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干抹净全文免费阅读:<姚木兰>的审美特征,急求!跪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17:25:12
救急

关键字: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表现出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

  性格特征:姚木兰,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

  想必看过《京华烟云》原著小说或新旧版电视剧的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会,它们都是以姚木兰作为核心人物,没有改变,甚至有文章戏说可以称为《木兰传》。也许是因为新版加上了木兰的旁白以木兰的角度叙述的缘故。

  新旧《京华烟云》都有其优点,都代表了时代的特色。旧版《京华烟云》不仅原汁原味地表现了林语堂原著精髓,也令赵雅芝诠释的姚木兰深入人心。赵雅芝精致的五官、匀称的体形,从先天条件而言,就是一个古典美女。而赵薇的浓眉大眼,鲜活的五官,给人灵活有余而温婉不足,江湖味浓郁。旧版《京华烟云》做到忠实原著,新版《京华烟云》改编得几乎面目全非。但新版《京华烟云》也有其可取之处:从前几集来看,无论是制作,还是服装,都显得大气,比旧版更加赏心悦目。

  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人的审美鉴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况且《京华烟云》是名家写的名著,要把它改编成影视作品,表达效果自然会不尽相同。所以不能苛求电视剧是不是淋漓尽致的传递和展现了原著的神韵。也不该苛求剧情是不是完全与原著相同吻合,如果要求绝对相同吻合,那不是表达形式不同的翻板吗?艺术是要再创造的,连一千个读者都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要改编拍摄一个鸿篇世巨制呢?

  尽管观众对改编的电视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觉得改编者有一点把握和原著是相吻合的,而且还是比较成功的,那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丰富深邃这一主线,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真情: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应该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深情: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我不赞同电视剧中对姚木兰婚姻关系的设计,不赞赏塑造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姚木兰形象。包括她所选择的错嫁,她对曾荪亚这个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负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对情敌曹丽华的超乎正常的宽容。因为这不是语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才有的对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

  涌激情: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 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柔情: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姚木兰也同样遇到了这种困惑。小说中姚木兰与孔立夫互相爱慕,本是绝好的一对,但却阴错阳差,姚木兰嫁给了曾荪亚。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他们相知、相爱得很深,却有着细腻的情感和冰雪一样的纯洁。
  姚木兰抱定了绝不伤害他人,也绝不伤害自己的宗旨,把这种爱只是视为一种自我享受的记忆。但在孔立夫被捕的关键时刻,她还是难以抑制的挺身而出了。对自己心仪的孔立夫,她用几乎是自我牺牲的方式,担起应负的拯救责任。她救了立夫的命,虽然由于有些冲动,有些显得不顾一切,甚至因而惹起了丈夫的猜疑,但她并不后悔,既没有影响大家对她的认同,也没有影响夫妻关系。
  我觉得一个女性能把道德情感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妥善处理好是一件高尚的艺术,而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的优雅情怀也恰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姚木兰深知爱情绝不是一种占有,她把微妙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绚丽火花,深深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尽管她与孔立夫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的情愫若隐若现,但那种彼此之间默默的深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姚木兰与孔立夫的爱,虽然含有一点个人私情,但我认为更具有深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爱情,它留给了人们很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心理悬念。

  抒豪情:抒一曲正气浩然的豪情

  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所以姚木兰这个人物很有个性,阴柔中有阳刚之气,动静兼宜,又绝不失大家和淑女的风范。
  林语堂先生之所以给这个角色定名为“木兰”,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而花木兰却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就告诉人们,巾帼不让须眉,纤弱女子也同样能“惊天地而泣鬼神”。
  姚木兰自幼有一股一般女性少有的豪气。小说开始,年仅10岁的姚木兰刚出场就表现了一种不凡的大气。它敢于在父母面前发表甚至大人都难以想到的独特见解,敢于直接的表现自己,其智其勇初露端倪。
  父亲从小教育她:“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牢牢印入她幼小的心灵。由于兵荒马乱,木兰一家在逃难中,她与家人走失,此时她表现了一个小孩子难得的清醒和冷静,在巧妙与人贩子的周旋中,终于逢凶化吉,被曾家搭救。由此也造就了她人生的乐观豁达,造就了她有勇气、敢奋斗、能容忍的性格特征。
  如果说,为了接受新思想,为了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她毅然前往天津女校读书,这件事,按当时说就是惊世骇俗之举,已经反映了她的勇气和睿智的话,那么她后来敢于面对军阀和日本人的凶蛮,支持女儿参加学生运动,支持儿子投身前线, 就更昭显了她的民族气节和大爱之情。尤其最后一章,在天主教的修道院,一个日本兵欲侮辱女儿阿眉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畏惧的冲上去,“冲到日本兵身上,用嘴咬抱着女儿的日本兵的胳膊”,把中国女性大义凛然、不畏牺牲的豪情尽情地表现出来。

