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南极和北极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15:55:28

近代以至当代人类的科学考察,不但证实了亚里斯多德论断的正确,而且发现,北极与南极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趾关系。非常有趣的是,北冰洋的形态(平面及立体),与南极大陆极其相似。例如,北冰洋的面积是1478.8万平方公里,而南极大陆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更具体地说,北冰洋的各个地理单元,甚至可以与南极的一一对应,如中央北冰洋各深海盆地对应于东南极大陆的各冰下隆起高地;格陵兰海对应于西南极的南极半岛;格陵兰岛北部对应于威德尔海;甚至北冰洋最深处的欧亚海盆(深度为5449米),也恰好对应于南极海拔5140米的文森峰。换句话说,设若有某种超自然力量把南极大陆和盘托起,再轻轻放到北冰洋中,那将不大不小,恰好合适。

北极与南极还有许多共同之点。例如,北极冰层和南极冰帽,都是约100万年前笼罩地球的冰期的遗迹。而在该冰期之前几十亿年的大部分期间,两个地区的气候与全球各处一样,温暖而稳定。两极地区还会出现令人惊奇的怪异光现象,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极光。

南极地区的冰雪量比北极地区多得多,是两极最明显的差异之一。这主要因为南极地区是陆地,储存热量能力很差,因此现在该地区95%的地方,仍为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而北极主要是一片海洋,特别适宜储存夏季的热量,用以减弱冬季寒冷的程度。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而且大部分永久性冰雪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其他地方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极,泛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地区。包刮北冰洋的绝大部分面积、海冰区、岛屿和欧洲、亚洲、北美洲及格陵兰岛在北极圈以内的陆地,总面积约2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面积约1470万平方公里。

南极泛指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岛屿和大陆,总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总面积约3800万平方公里,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洋。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

北冰洋和南极洲不仅其面积大小相似,更为奇怪的是北冰洋与南极洲的地理形态也很相似,许多的地理单元还可南北对应,例如;北冰洋中水深达5400米的最凹陷部分是位于格陵兰海的东北部,恰好对应于南极大陆海拔高度达5140米的最凸出部分是位于西南极洲埃尔斯沃思地的文森山。两极在地理地貌上最显著的差异是;北极是地球在其最北端的凹陷部分,四面由大陆环绕、近于封闭的永久性冰冻海洋,被喻为白色的海洋或北冰洋。平均水深约1225米,是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平均水深最浅的一个海洋。而南极洲是地球在其最南端的凸出部分,是一个四周由海洋包围的孤寂大陆,被喻为白色的大陆或南极洲。其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是世界五大洲中平均海拔高度最高、面积最小的大陆。
地球的北极与南极

2、气候异同
由于南北两极都地处高纬度地区,因此,在气候和环境上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世界上的两大寒极、冷极、风极和冰极,也是制约和影响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大冷源、驱动器和敏感器。但南、北极在环境气候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在北极测到的极端低温为-70℃。而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25℃-30℃,至今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89.6℃(1983年7月21日在俄罗斯的南极内陆高原站--东方站(78°28'S,106°48'E)测到的)。为此,北极的年平均气温较南极的年平均气温高15℃-20℃,记录到的最低气温也相差20℃。一般来说,北极的冬季相当于南极的夏季,而南极的冬季则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季节和地方。由于北冰洋夏季期间气温扁高,而且湿度也大,所以在北极地区,夏季潮湿多雾的阴霾天气是北极气候的一大特征,常常给科学考察,尤其是对船只和飞机的野外作业带来许多麻烦和危险。1999年7--9月,作者参加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北冰洋作业的一个半月中,就有近2/3的阴霾天气,给考察,特别是给直升飞机和考察船造成诸多困难和危险。

南北两极都是全球著名的暴风雪地区,暴风既频繁又强烈。相比之下,北极暴风的强度较弱,既是在暴风雪强烈的冬季,平均风速也只有10米/秒。而南极地区暴风更为凶猛和频繁,年平均风速达17-18米/秒,冬季平均风速可达25-30米/秒,南极内陆高原风速达到45-60米/秒。在东南极大陆沿岸的法国迪蒙。迪尔维尔站上,曾记录到100米/秒的最强暴风,所以,南极被喻为"世界的风极"、"暴风的故乡"。

