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鲁山公安局局长:《达芬奇密码》讲的是什么东西啊?有哪位仁兄可以告诉我,谢谢哦,本人很想看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7:40:28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2-wg/01-cxs/001.htm
这里是达芬奇密码的电子版

我一直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国内国外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奇书”《达芬奇密码》。相对于文艺复兴三杰的其他两位: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达芬奇大概是被研究最多的一位,不知是因为蒙娜丽莎那其实并不神秘的微笑还是弗洛伊德的缘故。不过,作为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学生,我很难想象达芬奇除了同性恋和恋母情结之外还有什么秘密能够吸引浅薄的当代读者。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可爱的郇山隐修会啊,这个囊括了作者在翻阅历史书时所能遇到的所有名人的秘密组织。我都可以想象丹•布朗一边写作,一边查看关于文艺复兴的科普读物,看到波提切里的名字,心想:“噢,这家伙看上去不错,就让他来当郇山隐修会1483到1510年的长老吧。”我唯一觉得庆幸的是,作者至少把波提切利的去世年份搞对了。不过,等我看到雨果和德彪西的名字的时候,已经忍不住大笑数次了。我一直以为尼古拉斯•迈尔斯把弗洛伊德跟福尔摩斯扯在一起已经很了不起,丹•布朗能够创造出郇山隐修会这种历史名人大杂烩的“秘密组织”才真叫厉害呢。&
不过,让我们还是先说说这本书的优点吧,否则我这样一路讽刺下去,也有点对不起作者。关于抹大拉的玛丽和基督的暧昧关系,任何一位发现频道的观众都会知道这并不是新闻了。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达芬奇密码》还是头一份。你不得不承认,《圣经》是一本很伟大的书,抛开死海古卷,4本伪经,和《摩门书》不谈,光是天主教承认的《新约》和《旧约》就充满了自我矛盾和含混不清的字句,以至于任何解释都可以在某种条件下成立。所以,摩西从西奈山上走下来的时候,到底是带着手套,还是头上长着角,全看读者看的是哪一版本的圣经,或者相信哪一种理论。关于抹大拉的玛丽的种种研究,也是如此。就个人观点来说,我虽然对抹大拉的玛丽和耶稣的关系持怀疑态度,但是如果有一天考古学真的证明两个人的确是一对夫妻,我也并不会觉得惊讶或者不可接受。毕竟,从13世纪圣方济会开始的让基督更加人性化的努力最终会走到这一步,似乎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所以,对这本书的理论核心,我并没有任何反感。但是,关于这本书的其他部分,我除了觉得可笑之外,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形容词。OK
要理解丹•布朗的理论结构,我们先要了解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作者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丝一毫关于抹大拉的玛丽和基督关系的提示,就此层层叠叠的构造出一整套充满各种畅销小说所必要的元素的“倒金字塔”。秘密组织,宗教,性,皇室,血腥的折磨与迫害,仆人对主人充满变态欲望的愚忠,男女主人公之间于情节毫无关系的浪漫,再加上一些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野史逸闻,一部畅销小说还要什么呢?至于丹•布朗支持他的理论所使用的论证则更加不堪一击。让我拿最后的晚餐来做例子。文章中提到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坐在基督右手的人是玛丽,之前之所以错认为圣徒约翰是因为对古画清洗不够的缘故。任何一个具有大学程度艺术史知识的人都会告诉你:文艺复兴壁画创作的规程是在湿石膏上着色,这样在石膏干燥之后画作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但是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时候,由于老是改变心意,而且中间还离开米兰去周边旅行,所以一反惯例在干燥的石膏上着色。结果这幅画在达芬奇还健在的时候颜色就已经开始剥落。“最后的晚餐”所处的修道院在1796年拿破仑进攻米兰的时候被当作仓库,四年之后则被洪水淹没,之后在二战期间被轰炸,如果这还不够,1652年某个脑筋不太健全的修士居然在壁画所在那面墙上挖了一扇门出来,把基督的脚整个切掉了(这倒霉的修士死后肯定下地狱)。由于画面糟糕的质量,更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曾经多次被后世艺术家重画过。所以从现在所剩下的“最后的晚餐”只是当初达芬奇杰作的一个苍白的影子而已。另外,达芬奇风格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所创作的男性人物或多或少带一点女性的柔美。如果是坐在基督右手的圣约翰看上去像一位女性,那么坐在基督左手第三位的圣菲利普岂不是更是充满了女性的哀伤与柔媚?另外,如果达芬奇把抹大拉的玛丽放进最后的晚餐,那年轻英俊的圣约翰怎么办?至于作者后来对基督身世,秘密团体等等的叙述,我感觉臆造程度和天方夜谭不相上下。Ya
©神秘论坛 -- 神秘联盟官方论坛 Q.