  聚慈情:聚一团谦恭和善的慈情

  木兰有着大慈大悲之心,她不仅以极大的孝道侍奉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弟兄姐妹,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着逐渐走向衰败的曾家,她在出嫁之后,以开阔的胸襟和无限热情对人友好,包括长辈、妯娌、兄弟姐妹和家里的仆人,同丈夫甘苦与共,对大嫂曼娘亲密恳切,家庭关系处理得洒脱自然,恰如其分,呈现出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情和爱怜相遇、相识的每一个人,甚至于对一草一木,都给予了很好的呵护。
  暗香曾是和木兰被义和团红灯照那个德州婆娘关在一间屋里的难友,那时木兰就想解救她,没有成功。由于再次的偶然巧遇,木兰竟成了暗香的主人。对暗香,木兰一直象亲妹妹一样对待,疼她、爱她,还主动牵线搭桥,促成了暗香与曾经亚的婚事,使暗香有了一个最美好的归宿。
  牛素云在《京华烟云》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是一个让人又恨又怜的人。她出生在人称“牛财神”的牛似道家,从小骄横跋扈,自私贪婪,好与人斗。由于在木兰结婚的时候,陪嫁大大超过了她,抢了她的风头,所以处处与木兰作梗。特别是在与经亚离婚后,牛素云完全站在了曾家的对立面,甚至与木兰为仇作对。就是这样一个凶悍自私的女人,姚木兰也同样抱有一片诚意,给予了很大同情,甚至在最后以德报怨,不惜个人的钱财全力解救误入歧途的牛素云,去感化和拯救一个堕落的灵魂。

  记得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借曾子之口,以“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来称赞自己的弟子颜回。意思是说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我认为姚木兰的谦恭和善及忍让精神,比起颜回来,说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捧哲情:捧一钵道法自然的哲情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 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