两极都是冰天雪地,储存了全球冰雪总量的98%以上,世界淡水总量的80%以上。
北极的冰雪主要为格陵兰岛,冰雪总量约为300万立方公里,约占全球总冰量的5.4%,冻结的水量约等于世界淡水总量的9%。如果这些冰量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南极大陆的总冰量约为2400万立方公里,约占全球总冰量的90%以上,冻结的水量约等于世界淡水总量的72%。如果这些冰量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猛升66米。所以,南极被喻为"地球的冰库"、"冰雪的大陆"。

3、资源异同
根据长期科学调查,已初步探明南、北极在资源蕴藏量上的共同之点是矿产资源、能源和海洋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和金属矿物资源。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主要为渔类、鲸和海豹资源。其不同之处是,在矿产资源的种类上,南极较北极更为丰富有220多种,南极横断山脉有世界最大的煤田,东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世界铁山"。能源上的不同是;北极的能源都为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其储量较南极更为丰富,据调查,仅加拿大海盆和波弗特海的蕴藏量就有约1000亿桶石油和100万兆立方米的天然气。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为北美洲阿拉斯加北岸海域、巴伦支海、挪威海、喀拉海和加拿大北极群岛沿岸的陆架区。而且早已为环北极国家开发利用。而南极的能源既有海洋的,也有陆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区为罗斯海、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普里兹海和西南极大陆,时至今日还未完全调查清楚,更未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上的不同是;北极的渔业资源较南极丰富,主要鱼种为北极鲑(Salvelinus Alpinus)和北极鳕(Boreogadus).,已早期为人们开发利用。巴伦支海、挪威海和格陵兰海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近年的捕鱼量约占世界的8-10%。而在南大洋中蕴藏有数量巨大的蛋白资源--南极磷虾,其分布在环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海区中,富集区主要在南大洋的大西洋海区。据国际南大洋生物资源委员会组织的"南大洋生物资源储量调查"估计,其储量达到10--15亿吨,可供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其储量的10%。目前,已有俄罗斯、日本、波兰、挪威等国率先在南大洋进行南极磷虾的初级商业性捕捞,其中以俄罗斯的年捕获量最大,约为50万吨/年。

·北极巨无霸--北极熊
·南极鸟中王--帝企鹅

4、生态异同
总体上说,南、北极的生物、生态系统共有的特点是;低温、高寒、日照稀少、降水量少、融雪量大。具有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链、食物链的脆弱性,生物生长周期短而生命周期长等特征。

其不同之处主要是:
1.大约在10000年前,北极地区就有早期的爱斯基摩人祖先生活在北极了,他们是北极的真正主人和常住居民。而南极至今还没有常住居民。
2.北极地区的植物分布地域广、物种多、植被茂盛,有较高等的花草植物。而南极只有低等植物的地衣和苔藓,其分布地域十分有限,仅分布在南极大陆沿海的岛礁和湿地。
3.北极地区的动物物种较多,有陆地的、海洋的和多种鸟类;有食草动物(北极兔、驯鹿、麝牛等)、食肉动物(北极熊、北极狼、北极狐等)。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就是北极巨无霸--北极熊。而南极地区的动物无论就其物种和数量都不及北极。它没有食草动物、没有真正的陆地动物。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就是冰雪的象征--企鹅。
尽管地球南、北两极在气候与生态环境上大致相似,根据生态环境的演变和生物物种进化的自然法则,北极熊无法远涉重洋赴南极作客,企鹅也不可能漂洋过海到北极访问。

还有很多在下面的网站里

1989年2月26日,当中国南极中山站落成之后,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很多队员谈论北极的话题逐渐多起来了。魏文良船长说:“如果到北极去的话,‘极地’号船的性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当初设计时,该船就是以适宜在北极地区航行为主要标准,所以才叫北极运输船。”而船上唯一到过北极的高登义研究员说:“不论从气象上,不是从路途上说,征服北极比征服南极要容易得多。”

