即知死后的世界,神性的灵魂世界。

  这是因为建立在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前提下,仅仅是知道每个人生后种种事物都是由少变多乃至变的极多。而当极多开始变得极少那一刻,死亡就已经开始。可能死亡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亦可能瞬间毙命。而经历极少又回归到由少变多,那便是先死而后生了。亦可能一次次的先死而后生。然而不管如何丰富多姿,总避免不了一个极少。那正是死亡的艺术手法。首先开始抛弃家用品,家居设计变得极简。看淡了日常的需要,亦即开始死了。视觉发现疲劳,连审美也开始极少,那正是大师统统都死期临近的象征。而哪有毛头小子喜欢极少的?直到五衰五绝,连粥米都进不了的老人,那才是极至的极少。但可以说所有结局和结论都不是属于艺术本身的。而死亡的艺术正是那空灭败坏的极简过程。

perhaps

死后告诉你

关于轮回、灵魂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了。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这在下一节中另予说明。

关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么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末,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甚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

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http://www.ebud.cn/special/article/jiangyan/third/special_article_jiangyan_third_20020330_14.html

http://www.ebud.cn/special/article/jiangyan/third/special_article_jiangyan_third_20020326_2.html

你希望自己死后有灵魂吗?
你有初次见面就让你感觉讨厌的人吗?虽然他长的并不丑陋.
或者初次见面就让你感觉很亲切的人?虽然他长的并不漂亮.
你见到他或她了,认为她/他的所做所为,她/他的举手投足.都是你想象中的爱人的感觉,那么你这种感觉从何而来?
我个人认为是上一世遗留下来的.是我转世灵魂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