姚木兰,何许人也?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注意,是林语堂,不是巴金郭沫若,也不是琼瑶。林语堂虽然学贯中西,可骨子里,还是个传统文人,所以,别指望他笔下的木兰会变成一个追求自由解放的进步青年,也别指望他的木兰会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因为爱情死去活来无所畏惧,如果那样,林老先生才真是会被气活过来。木兰所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风韵,是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久已缺失的一种纯真。看着木兰,就仿佛看到中国几千年悠闲舒缓的生活如流水般悠悠而过,风清云淡,人自安然。
先看看木兰所受的教育。她识甲骨,通古玩,善诗书画,懂中医药,还有一位热衷道学的父亲,可以说,她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连给曹丽华写封信用的都是文言。那个时候已经五四,白话文应该很盛行了。当然,她也读新学,这使得她开明不迂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她的身上,深深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厚、含蓄,那是她脱不去的风骨,但她并不忠于封建旧道德。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和后来被统治者利用的程朱理学,把传统文化都弄拧了劲儿,好像一提传统文化,就要和封建流毒划等号。其实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广博精深,互包互容的。木兰深解其理,她知道什么该取,什么该舍,但她所爱的教养,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新版莫愁那样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从来都是讲究天人合一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人不能割裂与自然的联系,这和西方文化恰好相反。中国的农业社会曾一度高度发达,进入工业社会,却被西方列强遥遥领先;再如中医,总是由内而外,调理自身为主,而西医,总琢磨着怎么在人身上动刀子、放射线。这些其实都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中国文化比较注意人与自然、与外界环境的融合,发展到道家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变成了顺应天命。姚思安便是一个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人,深得其父之风的木兰,当然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这当是她接受嫁给荪亚命运的一个主因。但是,木兰毕竟是积极的、勇敢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也需要非凡的勇气,因为她不是消极地 “认命”,而是在既定的命运中,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请不要把她的宽容大度当成忍气吞声,那只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而悲天悯人的心,也因为她相信人生当中必有 “信义”二字,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属于儒家的。其实,她一直没有放弃过创造幸福的努力。这,便是她与荪亚的婚姻。
木兰爱不爱荪亚?这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我以为,木兰对于荪亚是有感情的,只是不大像现代人眼中的爱情。别忘了,她和荪亚也算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这种日积月累的交往中积蓄的情感,往往存在于无形,不到硬把它撕扯开时,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它一样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它更像是一种亲情。
中国传统的婚姻里,常常是义字大于情字,亲情多过爱情,即使是在如今,也要把爱情转化为亲情,婚姻方可最终趋于稳固,天长地久。对于木兰而言,嫁入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曾家,要进入这样的角色,几乎是转瞬之间的事,太自然太容易了。如果说最初的时候,还有几分出于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可是到了后来,对荪亚的种种维护和忍让,就开始显示出这种亲情的力量。她了解荪亚,胜过荪亚自己,她宠荪亚,也胜过荪亚自己,在荪亚难过的时候,从她的眼神中看得出她的心疼。我一直以为,对于木兰这样一个能劝曼妮放弃守寡再觅幸福的女子,善良和宽大并不足以成为她忍耐一切的理由,而是对荪亚,她不忍心放弃。或许她在嫁之前从未认真想过将自己的命运和荪亚拴在一起,也或许从小的交往中,聪慧的她早已隐隐感到了自己终将嫁入曾家的命运。无论如何,她既嫁了,嫁给一个和自己一起长大的男人,她知道他不坏也不讨厌,也就珍惜这份缘,何况那时的立夫对于她,只是一个美丽的幻影。后来木兰和荪亚僵持的一段时间里,她有意改口叫他 “三哥”,不改还好,这一改,恰好道出了两人永远牵扯不清的情义,即使不嫁,也割不断。窃以为木兰这声 “三哥”叫得很可爱,如果我是男人,会被她这声淡淡的称呼叫得心痒难禁。
扯远了,细思起来,木兰当嫁之时的立夫,甚至不如空中飞舞的肥皂泡。肥皂泡破灭,还能溅得些水珠,可立夫,连一句贴心的话都不曾给过她,她甚至不能确定他是不是爱她。相比而言,倒是也曾和她言谈甚欢的荪亚更实在一些,更容易成为她的牵挂。怯懦的立夫留给她的只是怅然。
当然,这些是她自己来不及思考的,是命运之手把她仓促地推到了荪亚身边,使原本也可能幸福美满的婚姻,异化成了一场人生的战斗,打了他们两人一个措手不及。好在木兰对这场战斗还是有心理准备,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只惜乎荪亚不懂得惜福,完全不予配合,才给了立夫可乘之机(精神上的),这是后来的事情。
其实在原著中,我对木兰的这一段一直无法理解,不了解她怎么能在嫁给荪亚安享美满幸福的同时,又在心底埋藏一份对立夫的爱。电视剧中这么一改,荪亚极有 “个性”地不爱木兰(佩服编剧他老人家的 “创造性”),虽然令人愤懑,却歪打正着地解我心头之惑。木兰与立夫,是纯精神上的契合,他们志趣相投,与世俗无关,甚至与夫妻无关。如果荪亚懂得爱惜木兰,木兰和立夫大概永远都会停留在知己好友的阶段。木兰对立夫,可能会有一丝遗憾和怅惘,但也仅此而已。可是现实的婚姻,把立夫从木兰的遗憾变成了缺憾,使这份精神上的爱得以延续,少女的梦有了继续做下去的空间。但也只是做梦而已,两个人都太君子,立夫也太讲道德,他们谁也跨不出那一步。
立夫唯一一次下定决心的表白,是在木兰决定离婚之后,可惜那时的木兰已经被荪亚羁绊得太深,立夫接下来的追击显得苍白无力,无奈地变成维纳斯的断臂,为木兰的人生添上一份缺憾之美,他自己,只能远远地观望。
木兰和立夫的关系,是我认为剧中处理得最好的一部分,既体现了原著中似有如无、似无还有的感觉,又适当加以增进,使之更合情理。木兰和立夫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相似的性情和修养,但也正是这种相似,使他们无法冲破精神的界限,两情相悦。其实这种深藏于心的感觉也很美,一旦冲破了,说不定会破坏这种美感。人生,总是得不到的东西最美好。木兰与立夫,是精神上的知己,与荪亚,是世俗的夫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也难说着呢,谁又能参得透、断得明?这就是人生啊。

姚木兰的形象可以说综合了(红楼梦》中好几个女子的特性。她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初的美貌,史湘云的风姿,小说写她的形体象满月儿一般美丽,除了两眼具有迷人的魔力和婉转娇弱的声调之外,她真有一种神仙般的姿态。作为“道家的女儿”,她首先接受了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豁达豪放、爱好自然的性格,成为一个“新派的女孩”。同时严厉的母亲又给了她的“世俗智慧”,使她具有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而又善理家事。这样,木兰成了一个儒道文化的集合体。

姚木兰的形象可以说综合了<红楼梦》中好几个女子的特性。她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初的美貌,史湘云的风姿,小说写她的形体象满月儿一般美丽,除了两眼具有迷人的魔力和婉转娇弱的声调之外,她真有一种神仙般的姿态。作为“道家的女儿”,她首先接受了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豁达豪放、爱好自然的性格,成为一个“新派的女孩”。同时严厉的母亲又给了她的“世俗智慧”,使她具有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而又善理家事。这样,木兰成了一个儒道文化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