之所以引起这些话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是代表国务院负责南、北极考察的专门机构,如今已在南极建立了两个考察站,而北极还没有大规模开展考察,在国内一直沸沸扬扬地议论了很长时间的北极考察可能该作出决策的时候了,更主要的是来自决策机构的思考,因为北极在他们的心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时,国内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香港的爱国人士,科学研究工作者,都以不同形式向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提出了考察北极的建议。由于经历了10年的浩劫,使我国各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拉大了,国家百废待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作为主管南、北极考察的专门机构,还没有腾出空来研究、制定考察北极的计划。但也不能说没有作准备,因为早已收集了大量的国际有关北极考察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

是啊!站在南极谈北极,是遥远了点,或者说是天各一方。可是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不仅实现了从太空中看地球,而且带回了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和录像。于是人们惊讶地发现,地球原来是如此之小啊!难怪世人得出了“地球村”的概念。更主要的是,人类愈发地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村落”的每一个角落。南极的臭氧空洞,已经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和恐慌。同样,北极的烟尘也使世人关注。当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甚嚣尘上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而且是一个整体。人们认识到必须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高度,保护好地球、保护好环境,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尤其是两极地区,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的时候,人类已经意识到了两极地区白色的世界不仅制约、影响着绿色的世界,而且还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也许就是近些年,人类大大加快向两极地区进军步伐的真正原因。

两极的位置截然相反,但它们却有着众多的相同之处。两极日照都很短,太阳升出地平线的时间极少而且高度极低,最高也就是与地平线的夹角为23.5度;两极都是以半年为期的极昼和极夜相互交替,夜间经常出现极光,白天还能出现蜃景和幻日现象。同时南极和北极还有众多的不同之处。南极的周围是海洋,而北极的周围是陆地。当南极是白天的时候,北极正好是最繁忙的季节,也是最暖和的季节。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由于陆地散热能力强,北极除了格陵兰和某些高纬度地带有冰帽外,即使在北极点也没有完全被冰雪所覆盖。最显著的差别是,南极没有土著居民,而北极地区居住着近80万人。尽人皆知的就是“爱斯基摩人”,这是印第安人叫起来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可爱斯基摩人却不爱听这个名字,他们自称是“因纽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从地球的磁场来说,南北两极既是相反相成的,又是对立统一的。就像正负极一样,有南磁极和北磁极,自然界真是奥妙无穷,而且是永恒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着。

多年来,热心南北两极研究的科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惊奇地发现一些令人十分惊讶的现象:从地理地貌上看,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巨大的隆起。而北极则位于地球的最北端,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巨大的盆地。有人打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就好像来自宇宙的某种神力,向北极地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地球内部力的传递,使南极地区形成了对应的凸起。北极地区的凹陷就形成的一片汪洋大海,即现在的北冰洋,平均深度为1300米;而南极地区的凸起就形成了一大片陆地,即现在的南极大陆,平均高度为1800米。这些并不是科学家异想天开的推断,因为地球南端的凸起和北极地区的凹陷,其面积大致相等。北冰洋为1478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为1400万平方公里。更令人惊讶的是南极玛丽.伯德地有海拔6100米的最高峰,而北冰洋海底的海盆最深处达5500米。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两极的地表的相反相成、参差对应,如果能把南极大陆搬到北极的话,几乎可以非常吻合地把北冰洋填平。非常明显的是,南极半岛作为南极大陆唯一突出的一个大半岛,在北冰洋流向格陵兰岛东海岸的海渊出口处,就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地形。同样,如果把南极半岛这个像孔雀头、颈形状的陆地移到北冰洋流向格陵兰岛东海岸的海渊出口处,也可以非常吻合地填平。这些有趣的现象并非是一种巧合,地质学家认为这与远古时代地壳的巨大运动不无关系。除了科学上的这些推断,仔细品味一下,似乎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鬼斧神工般地雕塑了地球。