这样的倒金字塔理论,纯粹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态而创造出来的。但是相对达芬奇密码,我更喜欢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关于圣杯和约柜的描述。使用倒金字塔的理论结构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大家都是这样从历史里面刨出一句话来就写一篇小说,莎士比亚根本就不知道凯撒临死前到底有没有说那句要命的:“et tu Brute?”不也就凭空臆断的写了一出经典话剧。说到底,有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理论不过是达芬奇密码这顿大餐的点缀而已,丹•布朗真正的问题在于小说最基本的元素:结构,情节与人物。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结构。三条故事主线并行的结构几乎是所有畅销小说作家的首选:男女主人公的主线索,副线索(这里是巴黎警察的副线),和幕后坏蛋的秘密线索(读者一般在这条线索上只能看到一些拼图的碎块,直到最后才能合在一起)。这不但能够让并不很复杂的情节产生波澜壮阔,曲折复杂的假象,还能在更换线索的时候搞一点出人意料的文字险境。我一直以为这样通俗的三线结构,就好像是鸡蛋炒西红柿,再怎么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丹•布朗居然把三线结构写得如此生硬,我真是头一次见到。线索与线索之间的替换,最后对三线结构的总结,都写的异常糟糕。我并不喜欢希德尼•谢尔顿,但是作为畅销小说作家,谢尔顿的作品在结构上的确做到行云流水不动声色却让读者不忍释卷。丹•布朗的确应该和谢尔顿好好学学结构。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作者在关键时刻结束一章,转而更换线索的不良习惯。丹•布朗是如此热爱这样拙劣的写作技巧以至于我一开始以为达芬奇密码原本是在杂志上连载的,所以作者才不得不在关键时刻收笔,吸引读者购买下一期杂志。拜托,布朗先生,您在写一本书,难道您对您的故事情节毫无信心到不得不使用这样的手段以期读者能够继续看下去?心平气和地说,达芬奇密码的故事并不那么糟糕,虽然不是我看过最好的,但也总算能得个B+,但是被作者这样一写,却搞得我兴趣全无。神秘论坛 -- 神秘联盟官方论坛 既然说到了故事,那我们就来看看达芬奇密码的情节。我在看到第70章的时候给这本书打分为B,但是到了最后,这个评分降到了将将及格的D-。 我可以理解作者硬塞进去的毫无必要的男女主角罗曼史,毕竟这是畅销小说的首要元素。但是超级容易预测的故事发展,和结尾抖出来的,与主线情节毫无帮助也毫无关系的,关于女主角亲戚和身世的包袱似乎就有点太幼稚了吧?。我在预测谁是幕后主使人上面并不很内行,原因在于我并不想去预测,但纵使是这样,我还是在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看出幕后主使人,也就是所谓“教主”的真实身份。情节发展让人不由得想起大部分冒险解密类的电子游戏。主人公接到一个又一个的quest(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就更换故事发展地点,情节进入下个阶段。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畅销小说,更像是一个电影剧本,或者RPG或者冒险游戏的脚本。m至于人物塑造,简直比结构和情节加起来还要糟糕。那个糟糕的毫无个性可言的花瓶女主角就不要提了,我都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放这样一个人物在故事中。说到底,这部作品中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人物。我才看完这本书不过3天,要回忆起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要想半天。在我的概念中,坏蛋是最难写的,但是达芬奇密码中别说是由性格的坏蛋,连有性格的好人都没有。本来这其中有许多值得大写特写的地方,英国爵士的心理,美国专家的心理,主教的心理等等等等,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自我感动的花瓶女人的那些不怎么惊心动魄的回忆,以及这些回忆对这个不太聪明的女人的一些不很严重的精神伤害。。。天哪!人物的单薄程度就是在畅销小说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虽然可能有些要求过高,但是我真希望丹·布朗也跟马里奥·普佐好好学学如何塑造有性格有内涵的人物
最后应该谈谈被大家大肆叫好的密码和解密过程。这又让我想起Myst一类的解迷游戏。我想作者大概是解迷类电子游戏的爱好者,因为其中使用的解码手法,我几乎在大部分解迷类游戏中都遇到过。这里我强烈推荐Myst 三部曲,Dark Fall和福尔摩斯系列。喜欢解密的人可以去买来玩玩,然后就会知道达芬奇密码中的解码游戏不过是小儿科而已。7
不管是作为一个艺术史的研究者,还是作为一个稍微有点头脑的读者,达芬奇密码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连精心炮制都算不上的拙劣笑话。不过,不管它的理论多么站不住脚,结构多么糟糕,情节多么简单可预测,人物多么苍白,它至少让我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大笑数次,拍着桌子笑到眼泪直流。说到底,什么样的笑话也达不到这种效果啊。就冲着一点,我在这本书上花的这几个小时也不算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