北极,又称北极地区。一般是泛指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区域。总面积约为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含前苏联、格陵兰、加拿大北部的陆地和北冰洋中的大部分水域。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浅的一个。北冰洋大部分海域,尤其是北纬70度以北的海域,终年被平均为3米的冰层所覆盖,成为相对永久性的冰盖。在北纬60度至70度的海区,海冰的出现是季节性的,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常常出现冰块叠积,形成流冰群,在局部海区可堆积成巨大的浮冰山。在暖季,往往是连绵的冰丘陵、纤陌纵横的冰裂缝。

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比南极年平均气温高25摄氏度。冬季时(1月),极夜期为180天,最低气温在零下70摄氏零;夏季时(7月),极昼期长达186天,气温一般在零摄氏度左右。北极地区上空常年被反气旋控制,因此,暴风雪盛行。由于北冰洋有辽阔的大陆架,局部表现为广阔的沉积盆地,有利于碳氢化合物矿床的形成和积蓄。据估计,北冰洋的石油、天然气、煤和金属矿物的蕴藏量,约占世界总蕴藏量的1/3。

从寻找北方航路开始,到20世纪初美国探险家皮尔里用狗拉雪橇首次到达北极点,称之为北极的探险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称为考察研究时期。在考察研究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北极地区的考察更加广泛和深入,以陆基站为主、冰上漂流站为辅的考察基地遍布北极地区,这些陆基站和漂流站为揭开北极的奥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满足北极航海、资源开发、军事活动等打下了基础。世界有关国家对北极的考察规模越来越大,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投资也越来越多。目前,尤其注重组织实施国际性的考察研究。70年代,专家们将北极考察研究的发展趋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1973~1979年为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1980~198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3年为稳定发展阶段。

前苏联为加强北极的研究制订了长达15年的发展规划。美国每年投入北极的研究经费为9500万美元。日本为推进北极的研究,于1990年在国家极地研究所内成立了北极圈环境研究中心。

1990年8月28日,在加拿大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北极圈八国和新加入的代表及观察员出席了会议。IASC是为了北极科学研究,鼓励和促进国际协商和合作的组织。

由于北极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以及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沉睡万年的北极,再也不是那种变化莫测、可望而不及即的神秘王国了。20世纪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时代。极地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显示出环境变化的地区,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温室效应使气温上升,引起地球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使南北极上空的臭氧层正遭到破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担心。正因为如此,北极也是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地区。

北极和南极一样,同处高纬度地区,同样酷寒,进行全球气候、环境污染、高空大气物理、电离层等科学的研究,都必须有南北极相关资料的对比,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因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仅仅对南极的研究是不够的。

我国已开展了10多年的南极考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批“蹈白刃而不还踵”的科学家和管理人才,并且初拟了中山站至南极点的以地球物理为重点的考察计划。为了填补我国在北极地区的考察工作的空白,为了表明中国对地球科学的关心和对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1990年南极考察办公室编写了近20万字的《北极和北极考察》一书;1991年春南极委派国晓港和张福刚同志赴加拿大国际探险公司就有关北极的考察和补给等问题进行了调研;1991年夏季派员参加了由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挪威、中国发起的“国际北极科学探险活动会议”;1991年秋季,拟定了1992年中国北极考察队的行动计划。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份写毕于1991年10月15日的原稿。每每看到它,都舍不得扔掉,心里总是升腾起一股征服北极的欲望。

“国际北极科学探险活动会议”曾提出联合考察北极的倡议,而且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务”。会议曾建议中国出船,美国出钱,俄罗斯负责建浮冰站。根据测算,该浮冰站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洋流漂流,随浮冰从北欧出发,穿过北极点,到达加拿大北部,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成行。也可以说,北极考察早就有所酝酿和准备,但都由于缺乏直接经验及经费等原因未能进行。

非常值得庆贺的是,1995年4月6日,由民间发起、民间赞助的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到达了北极。这也为国家大规模地组织北极考察奠定了基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天下事,只有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永远也不会享受到胜利的欢乐。

站在南极望北极,已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中国大规模地考察北极的日子已经不远了。(选自《四下南极》。作者高振生,现为国家海洋局监测司干部,先后四下南极,参加了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创建工作。本文是作者在数次极地考察经验的基础上,对北极考察的展望。)